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靜
沒有道理和方法的漲價,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近日,餐飲業兩家頭部企業海底撈和西貝,因為“漲價”引起了消費者和網民的不滿和爭議。
“沒想到火鍋底料都要吃不起了!”。此前,“海底撈復工后漲價6%”的話題登上熱搜。一片土豆就要1.5元,半分蝦滑32元,小酥肉也要40多塊錢,連鍋底都漲了,吃一頓人均要220元。
海底撈偷偷漲價,輿論瞬間炸了鍋。多數人認為海底撈在此時漲價太沒良心,西貝莜面村也因漲價被“討伐”。
事情很快就發生轉變。
4月10日,海底撈就其漲價對外致歉,稱此次漲價是管理層決策錯誤,傷害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當日下午14時,各海底撈門店接到降價通知,很快點餐系統的后臺刷新成了漲價前的價格。
第二日,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緊隨其后,在其個人微博也發表了致歉聲明,稱“這個時候漲價,不對”。
在這場市場價格的博弈中,消費者“揭竿而起”,企業“揮刀自宮”,從消費者的角度,的確有種當“上帝”的快感。
這原本是一個關乎于企業自救和盈利的故事,疫情導致餐飲業大傷元氣,成本高企、客流驟減、原材料上漲,價格的決定因素發生改變,漲價自救算是有情可原。
實際上,海底撈幾乎每年都會漲,這次為何上升到了群起而攻之的程度?對于企業來說,快速“迷途知返”,顧客導向,危機就解決了嗎?
這次危機事件,除了跟疫情和消費者情緒有一定關系外,問題的核心還在于是餐飲企業自己。兩位餐飲界的老大哥,兩次把自己推進了火坑。
第一坑:草率漲價,讓消費者感到被“趁機打劫”
定價更多的是一場心理戰。在基礎成本之外,消費者對價格的認知,會受到無意識、不理性、政治不正確因素的消費情緒影響。
為了抵消顧客心理因素的影響,餐飲業的漲價過程會運用一整套的流程方法和技巧,需要在產品設計、消費者情緒以及后續的激勵辦法等多個環節進行引導。
海底撈、西貝這波漲價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首先就是由于沒有按照流程消除顧客的心理芥蒂,過于草率:
沒有事先告知,漲價這件事是被消費者扒出來的,性質就有微妙的不同。 漲價理由不夠清晰,說服力不強。 客少、成本高、虧損嚴重,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但是海底撈并沒有正面詳細解釋。 不顧及消費者感受,價格變動前,需要對消費者意愿、情緒和反應全面了解。 漲價后沒有配套的補償、安撫措施。
口袋里有錢時,價格彈性相對較高,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低,價格即使在正常范圍內變動消費端的感知也有限。
疫情期間,餐飲企業經營固然壓力大,但對應的是消費者的壓力也大,情緒難免焦慮。這時消費者不僅對價格敏感,情緒也容易波動,企業搞低價、促銷,與消費者共渡難關才是“政治正確”。
另一方面,技術處理不細膩,踩到了價格變動的雷點。
無論是海底撈還是西貝,此次漲價的都是點單頻率非常高的菜品,甚至是必點菜品,消費者很容易察覺。
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叫商品PI值,也就是千人購買率。這個指標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對商品的關注度,PI值高的產品,消費者購買頻次高,對價格就會比較敏感,購買人數多,被關注的規模也大。
兩家企業這次漲價,都是在PI值高的菜品下手,且價格幅度有點大,可謂眾目睽睽。
網友對比去年8月的菜單發現,海底撈的小料、小酥肉、蝦滑、毛血旺、午餐肉、肥牛、土豆都有不同的漲幅。
從大眾點評上來看,此次漲價的產品均在網友推薦熱榜中,蝦滑和小酥肉在推薦菜前5名,毛血旺位居第11位,午餐肉和土豆片也都在推薦榜單之列。小料就更不用說,海底撈用餐必點。
PI值高的產品通常的操作是:要么不漲,要么小幅度漲。而海底撈則是反其道行之,主流菜品大幅上漲,犯了大忌。
海底撈曾是運用PI值定價的高手,2017年,海底撈菜品全線漲價,PI值高的黃喉、撈面沒漲價,蝦滑僅漲了2元。而PI值低的豬腦花漲了12元。
此次有些反常。據上海的一位網友探店后發現,與去年相比,海底撈的招牌菜中,現炸酥肉從28元漲到46元,漲幅超過60%;蝦滑從50元漲到了60元,漲幅20%;血旺半份由16元到了23元,漲幅43%。整份32元的午餐肉漲到46,漲了43.7%。還有肥牛從62元漲到了68元,整份土豆從22漲到了26塊錢。
西貝莜面村稍微好一點,漲的雖然都是招牌菜,但幅度比較小。1.2斤左右的牛脊骨,從1月份的80元漲到87元;招牌羊肉串,每串漲了1元多,外賣6串起賣,46元一份。
第二坑:隨意妥協
從海底撈和西貝的道歉可以看出,企業并不是真的覺得自己錯了,更多的還是在解釋成本問題,道歉是不堪輿論重壓。相比于17年海底撈教科書式的危機公關,此次道歉可以說是既沒有曉之以情,也沒有動之以理。
兩家企業的妥協,除了蹭了一波熱度,問題一件都沒解決。
戰略決策被顧客左右,本質上不是處于對顧客的尊重,而是企業因為缺乏系統正規的經營方法,導致無力應對市場變化,對自己的抉擇沒有信心,沒有做好預期的心理建設和應對準備。
價格變更必定會導致顧客篩選。做了漲價的決定,又生怕顧客跑了,自相矛盾的背后是企業做決定前就沒想清楚。
海底撈和西貝此次的漲價危機本不應該發生。如果遵循餐飲行業慣用的漲價方式,降低顧客感知、增進滿意度,也并不是不能實現企業既有的戰略目標。
餐飲業的漲價每天都在發生,但并不是每次漲價都會引起消費者的不滿和抵觸。
2018年,星巴克在中國市場漲價,大杯美式從27元上調到28元,中杯拿鐵從28元上調到29元。當年的第四季度財報顯示,整體客單價上漲4%,交易單數下降了1%,銷售額同期增長了3%。
如果不拎出來講,星巴克的漲價你注意過嗎?
漲價需謹慎,提價有方法。漲價不是價格上去就完了,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流程動作和方法。
除了前期調研、提前告知、充分解釋等常規的做法,不讓消費者感到被“宰”外,還有一些方式和方法值得借鑒。
1、價值提升,比如煲湯換成礦泉水
只有老板會關心成本,基于成本的定價并不容易被消費者接受,企業還需給到給消費者漲價的心理支撐點,來平衡價格的波動。
餐飲慣用的方法是漲價的同時配套品牌、產品、裝潢升級,即便沒有驚喜,價值跟價格之間的差距也不能太大。
比如,老鄉雞的招牌菜“肥西老母雞雞湯”曾經就漲過錢,從14元漲到20元,漲價幅度很高。老鄉雞的做法是把烹飪用水從普通水換成了農夫山泉天然水,產品價值高了,漲價也就變得容易了。
2、商品PI值定價法:關注度高的和銷量高的
上文提到了商品PI值,就是一種常用的定價方式。PI值高,說明該商品被客戶的關注度高,購買頻率也高,這類商品會在客戶心中形成一個固定的價格區間,商品價格稍有變動就會引起客戶的注意。
成本上漲,并非一定要在成本直接增加的產品上均攤。PI值低的產品顧客不常買,關注度低,即便漲價也不太容易感知。在這些產品上漲價能產生更高的毛利率,分攤其他產品成本的上漲。
這就像LV貴個幾百塊、上千塊對我們沒什么影響,蔬菜漲5毛錢,就會斤斤計較是一個道理。
小幅多頻。如果PI值高的產品非漲不可,也不是不可以,餐飲行業一般采用小幅度,多頻次的漲價法。一次漲1-5%,1-3個月漲一次,提高顧客接受度。
或者是組合售賣,把高、低毛利的產品打包出售,就是俗稱的套餐。這么做不僅能滿足顧客需求,還能保住利潤。漢堡王、麥當勞、肯德基,呷哺呷哺都這么干。
這次漲價危機中,有很多消費者表示,如果漲幅在6%以內,其實能接受。
3、顧客安撫、補償工作配套動作不能少
價格調整必然會引起不滿,此時要給顧客適應期,并推出鼓勵、補償政策。例如,積分翻倍、贈送小菜、推出新品,一月內按照消費次數、金額,贈送不同的菜品、代金券等。
星巴克當年的漲價就采用了推出新品的方式。在一千多家店中推出“咖啡融合冰激凌”系列飲品,用配套的新品策略激勵、吸引和留住顧客。
與星巴克同年,麥當勞在全美漲價推出9美元高價套餐,麥當勞除了說明在該套餐中使用了更多新鮮食材、減少牛肉抗生素外,還推出了1美元超值套餐引流。
講清高價理由,為高價匹配高價值,配套低價產品引流、犒勞顧客,待顧客適應價格變更再取消引流的產品。
4、接受定價的結果
企業和顧客之間互相不要有不合理的期待,對于價格變動都要有所準備。
以合理漲價為前提,差異化定價需要聚焦服務差異化的人群,這必定會流失部分顧客。企業要放棄跟不上你的顧客,并接受這個結果。
只是,以上這些,海底撈和西貝,除了漲價什么都沒做。
在自由市場中,漲價是企業的經營權利。消費者吵的不是價格,而是要不要把定價權還給市場。海底撈、西貝道歉的背后,也不是真的錯了,而是對企業經營手法運用的不純熟,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該有的自信心。
同樣,利潤是企業經營的動力,動力消失了,企業還會積極經營嗎?這都是很簡單的市場邏輯。
當然,這并不是說企業就可以隨心所欲亂漲價,漲價需要有理由和方法。遵循市場規律的漲價,也應該得到消費者的理解。
如果消費者和企業之間多一點理性和用心,就不會有那么多不必要的道歉。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來源:牛刀財經(niudaocaijing) | 作者:劉靜
編輯:寒斌 | 統籌:大箏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點擊下列關鍵詞 閱讀更多精彩
【商務/投放/合作】
大箏:18923764126?
微信號:toutiaoxiansheng
【公關/營銷/推廣】
微信號:chohuobang
【轉載/投稿/爆料】
微信號:Media-PR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