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6日 No. 923
1
昨天晚上的連線中,和譚總聊到了薪資待遇相關的問題。
有一位跟著他干了很多年的廚師,對薪資還有點意見。這位師傅是主管涼菜房的,而且干了好多年了,算得上是元老級的員工。
師傅“不爽”的原因,是因為掌勺熱灶的師傅,來的時間并不長,但工資卻和自己差不多。
“我是元老,我干了這么多年,我操的心比別人多,為啥工資和新人一樣呢?”
聽完了之后,我說,很正常啊,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不奇怪。
2
我又問,薪資結構目前是怎樣的呢?
譚總說,他現在給員工開支,結構非常簡單,一部分是基礎工資,另一部分是獎金。
基礎工資就相當于是崗位工資,而獎金的發放,基本上就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發。
這個結構和方法,可能是很多餐飲老板都在使用的方法。
尤其是獎金的多少,大多都是根據“感覺”,甚至是看“心情”。
譚總說,這么弄下來,自己總覺好像有點不太合適,但更具體的,又說不上來。
說不上來的問題,其實只是一點,那就是“薪資結構不清晰”。尤其是針對獎金的發放,憑感覺。
3
譚總說,之前聽過一些課程,學過一些方法,但總覺得沒法直接套用,問題很多。
也想過弄一些考核機制之類的東西,但又覺得,好像也沒法怎么詳細的考核。
譚總遇到的問題,并不是個例,之前和其他老板們溝通交流的時候,同樣也有這樣的問題。
而且,面對這樣的問題,很容易走極端。
一種極端,是“事事都考核”,評分制度事無巨細,上班時間手機拿出來超過三次都要扣分。
另一種極端,則是“啥都不考核”,所謂“沒有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
這兩種無論哪一種,都不合適,你要知道,極左極右,都是有問題的。
我們的傳統文化,崇尚的是“中庸”,是以中為用,講的是合適,講的是“中和”。
所以,不能沒有考核,也不能事事都考核。
4
如果沒有考核,沒有明確的規則,這種管理方式,很容易讓員工們“不清楚你的價值觀”。
比如說獎金看心情給,為什么給不當面說。
那么員工就會很迷惑,到底是因為我做了什么正確的事情才拿到的獎金?是因為我為了節省店里的成本,把不太好的米飯第二天又賣出去了?還是因為我為了維護店里的利益,和顧客吵架了?到底因為啥給錢呢?
你看,這錢給的“不明不白”是不是就出了問題了?
如果你把錢給的明明白白,員工也知道是因為他的那些正確動作與你的價值觀一致,被你認可了,是不是以后他就會強化這個動作了,越做越好了?
那,按照這個思路,如果事事都計算的很清晰呢?
比如說,今天出去采購,因為下雨了,就多給20塊錢的補貼。昨天服務顧客的時候,不但全程微笑,還給顧客講了三個笑話,獎勵10元。
這樣弄,是不是啥都很清楚,很明白?
的確,這樣會很清楚很明白。但你不覺得這樣會出問題嗎?
當每一個動作都算成錢的時候,員工的動作會不會變形?會不會?
肯定會的。
孔子說“放于利而行,則多怨”,意思是說,凡事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會引起很多怨懟。
如果把考核標準定制的極其細致,細致到每一個動作的時候,所有人則必然會“唯利是圖”。
如果你店里的員工都是一群“唯利是圖”的人,你怕不怕?怕不怕?
怕有啥用啊,不都是你一手事無巨細的KPI弄出來的嗎?
所以說,走兩頭的,都是極端,取合適點,才是正道。
5
說了半天,最終還是要落到“怎么做”。
我這里,也只能給你一個“參考答案”,因為你也知道,工資怎么定,沒有標準答案。
那么首先,需要把最基本的結構劃分清楚。
我們一般的薪資結構,大概分三部分,工資、獎金、年終獎。
那么,這三部分,他們分別代表什么意義呢?
工資是發給責任的,責任越大,工資越高。店長的工資,肯定是高于前廳主管的,崗位工資也就是這么來的。不同的崗位,代表著不同的責任。
獎金是發給業績的,業績越好,獎金就越高。比如這個月新菜推廣計劃300份,月末完成了400份,那么多出來的這部分,就要獎。
而我們常用的“年終獎”,有些老板叫做 “年終分紅”,則是發給行為的。發這筆錢,意思是說“今年干得不錯,明年繼續加油!”
這三部分的意義搞清楚了,那么薪資結構也就清晰多了。剩下的,就是針對責任、業績、行為,三要素進行細化。
按照不同的職責進行分類,店內的崗位,可以分為以下6種,針對這六種,接下來給他們分別配置不同的薪資結構。
當結構明確之后,員工們也能一眼看到自己拿的是什么錢,為什么拿的,如何能夠更多的拿到,清晰之后,抱怨自然就會少很多。
另外,在文末,再附贈一套薪酬結構模板、績效工資考核方法,以及某知名餐飲企業的薪資結構及分析,購買后即可解鎖下載鏈接。
詳情如下: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