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里一位老板的創業經歷。老板很拼,執行力也強,但是一些做法錯了,導致沒有把店做起來。哪些地方做錯了呢?老板總結了6條經驗,先看看老板的經歷:
老陳你好,我是無意間在喜馬拉雅聽到你的音頻,真是相見恨晚的感覺。
進入正題:先報一下坐標在四川成都,五年前第一次做生意就是與別人合伙開了一個金融公司,具體就不詳說了,過程很曲折,結果就是公司倒閉了。一夜之間我和老公成了負債七十多萬的人,人生一下進入了低谷。
后面想想老家還有父母和孩子,于是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又重新振作起來,我們商量了很久決定從事餐飲行業,因為我老公之前從事過,想著重抄舊業比較容易上手,而且餐飲門檻低,投資少,創業的風險也就比較低。
于是我們都辭掉了工作,我們走了成都的大街小巷,發現鹵味類有一個新品類比較火爆,就是現撈鹵菜。我們買了嘗后覺得味道確實比傳統鹵味更鮮,而且麻辣的味道也適合年輕人。于是回到家就在各種網站查找哪里可以學習這種技術(回過頭想想當時真的太天真,隨便網上找了一家學習技術的就去學了,學了就要開始做,還自以為學到了可以賺大錢的東西,一度對自己學的技術充滿信心)。
等到技術學好了,我們就開始找鋪子,想的找一個社區底商,投資在三萬以內,針對小區的人做這個生意(當時也沒有去了解過這個市場,只看到別人開著生意火爆,找鋪子也沒有什么經驗,只知道針對小區人流),就這樣,找了一個月左右還是沒有找到理想的。
正好我一個親戚有錢,也想投資一個生意,于是找到我,我們一合計決定合伙。她投資了14萬,我投資了3萬,她不參與經營,我和我老公負責經營,股份各占一半。合伙的生意就要拉開帷幕了,我們都是小白,但又一心想做一個品牌,雖然當時都不知道品牌是怎么回事。我們合計做一個像絕味鴨脖那樣的休閑鹵味品牌。
后面找了一個鋪子,月租7000元,轉讓費6萬,在成都某個主城區的商場對面,正對其2號大門,想著商業街人流多,不缺人,只要有人就好做生意,但是這個鋪子位于那條街的背面,正面才是小吃一條街,而那條正面的街上有兩家當時在成都做的比較好的現撈品牌總店,當時去買過他們的東西,覺得味道一般,沒有自己的好吃,但他們的營業額打聽下來每天有八九千。想著他們生意火爆,通過打聽得知每天營業額在八九千,自己的肯定差不了了。
于是店就這樣開業了,其過程是讓人心酸的。開業第一天做了活動買一斤送半斤,賣了一千六的樣子,后面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維持在一天兩百左右的營業額。當時最苦惱的問題是每天鹵太多了賣不完,第二天就變味或者變色了,鹵太少擺出來又不好看。我們還是選擇鹵貨出品一天比一天少,終于在開兩個月后每天營業額只有幾十塊。
心里很著急,在抖音上找了一個所謂營銷專家,聽了建議決定轉行,開始賣油炸類小吃,比如炸雞腿,薯條之類的,結果也可想而知,以失敗告終。最后將鋪子轉讓出去算了一下虧了四萬。
在這以后一年多抱著想做生意的心,卻沒有做生意的勇氣,后面聽了老陳的音頻,覺得講的太好了,都是我所犯的錯誤,現在總結一下當時的錯誤:
1.選址在同品類的總店旁。
2.月租金太貴了,沒有計算每天的保本營業額。
3.店鋪位置處于街道陰面,門頭又有樹木遮擋。
4.開業活動沒有做好,維持了三天就沒有做,沒有讓顧客養成消費習慣。
4.生意不好沒有想怎么樣調整產品,而是轉品類。
5.技術好只是生意好的一部分,不要盲目相信自己技術。
6.沒有去同行上班或者深入了解,對自己行業一竅不通。
聽了老陳音頻一年左右了,去年考察了一個清蒸海鮮項目,為了這個項目我老公去他店里上班了半年,我們考慮的是清蒸海鮮能夠保證其營養和本味最大限度保留。再者麻辣味的海鮮吃多了,吃點清淡的也可以換口味和養生。目前觀察的成都市面上這類門店生意都還不錯,主要在社區周圍,針對小區人流。
我們也想在近期開一個這樣的店,因為夏天是海鮮的旺季,預計投資十萬內,開一個小而美的夫妻店。目前考慮的是十萬內開一個45平的堂食店,店鋪選擇哪些地方比較好?與其他商家一樣使用凍貨嗎?那自己的特色在哪里?疑問有很多自己也比較糾結,不知道老陳有什么建議呢?萬分感謝了!
投個票:
半價加入社群點擊:半價加入社群,就通過這個方式
1,我開第二個店時的全過程分享,頂層設計開店理念的詳細闡述,有近500頁的經驗總結。
2,每天社群成員的案例分析,經驗分享,回答社群成員的各種疑問,這3年已經有兩百萬字的沉淀,涉及到開店的方方面面,是一個開店人的巨大寶庫。
3,認識同行和非同行的開店創業者,提供靈感,找到商機。
4,讓你找到組織的感覺。這是一個接地氣的社群,大家分享開店創業心得和故事,不作。在這里相互激勵和鼓勵,找到草根開店人的前進力量。
5,社群有專門的社群平臺,所有人在里面,也有各自的微信群,方便成員們自由交流。
半價加入社群點擊:半價加入社群,就通過這個方式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