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No.884
1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經》第三十章
2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以道作為輔佐的君王,不會用武力、軍隊來稱霸天下。因為這樣很容易遭到報應。
其事好還:必定會遭受報應。
物極則反,故曰好還。——(宋)司馬光《道德真經論·卷二》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老人家推崇的,實質上是柔和的,和平的方式來治理天下,取得天下。
不用武力奪取,反而會獲得更好的結果。
以暴力爭奪天下,這其實是我們在原始人的時候學會并保存在基因中的技術。
那個時候,不用武力掠奪,直接的后果,就是活不下來。
后來,我們進入了農耕社會,很多食物是可以自給自足了,不用打打殺殺,大家也都能活下來了。
于是,人們也開始了合作,逐漸又衍生出來貿易,一步一步的越來越文明。
但,這個暴力的基因,還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如果一國之君把這一塊潛質激發出來,在沒必要打仗的時候,還執意要打仗,那將是一國人民的災難啊。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師,軍隊。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
為啥會這樣呢?
有一句話,你肯定聽過,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部隊出征,對糧草消耗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凡軍隊所到之處,必定會在當地收繳(掠奪)糧草。
老百姓地里種的莊稼,肯定是歸軍隊,甚至家里面的糧食,可能也會被充軍。
這種情況下,老百姓還能好好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嗎?
不可能,因此,好的良田也會荒廢,百姓惹不起,自然也就一跑了之。
那時候打仗,可不像現在的“速戰速決”,能夠快速機動。
那個時候,動不動可能就是數年的戰亂。
地沒人種了,百姓都逃難了,軍隊所過之處不就成了荊棘叢生的荒地了嗎?
那為啥還說,大軍過后有兇年呢?
戰爭過后,死傷無數。緊接著帶來的,就是饑荒和瘟疫,還有一系列的后遺癥。
“一片焦土”之后,要復原,可不是一天兩天,甚至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
除了民眾生存環境上的恢復,更為重要的,是心里創傷的恢復,這需要的時間,可能更長。
因此,大戰之后,比有兇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善于作戰的人,只是為了勝利,打贏就可以了,絕不會去逞強。果,勝利,成功。取強,逞強。
回顧一下歷史,我們的文化中倡導的是“求存”。
何為求存?
你看看以前,只要小國俯首稱臣,年年進貢,就可以不打了,不但可以不打了,甚至還可能安排自家的公主嫁到小國去,那時候叫做和親。
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你說,如果真的發兵去大吐蕃,未必打不過,但我們是求存的,大家都和和氣氣的,讓人民都收益,難道不好嗎?
《老子》的觀點也一樣,贏了就行,或者說,只要對方認輸了,就得了。
如果說憑著自己的肌肉比別人強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給人來個團滅,有什么意義呢?
孫子兵法也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厲害的人。
打仗,只要你能贏了就足夠了,不要造成過多的傷害,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厲害,就去逞強出頭秀肌肉,把對方打的殘破不全,對誰都沒有好處。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接下來是五個“果而”,著重提醒當權者。
即使打贏了,也不要自滿。矜,自滿。
即使勝利了,也不要自夸。伐,自夸
即使得勝了,也不要驕傲。驕,驕傲。
兵法中,并不覺得“百戰百勝”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反而會覺得這是有問題的。
為啥呢?
你想啊,如果打了一百次,勝了一百次,還要再打。這說明啥?
是不是說明,這一百仗都沒解決最重要的問題啊。
如果真的是決定全盤的重要戰役,是不是一仗足矣?
因此,即便贏了,也別覺得自己多了不起,也不能自滿、炫耀,驕傲。要戒驕戒躁。
不僅如此,還需要時長提醒自己“即便打贏了,也是出于不得已而為之,不是想打,而是逼到那個份上必須要打”。
而且還要提醒自己,打贏了,就別繼續亂來了,不要過分的破壞老百姓的生活環境,不要傷及無辜。
在《老子》看來,打仗就和辦喪事一樣,在下一章會有進一步的論述。
唐·曹松《己亥歲二首》:“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最后這一句,應該很熟悉了吧,一將功成萬骨枯,太慘烈了。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這一句,本意是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衰敗。這種極端是不符合于道的,因此用不了多久就會衰敗完蛋。
而更深一層的意思,則是說,用兵打仗這件事情上,一定要有節制,適可而止。
因為逞強,是以無數人民生命作為代價的。
3
古代善用兵者,與現代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一樣的人。
做領導的,做管理者的,在管理組織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爭強好勝。尤其是不要過分的使用簡單粗暴的“懲罰”。
有些管理者,經常在開早會的時候把下屬挨個批評一遍。要知道,在這個時候,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表情,也將變為傷害組織和員工的“兵戈”。看起來你打了一場“勝仗”,員工也怕了你了。但這種“過分”,“粗暴”的方式,最終并不能讓組織的效率更高。
尤其是那些不但喜歡嘴上批評,還喜歡在物質上進行懲罰的領導,更是組織的災難。
在他們看來,懲罰是最好的管理手法,這與“戰爭是最好的統治手法”一樣可笑。
出兵,不是目的,打贏了就適可而止。同樣,懲罰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目的,如果忘記了為什么懲罰,為什么出兵,麻煩就大了。
因此,作為管理者,不要動不動就把“懲罰”這個大棒子拿出來嚇唬人。
4
道理很深刻,怎么用?
有一句俗語說“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聽起來似乎很世俗,好像是教人“軟弱”。
仔細品品,這句話的意思,不就是“適可而止”嘛。
不要過分,不要強為,不要把事情做絕了,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最后,祝你“得道”。
5
白話文翻譯
有道的君王,不靠兵力強取天下,以武力稱霸,很快機會得到報應。
軍隊所過之處,必然會荊棘叢生。大戰之后,必有荒年,民不聊生。
善于用兵的人,打了勝仗就會適可而止,勝利即可,不會去逞強。
即使勝利了,也不要自滿,不要自夸,不要驕傲。而要以不得已自居,不強為,見好就收。
任何事物,過分發展,都將走向衰落。過分發展,只能叫做不道,不符合道,早早就會玩完。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