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的確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都知道,無論是線下餐飲店還是外賣平臺,這些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商業體都不乏各自領域內的知名品牌。
但到了外賣行業,我們似乎想不起來有哪些商家品牌。
品牌究竟是什么?
我曾經問過很多人:品牌究竟是什么?
“是溢價、是信用保障、是消費者心中的一個符號”……這是幾個比較流行的答案。
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品牌成功后的結果。所以相比這些,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實現這些結果的原因”。
其實,尤瓦爾.赫拉利早就在《人類簡史》這本書中告訴了我們答案:
“人類之所以能夠數萬年甚至數百萬年的實現大規模協作,而其他動物最多只能形成小規模的群體,是因為人類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夠相信“虛構信念”的物種”
也就是說,人類能夠相信并討論一些看不見的事物。比如國家、宗教、法律、自由,他們都是存在于我們大腦中的虛構信念。
同樣,品牌也是。
而這種信念,我更愿意將它看作“一種持續兌現的承諾。”
我們愿意花更高的價格購買麥當勞的漢堡,是因為它持續兌現了持續穩定的口感、新穎的產品等一系列承諾;
我們愿意排隊2小時吃一頓海底撈的火鍋,是因為它持續兌現了優質服務的承諾;
同樣,在之前的文章《小米再次崛起的背后,我們是否能夠洞察品牌的本質?》中,我也提到過,小米大量的品牌延伸卻沒有消耗用戶認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始終在兌現極致性價比的承諾。
所以,塑造品牌,就是在塑造承諾。
這么一看,問題似乎有了答案:純外賣之所以難有知名品牌,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塑造好承諾。
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只要他們愿意持續的兌現品牌承諾,比如美味、優質、性價比,就能夠在用戶的心里建立品牌意識呢?
并不一定,因為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關鍵的因素是:消費者是否需要這個承諾?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解決商業問題時,我們所要研究的基本單位,不應該是消費者本身,而是他們在特定場景下所需要完成的任務。
在餐廳吃飯,我們想完成的任務可以是聚會、和好友聊天、吃飽一頓飯或者是消磨時間、追求儀式感等等,在這些不同的任務下,我們會對餐廳的價格、服務、體驗、口味等產生需求預期。
此時,我們需要借助品牌來兌現這些承諾。
于是,當海底撈、巴奴火鍋在服務和產品口味上都塑造了清晰的承諾,并搶占了這個空位時,我們便會很輕易的做出選擇。
但是,“訂外賣”對我們而言,更像是一種特定場景下的解決方案,更多只是為了幫我們快速解決吃一頓飯的任務、或在家不想做飯的替代。
所以此時,我們的需求預期都在送餐速度、價格上面,而承諾則是被外賣平臺兌現了。
外賣的興起,其實更大程度上是外賣平臺的興起,而非外賣餐飲品牌的崛起。因為大多數人還是只記得平臺不記得品牌。
比如,美團外賣,送啥都快、餓了就要熱的餓了么。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會對平臺有品牌意識,而不是純外賣品牌。
這也就意味著,純外賣對于我們來說,更像是超市貨架而不是品牌商,他們存在的價值僅僅是在告訴我們:哪里是蓋澆飯區、哪里是黃燜雞區、哪里是水餃區等等。
同樣,這種角度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大米、茶葉、水果很少有品牌出現?
我們對這些農產品的需求預期,往往都被原產地承諾了,我們只需要根據產地即可判斷大米、茶葉、水果的品質,比如東北大米、碧螺春茶葉等等。
所以這些產品比較容易出渠道品牌,而不是產品品牌。
比如百果園,它的承諾更多的在于品牌背書以及購買的便利性,告訴我們:我家的水果都是精選的,你可以放心購買。
但這決不意味著,純外賣就無法塑造品牌了。畢竟還是有一些成功案例出現的:曼玲粥店、二十五塊半、優糧生活等。
這么大的外賣市場總歸能容得下一些純外賣品牌,只是隨著原本線下知名餐飲品牌發力外賣,留給純外賣品牌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最終平臺會出手留下一些純外賣品牌,因為對平臺來說,這些餐飲大佬永遠會拿平臺當備胎,即便砍掉外賣,他們也能生存的很好。而純外賣品牌最聽平臺的話,所以這個平衡,平臺心里有數。
市場競爭環境、消費者痛點以及產本本身的優勢等一系列因素,共同決定著“品牌應該定義怎樣的承諾?”
給出的承諾背后,是對于消費者需求、產品體系、品牌定位、運營能力、供應鏈等環節的綜合考量。
所以,塑造品牌,是一個細致而全面的系統工程。

往期文章:
北京外賣數據(5月) 深圳外賣數據(5月)
一線城市4月品牌排行榜 1月萬單外賣排行榜
滿減設置技巧 提高轉化率 詳解流量入口
搜索優化 搜索優化2 微信運營
玩轉團餐? 差評回復模板 滿減小套路
單量之王 提高排名幾個小技巧 排名規則
拯救轉化率 小程序+外賣 競價的技巧
2018,外賣賺錢機會 純外賣還能做嗎?
外賣選址選品(一) 選址選品(二)
……
外賣·賺錢·干貨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原創文章,作者:外賣玩家,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