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克力這么有趣的食物,里面到底藏著多少腦洞?

    本文引自:好奇心日報

    “如果你們的巧克力有自己的個性和人格,那會是什么?”

    “一個古典優雅的人,可能是個男的。”立陶宛巧克力公司 Chocolate Na?ve 的聯合創始人 Arunas Matacius 這樣回答道。

    奧地利巧克力公司 Zotter Chocolate 中國區負責人 Julia Zotter 給出的答案則截然不同:“很難描述,估計會是個吃貨,哦,一個廚師,瘋狂而極具實驗精神的廚師。他志愿嘗試各種新事物,是個非主流的人,但也喜歡大眾的口味。”這個定位高端的巧克力品牌不斷在研發新口味和新種類,目前已有約 400 種:覆盆子味,豆漿味,辣味,甚至還有魚和培根味……

    巧克力可能是包容性與可塑性最強的產品。它可以流動,可以千變萬化,擁有數百種口味,被加工成各異的形式。普通的巧克力消費者,他或許說不上來材料成分、可可含量等門道,卻不難數出自己曾吃過板狀和金幣狀的巧克力,還有那些五顏六色的巧克力豆。

    如果說越來越多的食品品牌都會依靠出挑的包裝設計在最短時間里催促顧客做出購買決定,巧克力公司一定是個中翹楚:“嘿,我們不僅好吃,而且能讓你快樂,讓你感到這世界多么美好。”

    那個選擇做個古典男人的 Chocolate Na?ve 公司信奉“Simple is very complex”的觀念。品牌最著名的“回歸本真”系列全部用純白包裝,每塊巧克力就像一本風格清新的小書。書的封面上只有一名騎獨輪車的男士,以及用數字標示的可可含量。“任何設計都該有它的靈魂和故事。我們每塊巧克力都講述了一個小故事。它或許關乎我們的回憶,也可能關于本地傳統,比如說到山野里采蘑菇,看看蜜蜂什么的。”Matacius 對《好奇心日報》說。

    Chocolate Naive 巧克力包裝

    對很多巧克力品牌而言,包裝不僅僅是為了搶眼奪目、讓顧客從貨架取下商品那么簡單,而更是與顧客溝通的重要方式。它最先讓消費者意識到手上的巧克力背后是一個品牌,這個品牌有生命和自己的故事,有其獨特的性格、價值觀和處事方式,也在追求某個夢想。只有令人記憶深刻的設計才會吸引顧客一次次回頭。

    英國巧克力品牌 The Grown Up Chocolate 的包裝上印有孩子的照片,古靈精怪的小孩偷穿媽媽的高跟鞋,或者戴上寬檐帽舉起望遠鏡朝遠處看。這個品牌說,自己的巧克力既符合成年人的口味,又能滿足他們的懷舊情懷,幫助他們找回長大后就再也沒嘗過的童年時代巧克力的味道。

    The Grown Up Chocolate 包裝

    來自美國洛杉磯的 Compartes Chocolate 有“世界”系列和“無盡的夢”系列巧克力。前者包含來自 13 個國家的異域風味(如埃及的玫瑰與開心果,泰國的生姜與檸檬草),包裝設計就融合了這些國家的圖騰、印花與文化藝術;后者則是正宗本土口味、美國風格,作為 Compartes 誕生 62 年紀念,寄托品牌和創始人 Jonathan Grahm 這些年來的“美國夢”。

    Compartes Chocolate 的“世界”系列包裝

    絕對不甘于平庸的還有 Chocolate with Attitude,他們的包裝設計天馬行空,各個包裝的插畫、樣式和主題仿佛風馬牛不相及;一盒巧克力里有 12 顆小巧克力,每顆代表了一種個性和“原型”(心理學家榮格的說法)。但這可不是精神分裂,他們認為這些匯在一起才是品牌的“Attitude”。

    Chocolate with Attitude 包裝

    Zotter Chocolate,就是那個把自己比作喜歡做實驗的廚師的那個牌子,說自己專注對抗無聊,甚至其將近二十年的發展史中充滿匪夷所思和離經叛道。比如長期和奧地利藝術家 Andreas H. Gratze 合作,后者是個畫家,為他們的包裝創作封面畫。他先品嘗新款巧克力的味道,為它賦予某種個性,然后再進行插畫創作。每個包裝都有特定主題,譬如“秘密禁地”“白色女神”“芒果探戈”“熱情似火”,這些也是他想講的故事。Gratze 的設計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色彩明艷濃烈,內容夸張恣肆,有時也抽象晦澀。而他的創作已成為 Zotter 品牌形象的一部分。“在奧地利,每個人都能認出我們的巧克力。即使那是一個新包裝,即使他們沒看到牌子的名字,但他們看到就能立刻認出來。”Julia 說。

    Zotter Chocolate 的“米茲藍調”唱片巧克力系列包裝

    盡管開發很多口味,還和不同的人合作,Zotter Chocolate 的規模卻不大。“如果每個住在上海的人都吃一塊我們的巧克力,那我們在奧地利的工廠就要花 4 年時間來生產這種巧克力。我們就是這么小。”

    我們采訪的一個越南巧克力品牌 Marou Chocolate,由法國人 Vincent Marou 和朋友聯合創辦,關于公司業務的大小決定都僅由兩位創始人來做,他們也愿意在包裝設計上付出更多成本。Marou Chocolate 的每一種巧克力的名字都以種植其所用可可豆的那個省份命名,選用的顏色與可可豆的顏色一致。包裝上的圖案則對應了越南的自然風情——動物、花朵、水果,甚至熱帶季風。

    Marou Chocolate 巧克力包裝

    這可能是巧克力這個行業的魅力所在:盡管吉百利這樣的大公司依然壟斷市場,但是有無數微型公司可以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存機會。

    用 Julia Zotter 的話說,巧克力市場中的大公司(如吉百利)通常只有那些用工業生產方式生產巧克力的大公司,他們一般不太改變口味和設計樣式;而小公司,規模可以小到只有一個人在經營,自己制作巧克力,自己來設計和包裝。

    老派的巧克力品牌可能選擇古板卻經典的包裝,批量生產的主流大公司喜歡把看起來很誘人的巧克力圖案和公司宣傳語放在明顯位置,而獨立小公司的包裝則更富變化、更具藝術性——事實上,它們為巧克力包裝設計貢獻了最多的想象力。

    雖然沒有透露具體數字,Marou Chocolate 還是告訴《好奇心日報》,他們的確為設計花了許多錢和時間。因為他們希望每年都能推出新產品和新包裝,體現不同的品牌元素。完成一個能定義品牌的設計需要做很多事情,他們會花很長時間去嘗試不同的方向和設計方案,有時幾個月后才能定奪,而要在消費者那里成功建立起品牌形象,又得經過好幾年時間。但 Vincent Marou 認為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鮮明而有感染力的品牌形象意味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也就是賣出更多的巧克力。

    如果有足夠預算,當然也有專業的設計咨詢機構提供服務。英國設計公司 Pearlfisher 和巧克力品牌 Green & Black 的合作就是如此。

    Green & Black 只生產有機巧克力,產品價格處在高端價位。Pearlfisher 在設計中去除許多象征“奢華”的傳統元素,如金色閃亮的材料,而選用樸素的紙質和簡單的單色系包裝,以傳遞這樣一種價值觀:當代的日常奢侈品應該講求有機、環保、健康。而精簡的設計,選用天然的包裝材料和產品原料,也逐漸成為巧克力包裝的一個趨勢。

    Pearlfisher 觀察到,現在的巧克力消費者更多地尋求某種“日常生活的奢侈品”——不僅產品優質,而且品牌更開放、更真誠,與消費者有更多的互動。所以,巧克品牌就要依靠不同的材料以及圖像、結構等視覺語言來完成很好的包裝設計,與消費者溝通互動,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Pearlfisher 為 Green & Black 設計的包裝

    還有一些巧克力公司希望拓寬你對這種食物的想象,比如說,做一個巧克力體驗店怎么樣?這并不是說把店鋪裝修得華貴精致——就好像你現在到處能看到的 Godiva 一樣,它讓你體驗巧克力的各種形式。從英國伯明翰的吉百利巧克力世界到科隆的伊姆霍夫巧克力博物館,從美國 Mast 兄弟的巧克力工坊到日本札幌的白色戀人公園,這些浪漫的地方真實存在著,離我們并不遙遠。

    Zotter Chocolate 在上海楊浦區做了一個類似的去處,它們稱之為“巧克力劇院”。建筑物的前身是一個百年紡織廠的棉花倉庫,改建后,這個保持原有磚石結構的舊廠房里容納了一個小型巧克力制造車間、一家巧克力商店和一個提供飲用巧克力和奧式蘋果卷的維也納咖啡館。報名“巧克力之旅”的參觀者可以透過玻璃窗觀看生產部門的工作,參與進整個巧克力制作過程中。

    由一個工廠倉庫改建而成的巧克力劇院

    巧克力之旅從觀看一部介紹巧克力劇院歷史和可可種植農場的電影開始。進入體驗區后,每人會被分發一個圖案可愛的小勺子,用來試吃。只要愿意,“從原豆到巧克力”過程中所有能吃的東西參觀者都可以品嘗。比如從可可豆試管里擠出剛烤制的可可豆,用勺子壓破硬殼吃其中的碎仁,那就是最原始的巧克力,味道苦,有些生澀。劇院還設聞香區,并歡迎參觀者玩“聞香游戲”:聞氣味,猜香料。一般而言,椰子、姜、薰衣草等都屬入門級,肉桂、茴香籽、香草則更具挑戰性。

    聞香臺擺有不同的香料(圖示為玫瑰)

    在“巧克力加油站”里,參觀者可接巧克力噴泉,比對純巧克力原漿和經過加工的巧克力漿有何不同之處。隨后所呈現的巧克力成品涵蓋了該品牌在市面上售賣的各種產品,從普通的純巧克力塊,到夾心巧克力、巧克力豆、熱巧克力和與酒融合的液體巧克力。

    巧克力噴泉

    顧客亦能在巧克力車間自制巧克力。選擇磨具,選擇口味,導入巧克力漿,加入果仁、花瓣等作料,再經過十多分鐘的冷卻,完成一個原創作品。從時長一個半小時的巧克力之旅中,顧客得到的是超乎“吃”的體驗。

    巧克力車間

    “米茲藍調”系列成品

    成品在商店里售賣

    在 Julia Zotter 看來,中國巧克力市場十分年輕,市面上的巧克力產品并不豐富,而且消費者對巧克力及其背后的故事帶有比歐美消費者更多的興趣和好奇,這些加起來就意味著巨大的機會。于是他們逐漸從一個網店加盟品牌發展成一家巧克力劇院,不僅售賣產品,還為中國本土消費者提供特別的巧克力體驗。

    “基本上,我們也是在傳達一種生活方式。這些巧克力就像在和你開玩笑,吃到嘴里的不同口味,你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但每個人都能從整個體驗中獲得他們想要的,并且能夠享受吃巧克力的過程。”Julia Zotter 說。

    圖片來自 Zotter Chocolate,Compartes ChocolateSquare Space,Chocolate Naive,Marou Chocolate

    關于我們

    長按圖片或者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每天為您推送食品行業扯蛋資訊。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988.html

    (0)
    上一篇 2015年8月20日 07:40
    下一篇 2015年8月20日 17:0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