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 作者:陳夏怡 樂琰 欒立
年薪三四十萬招不到人
張敬偉是不回籠建德豆腐包的創始人,由于公司剛在杭州開了第一家門店,員工有數十余人,總體試運行情況不錯,便規劃向連鎖店的方向發展,但招工問題是其“心頭大患”。
“我目前已經開出30萬~40萬的價位準備招一位面點研發人員。”張敬偉表示,由于想往連鎖化方向發展,食材速凍化是主要途徑,如何使得速凍豆腐包的口感與現做一致,則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但目前,市面上很難找到這一類的人才。
招人難、留人難是現今餐飲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無論是中餐西餐大餐小餐,概莫能外。
招人難,留人更難
“目前急需基層人員。”連鎖餐飲集團王品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即使巨頭也難以幸免。百勝中國的管理層在第三季度財報中亦表示,公司第三季度勞動生產率提升,是因為兼職員工短缺所致(疫情影響),并計劃在未來數月增加人員。
“目前餐飲行業人員的短缺問題,已呈現出結構化的特點,短缺的不僅僅是基層人員,后端的研發、技術、供應鏈管理人才也非常緊缺,”和府撈面運營、品牌負責人余晨向記者表示。
除了招人難之外,留人難亦是行業痛點,記者了解到,有些餐廳的人員流動率甚至高達200%。
一家餐廳的門店人員小瑤(化名)向記者表示,餐廳內有好幾個職位正在招聘,但遲遲沒有招到滿意的人選,身邊的同事也是經常在換。
中專畢業的小瑤每月到手工資為5000元左右,在公司包食宿的情況下,這個待遇基本能滿足她在上海的生活所需。但是小瑤對于服務員的工作,似乎已經開始厭倦。
“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沒什么盼頭”,小瑤向記者吐槽,餐廳的管理混亂,對員工缺乏激勵和培訓,人員流動率很高。
“今年疫情期間,不少餐飲企業都停業了,當時盒馬、沃爾瑪等公司接收了不少餐飲業員工。但由于其它行業,尤其是部分帶有互聯網元素的企業,給予員工的酬勞是明顯高于餐飲業的,于是即便在餐廳重新開業后,大量餐飲從業人員也不太愿意回到原來的餐廳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餐飲業用人和留人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隨著大批年輕人的“出走”,那些薪資更不具備吸引力的小餐企,也只能招到四五十歲左右的阿姨。
“我們想要招一些20歲左右的年輕女孩。”大鼓米線的一家門店店長向記者表示,但目前為止鮮有應聘者。店長告訴記者,門店員工的工資僅為2000~3000元(包食宿),對于年輕人來說根本不具備吸引力。
餐飲業人員短缺的原因
事實上,餐飲行業招人難、用工難的問題由來已久,背后的原因并不復雜。有人向記者坦言,由于長久以來,許多人對餐飲行業持有偏見,加上即使選擇餐飲行業也會被一些大型跨國企業所吸引,因此國內餐飲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較為欠缺。
張敬偉向記者分析道,餐飲行業平均工資較低,且較為辛苦,很多時候要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且休息時間倒置。此外,一線員工整體學歷不高,以初中和中專為多,沒有明晰的職業規劃,亦對企業沒有太強的忠誠度,因此人員流動性較高。
事實上,從人口結構的角度來看,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到人口結構的劉易斯拐點上,行業整體勞動力供給不足。此外,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勞動力的技能提升和培訓較為欠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餐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的最高值出現在2013年,之后便逐漸下滑,于2017年左右開始回升,但回升幅度不大。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餐飲行業有3000多萬的從業人員,其中傳菜員有數百萬,“目前我國70后人口總量有2.28億,80后人口為1.98億,90后大概是1.7億,00后人口為1.48億~1.5億,10后人口僅為9800萬,未來勞動力整體緊張,將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餐飲業正走向工業化
在招工壓力之下,有業內人士認為,餐飲行業機器化、智能化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不過機器不能完全替代人,大家最終會在機器和人的結合上尋求平衡。
“餐飲行業畢竟還是服務行業,需要的是人與人的溝通,如果純粹依靠機器人,本身會失去服務行業的溫度。”
除了機器化、智能化之外,通過建立培訓學校以及學徒制度,亦能幫助餐飲企業解決招人、留人的問題。
在一家名為“椰庭椰子雞”(隸屬于海南龍泉集團)工作的餐廳店員向記者介紹,她本人畢業于海南龍泉集團旗下的職業技術學校,在經歷了三年的學習之后,她被分配到了“椰庭椰子雞”成為一名服務員,目前已經在此工作三年。
她表示,由于店內的人員均畢業于集團旗下的同一所學校,對整個集團的文化有較強的認同感,且培訓內容與工作相關度較高,用工質量提升的同時,人員流失率也較低。
目前,記者了解到,一些跨國餐飲企業也正在用類似的方式,試圖解決人才供應問題。
此外,許多連鎖餐飲企業,也正在通過中央廚房提供標準化、定制化的半加工菜品這種模式,后廚僅需在此基礎上進行簡單的加工,門店便節省了專業廚師的人力。而規模沒有那么大的餐飲企業,則選取代加工模式,向供應商采購需要的半成品及原料。
“以前都是供應商僅提供原料,之后如何烹飪是餐廳的事情。但現在不一樣了,更多的餐廳會要求供應商提供餐品解決方案,這在一定程度上便分流了廚師的工作。”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結合工業化、人工智能或供應鏈服務的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和緩解餐企的用工壓力。
“餐飲業未來肯定是要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下功夫,中國的餐飲業在5到10年會發生巨大變化,而這個變化,也將奠定未來中國餐飲工業的基本競爭態勢”。
餐飲機器人銷量過萬
記者了解到,國內餐飲機器人的銷量近兩年在迅速增長,銷量已經過萬,擎朗科技、普渡科技各自計劃的年度機器人產量達到了1.5萬~4萬臺。
云啟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昱說,從宏觀趨勢來看,未來中國一定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用工成本上升問題,機器人將會成為勞動力的一個補充。
陳昱表示,餐飲是三個賽道中規模和市場最為龐大的一個市場。具體而言,在大眾點評上有400萬個餐廳,餐飲機器人哪怕僅滲透10%,就可以涉足40萬個崗位。
在餐飲機器人領域,另一頭部企業為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來看,雖然餐廳機器人的滲透率僅為千分之一,但理論上來看,有60%的餐廳可以使用機器人,行業將擁有600倍的增長空間。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覺得我們“好看”的
請點擊此處↓↓↓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