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與懷銘的廣州記憶“
超級文和友設計有何特別之處,為何備受全城矚目?
廣州超級文和友:
在繁華商圈 建一座懷舊的市井博物館
廣州超級文和友位于廣州天河區核心商圈,一街之隔,一邊是廣州最高端的消費商場太古匯、是繁華喧囂的都市,一邊是三層的懷舊建筑、煙火氣十足的老廣州,兩者看似格格不入。
操刀設計師表示:“文和友它是非常強調場所空間的媒體化與表達力的,而太古匯這個片區都是高端寫字樓林立、充滿現代都市的質感,如果把文和友看作是市井調調的話,從傳統的經驗上來說,它們顯然沒辦法連接起來,所以這個項目要落地,天生就是要做到強對比,形成獨立的每個角色,制造城市場景。”
而如何在現代裙樓建筑里,逆轉時空,重現消逝的場景、物件、光影,造一座由設計提煉的時空場景切片組件所構成的“記憶之城”、“細節之城”?
▲設計效果圖
▲設計效果圖
建筑去掉了大門,一道透明的玻璃高墻,隔開了兩個迥異的世界,使視覺從車水馬龍、高樓環繞的天河街景直接穿透至復古的餐廳內部,內部場景與外界環境上制造出反差,產生強烈沖突。
開放結構,開放空間,破除規范,解放意義。摒棄材質、色彩、體量的規范,強調各組成部分材質、形體的差異。
文和友里的場景基本上都有出處和原圖素材;文和友的設計建模后 , 找了專業做電影、舞臺的團隊做場景 , 在質感上花了比較多時間。
一個品牌,你把它的logo,它的商品貼到自己的臉上,拍一個照,拍完之后你很愿意把這樣一張照片分享,能做到這一點,才能形成品牌力。換句話來講,文和友在它的擁護者當中,每個人都很愿意把他的臉和場景鏈接起來、愿意分享給朋友,這種行為,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身份認同。
馬賽克墻、鐵藝陽臺、老招牌、外掛著的居家衣服……超級文和友完全營造出有人真實生活的、80年代的廣州舊社區模樣,希望來到超級文和友的每一個廣州人,都能感受到那個年代的廣州生活文化。
各種各樣、蘊含故事的街頭商戶聚集在一起,店里隨處是接地氣的生活態度,這是一個品嘗美食的社區平臺,是超級文和友建立的一座老廣州市井文化博物館,也是手藝和故事傳承和發展,將體驗做到了極致。
通過分解、變構、重建,制造一系列隨機、偶然的并置,表現沖突、無序、不完整、形式功能的非邏輯。將整體打破、重組,形成新的“完整”。
這座城里面有記憶,有情感,有欲望,有符號,有無數的名字和故事。
這種風格和空間,是對當今缺乏人情味的冰冷城市的對話,保留一份對過往的回憶,對本地語言和食物的尊敬,使得城市更有煙火氣人情味;也有反對者認為設計丑陋,舊樓般的存在影響了廣州CBD的形象。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誰路過這里,都會掏出手機拍上幾張照片,進入到過往的短暫回憶時空。
濃縮的城景、市井、生活,讓隨時光遠去的隱匿變得有跡可循;通過設計與建造,一整個異質場域創建了一種新媒介,改變了人們體驗與交流的方式。
雖然它(文和友)坐落在珠江新城,所謂的核心中央商務區,但在眾多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肌理當中,你只要把鏡頭拉遠一點,一不小心甚至都看不到了。可反過頭來,你走近它,你又感覺很大,它充滿了你經歷過的某一種城市記憶,最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們一個啟發,文化可以這樣做,商業可以這樣做,這是這個品牌和設計的特色所在,它有更多疊加的可能,來產生我們今天的新業態。
在這里,空間構成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開的多維對話組合,通過視覺、感官、交互進行傳播;帶著“連接過去,通向未來”的編碼,這個場所就像一個不斷生長的有機體,它有一個 可辨識的形狀,卻又不斷變化衍生著有關這個城市的欲望與記憶。
-The end-
原創文章,作者:餐易私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