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No.869
1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經》第十五章
白話文翻譯
以前那些善于為道的人,他們妙不可言,深不可測。
正因為不可言,不可測,只能勉強形容一下。
小心謹慎,好像冬天行走在結冰的冰面上
猶猶豫豫,好像害怕鄰國入侵
恭恭敬敬,好像到別人家去做客
自然順暢,好像冰川在融化,
厚道質樸,就像敦厚的原木一樣
曠遠豁達,就像幽靜的山谷一樣
混混沌沌,就像混水一樣能包容接納一切
如何讓這渾濁停止呢?靜下來就能讓渾水變清。
如何能讓這安定長久呢?靜止后再徐徐而動
保有此道者,永遠不自滿,也正因為不自滿,才能不斷更新。
2
這一章,頗有現在“總分總”的行文結構。
一上來,就說“善于為道的人,妙不可言,深不可測”,不能說,怎么辦呢?
那就簡單說幾點,方便你理解吧。接下來連著打了七個比方。
這七個比方,分別說了這些人對待事物以及自己的狀態。
最后再做個總結,說這樣的人反對圓滿,推崇自然的更新。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說以前的那些善于行道之士,妙不可言,深不可測。這樣得道的人,境界太高了,太厲害了,說不清,道不明。
說不清,道不明,但還要講講,咋么辦呢?
那就勉強形容一下吧。
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前面兩句,有“猶豫”二字,今天我們猶豫,形容一個人遲疑不決的樣子。
而在古時,猶、豫是兩種動物,這兩種動物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特別“謹慎、小心”。
謹慎的像走在冰上,我們現在都說“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害怕的像被四周的臨敵攻擊一樣,以表示非常的謹慎與機警。
對人都很恭敬,都想到人家做客一樣,形容懂得尊重別人,用粗話來說,就是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渙,是渙然、散解的意思,走到哪里,都能帶去溫暖,都能將冰融化。你看有的人,就能給人力量,和他在一起,就覺得得勁。
這四句,講的是得道之士對人對事的態度,行事謹慎,彬彬有禮,自帶溫度。
你可以回憶一下,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上面說了四個對事對物的態度,接下來這三句,說的是得道之士自己的狀態。
首先是敦厚質樸,樸,原指的是沒有經過切割雕琢的原木。在這里引申為質樸、樸實。
第二說胸懷寬廣,曠,就是空曠,說曠像谷一樣,谷在道德經里面的地位,是很高的,虛懷若谷,還記得嗎?說這個人胸懷寬廣。
第三,可以說是“曠”的更高一層境界。
混,能夠容得下一切,濁,污濁之水,我們都很討厭,但這樣看似污濁的背后,意味著能夠容納的下一切。你去看看那個臭水溝,里面啥都有,啥都容得下。我們還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還記得吧。
試想一下,老人家對面的這些統治者,如果沒有這樣的境界,國家能好的了嗎?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啥人都有,你的啥人都能裝得下才行啊。
這七個特質說完了,前面四個,是對外的,是能看的見的,而后面這三個,則是內在的,不容易看出來的,但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寧靜致遠”,很多領導老板的辦公室墻上,都見過吧。
一把泥土,灌進一瓶水里,晃一晃,水看起來無比渾濁。
怎么辦?如何能夠讓這水變清?
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靜置,放在那里不要動,慢慢的,臟東西就沉淀下去了,清水就在上面了。
如果一直折騰呢?自然是得不到清水了,對吧。
作為統治者,管理者,每天會接到無數多的信息,這個員工說有這個問題,那個主管說有那個問題,如果指哪打哪,能行嗎?
靜下來,全盤去看問題,才能看清楚,哪些是真正的問題,哪些是沒必要浪費時間的問題。
這些問題看清楚了,能夠做出正確決策了,自然就能走的更長遠了。
靜不下來,一切都白搭。
靜下來,心就安定了。
那么接下來又有新的問題了,如何能夠保持長久的安定呢?
老人家有給出了答案“動之徐生”。
糊涂了嗎?
剛剛不是才說了要靜嗎?這咋又開始動了?
用最簡單的想法來講啊。靜下來是為啥?是不是為了看清楚問題的根結,然后去解決它?
那不動,能解決嗎?
這一動,解決了真正的問題,是不是又能夠靜了?
動靜之間的不斷轉換,便是這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盈”,就是滿。
得道之士,不會追求完滿。
一個人心里已經把事情裝滿了,哪里還能裝下更多的東西呢?
道德經給誰講的?是不是給那些統治者,管理者?
這些人大多都有的特點是啥呢?
是不是獨斷專橫?
別說古代帝王了,現在經營企業的老板們,帶領團隊的管理者們,有不少也是裝不下任何東西,獨斷專橫似乎都成了習慣了。
蔽而新成,從凋敝轉而新生,而能達到這樣的結果,必須要做到不追求絕對,不追求完滿。
再舉個例子,易經中的乾卦,九五奉為至尊,上九叫“亢龍有悔”。
為啥呢?
因為九五,不盈,不滿,恰到好處。而上九,龍飛得太高了,過了,滿了,必然有悔。
3
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這七句,是對得道之士的勉強形容。
那么對我們來說,可以從這七項修煉開始,逐步的去嘗試了解道,并踐行道。
雖然,這七項,距離真正的“得道”還很遠,這只不過是一些表面的,能夠用語言來形容的形象,并不能完全代表道。
但能做到這樣,也已經很不容易了。
4
道理不錯,怎么運用?
把這七項修煉,寫到紙上,每天對照看一遍,哪些做到了,做得如何好,哪些沒做到,做的如何不好,都寫下來。
長此以往,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最后,祝你“得道”。
豫焉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