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導讀: 本文為茶煮創始人駱凡(ID:13001903805)的獨家供稿,不代表我們的觀點。 正如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Outlier》所說的,所有新事物的發展,都隨著時代的節奏而動。而偉大的消費品牌和公司興起,也總追隨著更大的時代周期。 茶煮牌牛奶煮茶創立的這幾年,從香港街頭的一輛售貨小車,成長為年產數千噸,終端超過3000余家門店的瓶裝茶品牌,覆蓋7-11、羅森、盒馬鮮生、便利蜂等現代渠道,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西安、成都、南京、杭州等20余個城市,還出口到北美、歐洲、菲律賓等地區,并每月保持50%高速增長。 其中的創業經歷當然豐富多彩,但回想起來,更讓人心神顫動的,還是過程中所經歷的整個中國消費市場歷史性的大規模變遷。消費者、貨物、信息的流通方式和內容變化。 不同城市群落間消費者的認知和習俗演變;連鎖便利渠道和流通百貨渠道的迭代;人們從媒體接收信息和互動的方式。這一切總結起來,形成一幅壯麗而多姿多彩的消費行業畫卷。 創立茶煮前,本人在紐約和香港任咨詢顧問,曾和星巴克(Ticker: SBUX)、可口可樂(NYSE: KO)、唯他(HK:0345)、太古(Swire)、怡和(Dairy Farm,D01SI)、光明乳業(SH: 600597)等大型快消公司合作,較深入地了解快消品行業的底層邏輯。 透過這些快消品巨頭在漫長歷史周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將之與中國市場最近二十余年的飛速發展相印證,最后應用在茶煮這幾年的發展上,似乎可以得到快消品行業最深刻、最直指人性核心的洞察。 下文中會寫下這些體會觀察。就先從2011年回收拆分快消品業務的星巴克開始吧。讀完之后,你將明白飲品賽道的邏輯。 01 星巴克快消業務的歷史
星巴克(Starbucks)成立于1971年,名字來源于小說《白鯨記》里,一位極具性格魅力,又嗜愛咖啡的大副斯達巴克(Starbuck)。三位創始人在起名之時,認為《白鯨記》中的人物名稱可以使人感受到浩瀚海洋的冒險與浪漫,又體現了他們早期遨游四海尋找優質咖啡豆的文化起源。因此星巴克的logo圖形一直都是塞壬女海妖,體現了典型的海洋文化。
2011年的logo,由MMC集團設計
創立后的十年,星巴克緩慢發展,開出了不到5家店,營收水平也不溫不火,屬于典型的情懷企業無疑了。1982年,前董事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加入,將意大利式的咖啡拿鐵(Caffe latte,直譯過來就是“牛奶咖啡”)引入星巴克,點燃了星巴克高速增長的引擎。
1991年末,星巴克達到195家門店;1992年,在納斯達克上市。1995年,星巴克推出了拿鐵之外的第二爆品:星冰樂(Frappuccino),當年就占據了公司30%的銷售額,迅速成為第二增長引擎。
瓶裝星冰樂,由百事、卡夫、康師傅、雀巢、統一等快消企業生產 ,推出星冰樂時,星巴克在自己傳統的餐飲門店業務之外,開始和百事合作,開啟了快消品業務,即瓶裝星冰樂的售賣。星巴克提供品牌授權,百事負責生產和渠道鋪設、銷售。
1995年剛一推出,快消瓶裝星冰樂的銷量就超過了預期的10倍,百事不得不收回產品提高產能,等產能達到后才重新推出。后來,星巴克又推出了罐裝、盒裝咖啡、茶葉等快消品。
到2018年,星巴克餐飲業務(即門店)和快消品業務(預包裝飲品、食品和咖啡)都發展的有聲有色,但卻主次分明。餐飲業務仍然占據了其全球收入的主導(90%),在全球擁有2.8萬家左右的門店。總營收達到210億美元(1400億人民幣)。
而其快消品業務,則只有23億,才不到其總營收的10%。除去禮品卡、咖啡杯等,純粹的飲料和咖啡食品收入就更少了。
實際上,星巴克除了提供品牌授權之外,很少甚至從來不自主進行快消品業務的運營。從1995年瓶裝星冰樂推出開始,星巴克就授權其他公司,如百事進行全權運營,包括生產、渠道鋪設、銷售等,自身只每年收取品牌授權費用(在中國大陸,這個業務則后來由收購了百事中國業務的康師傅負責)。
后來快消品業務又于1998年轉給卡夫食品。2011年,星巴克從卡夫手中買回了快消業務,又在2018年將北美外的快消業務所有權賣給了雀巢。所以去年,朋友圈很多人驚呼“雀巢收購星巴克啦!”,實際上,這個業務大部分時間都不是星巴克自己的。
02
快消品公司在線下渠道占據絕對優勢
星巴克對快消品業務的態度十分堅定,就是兩個字:外包!問題來了,現金流充沛的星巴克,完全可以選擇自建快消品業務,但為什么卻偏偏選擇只外包,而不選擇自己做,得到更大的收入、更高的利潤、以及更好的品牌形象把控呢?答案:線下渠道的體量。
從業務模式上講,星巴克的主營業務屬于餐飲行業。其業務關鍵在于門店數量和單店盈利能力。每一家門店都是單獨的盈利中心,很大程度上單獨負責銷售額和成本,所以經營的一個重要關鍵店在于其選址能力。選址能力決定了進店的客戶數量,也基本決定了這家門店的營收水平。出了這個門店三公里就基本喪失了引客流過來的能力,這一點對于低單價的消費更為真實。
百事、卡夫、雀巢等主營的瓶裝飲料屬于快消品,通過工廠批量制造,大型供應鏈日產可以達到200-400噸,再由統一的物流配送到省級、地級、縣級,經由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等分銷配貨,最后鋪貨在成千上萬家的便利店、超市、小賣鋪、餐廳、酒吧等的零售終端。比如北京市有差不多90,000多家的零售終端,全中國有6,000,000多萬家的零售終端(差不多每200人一個)。
快消品企業這種批量生產,批量配送、分銷的業務模式的半徑范圍非常大,即便是保質期短至7天的巴士鮮牛奶,都可被送往數百至一千公里外進行銷售,更不用說大部分可常溫保存9-12個月的消費品了。所以直接導致快消品企業屬于生產+鋪貨的形式,而非餐飲企業的開店+自售的模式。
所以,星巴克如果選擇自己去生產、配送、銷售瓶裝快消品,則面臨著對自己原有的模式的根本挑戰:如何像百事、卡夫、雀巢等公司一樣,建立龐大的渠道經銷和終端網點網絡?要知道,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工作,也是很多快消品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比如另一家巨頭可口可樂,光渠道的類別就可以達到25種之多。和可樂體量近似的百事,在美國的鋪貨終端數量可以達到驚人的2,000,000家,基本是星巴克門店數的150倍。
憑借強大的銷售渠道和數百萬級別的零售終端網點,快消品公司輕易在鋪貨數、點數、銷售額上碾壓絕大多數餐飲連鎖企業。通過巨大的銷售渠道網點帶動供應鏈放量產生的營收,與餐飲類企業基本不在一個量級。
可見,雖然餐飲和快消品都是關于飲食的吃吃喝喝的生意,但行業的本質區別卻非常大。
原先星巴克在故宮開的門店(已撤離),地產選址和談判能力可見一斑
對快消品企業來說,因為其“低單價、高頻次”消費的特性,絕大部分的快消品消費,都屬于沖動性、即時性、場景性的消費。品牌營銷能力直接決定了在人們決策時的選擇。
想像一下典型的快消飲品消費場景。因為單價太低,消費者不會花時間去調研、對比、打聽性能和售價,也不會找朋友去征詢意見。
走在上班的路上,口渴了,進入旁邊距離最近的一家便利店,花20秒左右的時間,在貨架上挑選出一個快消飲品品牌,然后微信掃碼支付。整個從進店到購買完成的流程,不會超過1分鐘;而消費者實際花在決策上的時間,平均不過15秒。消費者甚至每天可能都在不假思索中,重復同樣的舉動。
快消品低單價、高頻次的消費場景,在很多情景下,已經不需要使用大腦皮層進行思考,在潛意識層面,已經通過大量的重復性行為,形成了自動化的購買路徑。就如同第一次學會游泳、騎自行車之后,就不會忘記一般,一旦學會了在某種場景下去購買某種消費品,就很難改變這種深印在潛意識里的行動指示。看看下面的幾個營銷slogan:
“怕上火,喝王老吉”
“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
“送禮就送腦白金”
“早上來一瓶,精神一整天”
以上的Slogan,是否有某些共通之處?這些場景化、洗腦式的營銷,利用了消費者對快消品這兩個特點的本能反應:低單價(不值得對比思考)、高頻次(每次買都要思考太累),越過了消費者新皮質和邊緣葉理智的防線,直擊消費者的鱷腦;
而一旦被其所影響洗腦,如果沒有其他更強的刺激,就很難擺脫出來,從而沿著企業希望的購買模式持續消費。品牌營銷可以說是快消品企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03
用大單品帶動渠道
另一方面,則是同等重要的渠道能力。一家餐飲門店,往往會有很多不同口味的產品SKU;但快消品牌,則更多注重經營所謂的大單品,一個大單品即一個業務線,下面少有太多的口味SKU,或者干脆只有一種口味。
比如可口可樂。可口可樂旗下實際上有非常多的SKU,但基本都是以大單品的形式出現的,比如可樂(Coke)、雪碧(Sprite)、酷兒(Qoo)、美之源(Minute Maid)、怡泉(Schweppes)、芬達(Fanta);再比如養生堂的:農夫山泉、東方樹葉、NFC果汁、打奶茶、力量帝維他命、茶派、水溶C100、尖叫;
再比如光明的莫斯利安、優加、健能、暢優、如實、賞味、巧風、萌小團等等。實際上,大部分消費者都不知道這些產品,其實是同一家企業出品的。快消品企業的做法是典型的“單品即品牌”。
其中差異的原因在于渠道的不同。從渠道邏輯上,餐飲企業的每一家門店都是自己去談判、建設、運營的,因此進店消費SKU之時,消費者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門店提供的每個SKU都屬于門店的品牌方。而快消品則更多的是與不同的渠道去合作:便利店、超市、夫妻老婆店、百貨、電商,每一家的門店并不是企業自己建設的。
消費品的產品只是以預包裝的形式鋪設在該店鋪的貨架上,并且面臨著周邊很多的同類競品、替代品、甚至是無關的其他產品。因此消費品想要從如此嘈雜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做到:賣點最突出、場景最符合、包裝最搶眼,才能夠在消費者短暫的決策時間里擊敗競爭對手。
怎么做到呢?精準、精準、再精準。從定位,到品名,精準而不有過多的延伸。可口可樂就代表了“快樂肥宅水”、酷兒就代表了“年輕時尚酷”、果粒橙代表了“有果肉的橙汁”;而如果統一采用了母公司的品牌,會干擾單獨產品的定位,干擾每個產品的競爭力。
所以快消品公司往往是單獨的SKU做單獨的品牌,并由單獨的事業部BU負責。當這個單獨的SKU年營收超過10-20億的時候,就成就了所謂的“大單品”。
這樣的大單品在終端的動銷得到了驗證,因此受到經銷商、渠道商的歡迎。企業通過大單品迅速建立全方位的渠道關系,迅速占領城市、地區乃至國家層面的渠道,才能得到充分的消費者端流量,達成總體的銷量。如果一個產品的某些消費者評價很高,但卻得不到渠道認可,無法鋪貨,那顯然無法得到更大的流量成為爆品。
當單品成功后,再深耕渠道,擴展其他SKU,形成單個銷售網點品類的擴展和總體銷售額提升。
可以說:所有的快消爆品,都首先是渠道爆品。絕大多數快消品公司的成立和增長,都是由一個個不同的大單品去帶動和實現的。
04
以茶煮為例,看快消品的5個核心能力
正是由于上述的不同,星巴克沒有將自己的瓶裝快消業務與門店的業務一同直營,而是通過和百事、雀巢等的合作,通過經銷商、分銷商進入終端渠道。那么,茶煮品牌又是怎么做的呢?
1. 渠道就是生產力
從一開始,我就重視線下渠道的打造,將其視為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得益于團隊和股東的資源,茶煮在創立早期就可以接觸到差不多20多w的食品經銷商資源(全國職業食品經銷商總人數約為50w),并很快進入各類的流通、CVS便利、KA、烘焙等渠道。
在茶煮的數據庫里,可以調出從黑龍江漠河到新疆昌吉,從呼和浩特到寶島臺灣的經銷商,甚至包括出口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地的資源。通過茶煮牛奶煮茶這個爆品,打通大量渠道,后期再去進行品類延展和拓寬。
另一方面,茶煮雖然也重視線上電商渠道,但其更多是輔助而非核心:主因是線上市場規模太小。從可口可樂的對標數據可以看到,其全球網絡銷售額大概是10億美元,但總銷售額超過330億美元,即線上銷售額只占總銷售的3%左右,連線下的三十分之一都不到。
在中國,可口可樂的線上銷售額也不過2億人民幣左右,但是在整個可口可樂中國的體量則差不多有140億。
這一現象其實是由飲品本身的特質決定的。飲品本身是高頻次低單價的消費品,大部分的消費都是即時性的沖動消費。消費沖動產生時,消費者需要盡可能快的去滿足需求。
所以大部分會盡可能快捷地選擇便利店、雜貨店、無人零售貨架等購買,而不是通過等待周期過長的網絡購買。盡管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3C、服裝類的消費很多都已轉向了線上,但對于飲料這類的快消品,大部分的消費行為都是在線下完成,并且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如此。
農夫山泉的創始人鐘睒睒曾說:線上飲料市場體量太小,沒意思。線下才是大池塘。
另一方面,則是由線上成本體系決定的。為了滿足線上流量獲取、物流、包裝等各項成本,前期主打線上的快消飲品企業必然需要設計出符合線上電商/微商的價格體系,而這樣的價格體系因為加入了過高的流量獲取成本,往往容易導致價格虛高。
比如微商渠道流通的產品,每層級代理抽取大量利潤,產品實際生產材料成本和最終售價比可達驚人的5:100(傳統流通渠道只有40:100左右)。在產品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走入更廣大的線下市場時,則會發現原有的價格體系無法適用于線下,甚至有可能需要對品牌和價格體系推倒從來。
從行業數據來看,95%以上的快消飲品消費都是線下渠道發生的,只有不到5%才在線上。從線上起家的三只松鼠,要增長到下一個量級,也開起了線下店
2. 重視產品能力
茶煮的產品是牛奶煮茶。茶煮的整個核心就在于一個“煮”字,即從中國傳統的煮茶工藝中提取亮點,再根據現代人的口感、喜好,使用牛奶和茶葉煮制成天然的奶茶。Slogan是茶煮0添加,真奶煮真茶,而消費者喝到的口感,就是純凈的茶與牛奶的口感,和品牌的定位完全一致。
3. 重視品牌能力:主打生活方式訴求
快消飲品的品牌方向一般有三種:主打口腹之欲、主打功效和主打情感。主打消費者對生活方式的心理訴求,是我們認為品牌的最高層次。茶煮主打純天然的健康生活方式,并通過設計、文案讓消費者產生喝茶煮就是在享受這種生活方式的認同感,形成較高的用戶黏性。
茶煮主打辦公室下午茶場景。因為我們主要受眾是年輕辦公室女性消費者,對于純功效類的訴求已經越來越弱化。從Casper、椰子灰、喜茶、Akoko等針對女性消費者的火爆產品對標來看,消費的幾乎都是心理訴求,能賣爆的都是最懂女人的產品(笑)。比如喜茶,沒有任何功效,賣的就是“好喝+社交貨幣(發朋友圈有面子)”。而它的場景,則是“周末逛街 飲品”。
而茶煮就是”天然健康+好喝+社交貨幣“,場景跟茶飲店的區隔在于,他們主打”周末商場逛街“,我們主打”工作日辦公室下午茶“。辦公室女性的下午茶是大剛需,兼具社交+解饞。所以我們的銷售渠道也圍繞開設在辦公區的便利店為主,相比茶飲店,工作日白領的獲取更便利,成本也更低(平均是茶飲店的1/3)。茶煮消費者對自己的畫像是”注重高品質飲食的淑女Lady“。這個點抓得好,所以才備受青睞。
社交貨幣,是我們下一步品牌重點做的方向,會通過明星街拍露出、大量KOL種草等95后接受度最高的方式,做更多動作和投放,快速打造出品牌屬性。
4. 強化供應鏈能力
為了對產品質量和供貨即時性負責,茶煮早期花費了大量資金和精力打造自己的供應鏈,包括生產機械、供應設備、技術研發。茶煮目前一條自有產線的日產量可以達到10噸,并且在穩步擴大。
5. 研發黑科技
經過大量研發和設備改良,茶煮采用了滴氮保鮮和UHT超高溫滅菌的黑科技,降低了煮制茶飲過程中的美拉德和氧化反應,輕松做到不添加任何的防腐劑即可常溫保鮮,保質期完全滿足貨架需求。
以上的5種能力:渠道、品牌、產品、供應鏈、科技,就是茶煮認為快消品成功的核心要素。
快消品市場的節奏千變萬化,幾年就會有一個潮流出現。從精釀啤酒到希臘式酸奶,再到新茶飲,把握市場的節奏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最重要還是清醒的認知自己的初心。圍繞愿景構建以上這幾種最核心的能力,即便在快消品這樣一個有些傳統的行業,仍然選擇做時間的朋友,不斷打造渠道、品牌和產品,業績常青。
來源:新消費內參
作者:駱凡
提示:
*本文經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品類定位戰:誰動了星巴克的奶酪?
瑞幸VS星巴克,誰更焦慮?
FBIF全球創新食品產品手冊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4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新零售、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