▲關注后回復數字“2”,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來源:華商韜略
作者:張靜波
曾經,中國食用油市場一直是益海嘉里和中糧兩大巨頭之爭,它們身世顯赫,一個外資,一個央企,攜金龍魚和福臨門兩大招牌號令天下。
直到90年代末魯花的強勢出擊,打破了這一格局。這個曾經偏安一隅的民營企業,在短短數年間,迅速崛起為食用油市場的第三極,并成為花生油第一品牌,令對手側目。
為人民服務
魯花的前身,是山東萊陽姜疃鎮物資站。1983年,孫孟全擔任站長前,物資站只有六七人,平房四間,資產幾乎為零,由于經營不善,連年虧損。可以說,就是一個爛攤子。但孫孟全是一個從不向困難低頭的人。早年他到東北扛木頭,上班頭一天,別人就給他臉色看,排最重的活兒,想把他嚇走。結果,孫孟全咬牙堅持了下來。回到營地,他累得床都上不去,兩手使勁摁著床邊,才慢慢躺下去。接手物資站后,孫孟全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五金、建材等項目,把精力放在農產品的加工貿易上,結果第一年就扭虧為盈。扎根農村,為農民服務,是孫孟全一輩子的心愿。有一年,地瓜大豐收,很多老百姓家中存了幾千斤,政府收的地瓜也堆到沒處放。孫孟全四處走動,找到青島一家酒精廠,幫農民解決了老大難問題。最后算賬時,孫孟全發現,一斤地瓜只掙兩分錢,雖然利薄,但架不住量大,物資站從中賺了三萬元。農民們還很感激,握著他的手說:要不是你,我們的地瓜都爛掉了!這件事告訴孫孟全一個樸素的道理:做生意,不要想著耍心眼,玩計謀,先把別人服務好,賺錢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后來,隨著業務的擴展,孫孟全創立了魯花植物油廠,生產花生油。辦廠之初,他就提出“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并將這句話掛到廠房的高墻上。
大伙兒都不理解,一個小油廠能吃飽就不錯了,至于喊這種“不著調”的口號嗎?更讓他們不解的是,孫孟全還提出,要讓中國人吃上魯花的花生油。
在別人眼中,孫孟全的舉動實在是太高調,但這背后暗含著一位企業家廣闊的胸襟和戰略眼光。正是這樣一種眼光,成就了魯花后來的輝煌。
5S獨門絕技
1986年,孫孟全剛創辦魯花植物油廠,就碰到一個世界級的難題。
花生、大豆等作物含有磷脂,且極易感染黃曲霉。磷脂在高溫下容易起沫、冒煙,而作物一旦感染黃曲霉,產出的油就會含黃曲霉毒素,這是一種高危致癌物。當時,食用油主要有兩種加工方式:一種是傳統的土法榨油,此法工藝簡陋,衛生條件差,榨出的油因為含磷脂,加熱時容易冒煙,而且黃曲霉毒素經常超標。另一種是化學浸出法,采用溶劑油,對原料進行浸泡,然后高溫精煉。此法榨出的油雖然無煙,也去除了黃曲霉毒素,但營養受到破壞,殘留的溶劑會危害人體健康。如何去除磷脂和黃曲霉毒素,又保留花生的濃香味和營養,是行業傳統頑疾。據華商韜略了解,大多數企業都犧牲品質,采用了化學浸出法。但孫孟全不甘心,他的理念是絕不讓消費者食用一滴不健康的油。既然不能用化學浸出法,那就只剩物理壓榨這一條道。有下屬勸他,說這難度太大,連老外都搞不定。孫孟全偏偏不信邪,“既然要做花生油,就不能知難而退,外國人解決不了的難題,中國人不一定不行!”他帶上團隊,苦心鉆研,希望做出一款可以出口的花生油。但他們的樣品第一次送檢就被拒了,對方說你們的油雖然很香,但磷脂含量不達標。孫孟全沒有被嚇倒,他拿出當年扛木頭的拼勁兒,全力攻關,在熬過六年艱難歲月,經過一次又一次失敗后,終于在1992年練成獨門絕技——5S純物理壓榨工藝。
這套工藝由選料、焙炒、壓榨、過濾、存儲五大環節組成,全程無化學添加劑,也不存在溶劑殘留,既保住了花生的原香,又去除了磷脂和黃曲霉毒素。
5S壓榨工藝推出后,在業內引起轟動,尤其是去除黃曲霉毒素的成果,更是令全世界專家大為震驚。此后,國家對5S壓榨工藝進行鑒定,并參照魯花的工藝,重新修訂了花生油國家標準。這對于一家民營企業來講,是一種莫大的榮譽。魯花憑借這一核心工藝,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做花生油專家
在魯花攻克花生油世界難題期間,中國糧油市場發生了一場革命。1988年,新加坡嘉里糧油與中糧集團共同出資,組建了南海油脂。經此牽手,馬來西亞糧油大亨郭鶴年如愿進入他覬覦多年的內地糧油市場。
三年后,南海油脂推出金龍魚食用油,開啟了中國糧油的小包裝時代,此前內地老百姓一直食用散裝油。金龍魚名義上屬于合資,實際掌控在郭氏的嘉里糧油手中。中糧集團不得不另立山頭,推出福臨門食用油。至此,中國糧油市場兩大品牌寡頭壟斷的格局初步成形。當金龍魚和福臨門上演兩強爭霸時,魯花還是偏安一隅的地方企業,盡管在孫孟全的帶領下,練成了5S獨門絕技,但畢竟規模太小,無力與兩大寡頭抗衡。為了尋求發展,他們不得不找一外商合資。根據雙方約定,魯花只提供散裝油,不負責市場銷售。但后來孫孟全發現,對方在魯花的花生油中添加其他的油,盡管這在當時屬于行業慣例,孫孟全卻接受不了,他希望為消費者提供純正的花生油。在一次會議上,孫孟全據理力爭,怎奈勢單力薄,他失敗了。不過,作為折中,對方允許魯花獨立生產自己的小包裝花生油。這對魯花來講,是一個新的開始。孫孟全躊躇滿志,但他很快就嘗到了苦頭。由于魯花的花生油成本高,定價不菲,消費者并不買賬。
“摻兌”的油賣得好,純正的花生油卻銷售慘淡,這讓孫孟全大為光火。他很快意識到問題出在品牌上,“不就是因為人家的牌子硬,而我們魯花的牌子不如人家嗎?”于是,孫孟全開始琢磨起品牌的事。怎樣建立品牌呢?定位是關鍵。市場上的食用油種類太多,魯花的油雖然好,但完全被淹沒了。要想走出紅海,就必須找到差異化的定位。孫孟全認為,魯花的優勢是花生油,而在這個細分市場,還沒有領導品牌。因此,他決定將魯花的戰略確定為做花生油的第一品牌。為了落實這一戰略,魯花在營銷傳播中,無論包裝設計還是廣告訴求,都刻意將自己的品牌和花生油聯系在一起,讓消費者想到花生油,首先就想到魯花。此后,他們又推出“人民大會堂宴會用油”標語,將魯花的品牌和權威捆綁在一起,盡管這一標語后來被禁用了,但它卻為魯花積累了聲譽,使之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這樣的油料魯花不要
產品好不好,質量很關鍵。孫孟全在創業之初,就把品質放在第一位。當時,國內很多企業都往歐洲出口花生,沒有人把質量當回事,但孫孟全卻小心翼翼,每次都挑最好的花生,慢慢獲得客戶的信任。到后來,歐洲人點名要他的貨。那一年,他們賺了幾百萬。這件事更加堅定了孫孟全對質量的信仰。創辦魯花后,他向全廠下達了“絕不讓消費者食用一滴不健康的油”的死命令,并把它落實到魯花的每一個生產環節中。為了管控品質,魯花從源頭抓起,他們在每個工廠設有原料信息員,這些人每年會到各地的花生種植源頭去考察,跟蹤花生的長勢。他們還斥巨資,引進全球最先進的花生綜合檢測儀。這種儀器全球只有五家企業在用,在中國魯花僅此一家。進入魯花的原料,在加工時都有詳細的跟蹤記錄,以確保每一個批次都可以溯源。在生產過程中,魯花只榨取第一道花生原汁。出產后的油還要經過嚴格檢測,每批必檢。
在魯花,大家都知道,孫孟全是個“很隨和的老頭”,但這個老頭有時候也會發火,而他發的火基本上都是為了質量。有一次,某大型糧庫低價處理陳年油料,一采購員看到后很心動,向公司打報告要投標,結果被孫孟全斥回:這樣的油料魯花不要!還有一次,一大型商超想跟魯花合作,定制一款超市自有品牌的調和油,前提是魯花降低花生油配比,但被孫孟全拒絕了,他從來不干降標準的事。魯花不僅抓花生油的質量,連瓶蓋、紙箱等都要自己做,用的都是最好的料。有人提出可以從外部訂購,孫孟全卻不以為然,理由是:交給別人去做不放心。為了質量,孫孟全也沒少干“傻事”。在食品行業,大家都習慣將產品分成不同等級,定不同的價格,魯花卻堅持分類不分級,全部一個標準。對此,孫孟全很“倔強”:魯花只做最好的。調和油市場魚目混珠,很多產品只含10%的花生油,卻標上花生調和油,國家也沒有強制標準。魯花頂著壓力,全面公布旗下調和油產品的配方比,引來業內一片嘩然。在這種“倔強”的死磕中,魯花花生油創造出一個不小的奇跡,自1992年問世以來,從未在相關部門的抽檢中出現過質量問題,被評為“國家級放心油”。
從不對農民打白條
孫孟全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后來做企業背靠的也是農村。因此,他對農民有很深的感情,把農民看成衣食父母,小心維護他們的利益。
2004年秋天,花生大豐收,前來送貨的農民排起十幾里的長隊,蔚為壯觀。有人看銷售這么火爆,建議公司把收購價格往下壓一壓。孫孟全一聽就火了,對大家說:做人不能忘本,魯花的原料都是農民種的,沒有農民的支持,就沒有魯花的今天。愛農民就等于愛自己。此后,再也沒有人敢提降價的事。隨行就市,這本是企業經營的原則,也是情理所在,但在孫孟全那里就是行不通。他把農民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魯花30年的歷史上,從不對農民打白條,所有收購都是現款現結,從不拖欠。為了提高農民種花生的積極性,孫孟全還通過各種途徑,為農民爭取利益。2009年6月,時任總理溫家寶視察山東時,孫孟全提出“一增一減”的建議。
“一增”是指國家培育花生良種,給農民補貼,鼓勵他們多種花生;“一減”是指通過魯花的5S壓榨工藝,提高油的香度,讓人們少吃油。孫孟全之所以提出“一增一減”建議,一方面是給農民增收,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國產花生的擔憂,畢竟幾年前國內大豆市場被外資“洗劫”的一幕還清晰在目。2004年前后,國際大豆價格飆升。在追高情緒的籠罩下,國內大豆壓榨企業紛紛與國外供應商簽下大單。結果幾個月后,大豆價格暴跌,上千家大豆壓榨企業走上絕路,被外資“洗劫”。事后,有外資背景的企業控制了國內80%以上的大豆加工量。為了避免重蹈大豆覆轍,孫孟全小心翼翼維護著國內花生種植業的利益。作為國內花生油第一品牌,魯花的需求對市場有著舉重輕重的影響。但在多年的采購中,魯花一直保持著一個慣例:從不進口花生。事實上,進口花生的品質并不次于國產花生,價格還便宜。任何一家營利性企業都不會拒絕,但孫孟全就是不松口。因為魯花從創辦之日起,其宗旨就是產業報國,惠利民生。
很多人說,你一個農民企業家,低頭掙錢就行了,喊這種口號干什么?孫孟全卻不以為然,他說:“企業小了是自己的,大了就是國家的、老百姓的。”
提示:
*本文經華商韜略(ID:hstl8888)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內容合作,聯系Mote Chan(微信:motechenfbif)
/ 更多文章 /
金龍魚背后的農業帝國:豐益國際25年崛起史
不霸之王:郭鶴年,站在金龍魚背后的食業“闖王”!
關于中國食用油市場,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兒
/微信群/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wang494859121,申請加入CEO、CMO、首席研發官、功能性食品、特醫、嬰幼兒、啤酒、食品安全、生產&供應鏈、乳品、營銷、餐飲、飲料、休閑食品、研發、設計、包裝等微信群(群成員包含雀巢,可口可樂,百事,百威,伊利,蒙牛,康師傅,農夫山泉,紅牛等全球高管)(級別可參考:FBIF2017嘉賓)。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