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No.875
1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白話文翻譯
有大德的人,行為方式都會遵循于道。
道的模樣,模糊不清。
雖然恍惚不清,但其中有象可見。
雖然惚恍不明,但有無可查。
幽深昏暗,其中卻有精氣。
這精氣清晰可知,真實可信。
從古到今,他的功用不變,依靠它來人是萬物的本始。
我如何知道萬物本始的狀態呢?就是根據“道”。
2
這一章,是對“德”的形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大”的意思,孔德,就是大德。容,動,行為的意思
有大德之人的行動,是遵從于道的。
還記得那個排序嗎?
道>德>仁>義>禮
德,是道的具體體現,陳鼓應引《莊子·天地》:“物得以生,謂之德。”他認為,德乃指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性。
因此,那些有大德的人,行事風格和方式,都是遵從于道的。
到這里,知道了德是從道來的。那么問題又來了,道又是啥樣子呢?
老人家接著又說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恍,當做明亮講。惚,當做昏暗講。象,表象,類似于“形”的意思。“物”,則指的是實物,實體。
道的模樣,是模糊不清的。惟恍惟惚,似明似暗的感覺,看不清。
第十四章里面,還記得嗎?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是不是和上面講的,很像呢?
在這顯隱之間,在這明暗之間,似乎看不見,又似乎能看見。真的是很玄妙啊。
還是那個問題,你見過道嗎?
雖然沒見過,但能否定它不存在嗎?似乎也不行吧。
同時,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總會在身邊找到一些人按照“道”處事的例子,對吧。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幽靜,冥,深不可測,都是感嘆深遠。
道是幽靜的,深不可測的,但其中卻蘊含著強大的能量。“精”,精氣。《管子·內業》:“精,氣之極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所以,道并不是虛幻的,是真實存在的,是可以被驗證的。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怎么驗證他的存在呢?
老人家說,往回看,看歷史上發生的事情。
啥事情呢?
“眾甫”,就是“眾父”,就是先前的那些圣人,那些英明統治者們。
去看那些圣人們,他們的言行,都是依照道來的。
道,是萬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歸根結底,最重要的還是那個“道”。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我是如何知道以前那些圣人是這樣的呢?就是根據“道”啊。
還有人說了,那老爺子咋觀察之前那些圣賢呢?
別忘了,老爺子是干啥的,國家圖書館、檔案館的老大,啥看不見呢?
從歷史中學習經驗教訓,遠比自己親身經歷的成本小得多,老人家在當年就已經踐行過這一條了。
3
道的存在,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我們甚至感知不到它的存在。
試想一下,若沒有了道,沒有了空氣,會如何呢?我肯連呼吸都是問題啊。
這一章,老人家在盡可能的把“道”具象化。讓看不見,摸不著的道,通過他的形容描述,讓人盡可能的感知到。
最后點題,說以前的那些圣人也都是依照道來治國的,提示對面的統治者,你也要按照道來治國。
4
道理又學了一堆,怎么用呢?
咱回到這一章的第一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大德的表現,都是遵循道的。
單純從字面理解,無非是說“德是道的具體你表現形式”罷了。
更深一層呢?
那就意味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知道德是怎么來的,找到了德的根源,找到了道,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德是可以習得的呢?
若能遵照道來行事,自然就會成為有德之人,甚至大德之人。
像不像第三章里說的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解了原理,持續的踐行,距離“得道”就不遠了。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