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撻撻面

(tà)
”,在四川方言中是摔的意思,師傅在案板上掄、摔面條時,“撻、撻”聲聞于街頭巷尾,“撻撻面”這個名字便在雅安流傳開來。
和面、餳發、下劑、搓條、刷油、按壓、抻拉
等步驟,但不同的是,撻撻面的操作手法更為復雜:
和面時不加堿,只用雞蛋、清水和食鹽
;在整個制作過程中,要經歷
兩次餳發、三次刷油、四次搓條
,之后通過
掄、摔、疊、扣
等一系列自然流暢的“撻”面動作,將面團變成一根根粗細均勻、厚薄一致的面條。
和面:
高筋特精粉5000克放在案板上,從中央“掏”出一個洞,打入雞蛋20個,放鹽80克,再澆入清水500克,先搓成棉絮狀,再揉成面團,反復用力搋揉30分鐘。
餳發:
將面團搓成棍狀,表面刷上一層色拉油,蓋上塑料布餳發1小時以上。
棍狀面團下成每個重170克的劑子
將劑子搓成粗條
粗條表面刷油,餳放30分鐘
搓條:
取餳發好的粗條1根,揉至光滑勻稱,再將其搓成長60厘米的細條,表面刷一層色拉油,放在一旁。如此將所有的“粗條”變為“細條”,刷油后蓋上塑料布等待客人點餐。
撻面:
客人下單后,師傅取出“細條”繼續揉搓至長1米,再用粗面軸反復搟壓,將其壓扁成兩指寬的片,之后在面片上撒少許面粉,將面片的兩端合攏以左手握之,右手則拿著面片的中部,抻平后用力向上“掄”起,然后雙手向下甩,面條就會“摔”在案板上,發出“啪~啪~”的聲響,掄摔4次后,將左手的面條夾到右手的中指和無名指之間,使二者相“扣”
(此為第一扣)
,然后將左手從面條中部穿過,邊抻拉邊用力掄摔8次;再重復“扣”的動作
(此為第二扣)
,并在案板上補入少許面粉,再掄摔8次;之后重復左手的面交于右手的動作
(此為第三扣)
,繼續掄摔8次,待面條變為硬幣厚、一指寬的片即可煮制。
客人下單后,將細條再搓成1米長的條,用粗面軸搟壓成三指寬的片
撒少許面粉
煮面:
面條下入沸水鍋中煮2分鐘,撈出盛入澆有底湯、底料的碗中,再舀入澆頭即成。
盛入打有底料的碗中
蓋上澆頭
Q∶我們一般見到的面條很少會用發面制作,有時為了抑制發酵,還會在和面時加點堿水進去,為什么撻撻面的制作流程中要強調面團餳放一小時以上?
蘭州拉面之所以那么筋道,是因為面中加入了蓬灰,而我們在和面時是不放任何添加劑的,要想在案板上摔成硬幣厚、一指寬的面片,必須有自然餳放這一步來為其增加筋力、提高柔韌性。我們曾經試驗過,剛剛和好的面是無法制作“撻撻面”的,面條易斷,“掄”不起來。
制澆頭
牛肉、牛雜、大肉
;以白湯打底的有兩種,澆頭分別是
熊貓筍、泡椒雞雜
;另有一款
素椒雜醬干拌面
。
牛肉澆頭
牛雜澆頭
大肉澆頭
(即雅安天全的煙熏箭筍,色澤黑、口感脆、香味濃)
洗凈泡發,汆水備用。
熊貓筍澆頭
吊湯
紅湯
(一切四)
,倒入清水25千克,大火沖3小時至湯汁變白,此時湯汁略微濃稠,香味十足,且因為洋蔥的加入,湯汁略帶鮮甜,無一絲異味。
白湯
走面
(牛肉/牛雜/大肉)
即可。
是干拌型,無需底湯,在碗底加入紅油辣椒15克、醬油10克、芝麻醬10克、蒜泥5克、雞精3克、味精2克、花椒面1克,盛入煮熟的面條即可上桌。
是百姓餐桌的必備,也是開店創業的好項目
。想為餐廳增加幾款特色主食嗎?想開家面館卻還沒選好招牌面條?
帶走這本《中國百面 第二輯》,即刻擁有78款面條!
地方經典類、傳統旺銷類、時尚干面類、創意湯面類、中外融合類
五大部分,既有在浙江諸暨傳承了七百余年的
次塢打面
,又有來自武漢的
熱干面
,還有
醬肉面
、
蔥油拌面
等,傳統與創新兼具、地域與融合并行,不僅
適合酒店、餐廳借鑒
,也可以
為美食發燒友提供臨灶參考
。
步驟分解圖清晰,配方翔實,流程詳細
,助你掌握近80款旺銷面條,為餐廳豐富產品,為開店提供助力!
《中國百面 第二輯》定價68元,趕快掃描下方二維碼訂購吧~



想學習更多烹飪技藝嗎?
想了解更多新穎的餐飲理念嗎?
那就來“大廚書吧”充電吧!
由大廚傳媒獨家編纂的
高品質圖書
本本都是“充電器”!
買到即是賺到~
各位親掃碼一次何不多帶走幾本?
技術在手,睡覺都能笑出聲~~
小微偷偷告訴大家:
打包5本以上(含5本)
即可獲得神秘禮物一份哦~
心動不如行動
趕緊添加盈盈微信
或撥打18953124866購買吧!
原創文章,作者:大廚微閱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