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元永遠薅不死海底撈,但下一個熱搜可以

    底撈又雙叒叕上熱搜了。上個月海底撈才因為免費小料牛肉粒換成豆制品“味伴侶”被炒上熱搜, 近日又因為“17元吃海底撈”的話題引發了更多關注。

    本文轉載自品牌頭版(ID:ceozhiku),作者林川。
    有人調侃,海嘯之下,沒有一次熱搜是無辜的。
    自打疫情后,海底撈從漲價被罵到道歉降價,再到最近的免費牛肉粒變素被吐槽和17元吃海底撈引發的是否會設置低消討論等等,都是海底撈艱難經營下的“苦不堪言”。
    所幸的是,這次事件對于海底撈來說終于不是什么“壞事”。

    01.

    17元背后的輿論攻防戰

    近來一位網友曬出“17元海底撈打卡”的評論,有趣的是,她在海底撈“花式占便宜”后還吐槽海底撈的服務“令人尷尬”。

    這一評論直接引爆輿論,不少網友直呼“吃相難看”“占了便宜還不害臊”“就這樣怎么教育孩子”。

    當多數網友都統一判定完這是一種可恥、沒道德的行為后,對于這種行為是否該通過設置低消制止,網友們又展開了新的討論。

    有人認為薅羊毛本就是一種福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用去操海底撈的心.也有人認為,薅羊毛無罪,但如果一直縱容這類低價吃海底撈的打卡行為,最終損害的是多數人的利益。上個月海底撈免費牛肉粒變素便是“過度薅羊毛”的教訓。

    最后涉事的海底撈門店回復,不會因此設置低消。

    “客人想怎么消費,愿意消費多少是他們的自由。就算是一個人,只點了清水鍋和一兩樣喜歡的菜,我們也會正常服務,不會區別對待。后續也不會因此設置最低消費。”

    最后在這場由一條評論引發6億熱度的討論中,海底撈的回復守住了它一如既往的寵粉形象。對薅羊毛的行為不表態,也是某種必然。

    02.

    被輿論裹挾的極致服務
    眾所周知,近兩年各種網紅的“海底撈花式吃法”在各平臺網站都特別火爆,而這一切的背后推手都是海底撈自己。
    許多店鋪通過送福利甚至打折的方式,讓網紅、消費者通過分享海底撈的“新奇”用餐方式,去獲取更多流量,吸引顧客。
    這樣不僅能低成本去換取更多的熱度與流量,也能將海底撈“寵粉”“服務好”的口碑植入給更多人。
    可利用這類社交營銷手段的同時,也讓“低價打卡海底撈”“自帶菜品去海底撈”等各種“花式薅羊毛”行為的出現。
    如今“17元吃海底撈”等事件被炒上熱搜后,海底撈也面臨如何回應的公關難題。
    一個熱搜,海底撈不回應,便會有人嫌它是故意炒作,產生反感。去年海底撈漲價兩周后突然道歉降價,便引來一陣唏噓。
    倘若對這一事件表態了,讓部分顧客失望,可能又會對海底撈自身極致服務口碑造成傷害。比如牛肉粒變素,海底撈只能說成推廣創新的植物蛋白產品,不能說牛肉粒成本太高。
    默許,不直接表態,看上去是機智的公關,卻也是海底撈的無奈。

    17元永遠薅不死海底撈,但下一個熱搜可以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凡是榮耀,皆為束縛。“極致服務”的牌子打出去后,海底撈就同樣需要承受所有因為“極致服務”帶來的綁架。
    海底撈的服務是吸引大多顧客最初來店消費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當顧客體驗過幾次差異化極致服務后,新鮮感滿足了,那種爽勁就沒了。
    因此,
    為了持續滿足顧客這些“上帝”對極致服務的要求,海底撈做的更多服務創新和服務標準提升,定會給門店帶來更高的成本。
    一方面是服務,一方面是利潤,如果重視了利潤,服務的缺失帶來的必然是消費者的抱怨、不滿。這其中的負面輿論影響,海底撈也只能默默承受。

    03.

    洶涌流量中的“完美”品牌維護
    當然,海底撈被裹挾的不止是服務,更是整個品牌。
    在這個時代,木秀于林,流量必摧之。尤其是海底撈近幾年利用各類營銷手段在消費者心目中打造起的“完美”品牌形象。
    但凡海底撈出現任何問題,都更容易被放大,激起夸張的網絡情緒。

    17元永遠薅不死海底撈,但下一個熱搜可以

    △圖片來源:海底撈官博

    比如去年創始人張勇被曝移民新加坡,就直接引來網友不分是非的謾罵,“不愛國”“卷錢走人”等標簽被硬生生地貼在海底撈身上。
    接連兩起的食品安全問題更是遭到怒斥責罵,
    甚至如今海底撈裝個攝像頭都會引來網友質疑究竟有沒有侵犯隱私。
    眾多評論中,負面的聲音越來越多。
    最火的還是去年海底撈漲價被罵到道歉降價的事件。
    由于疫情影響,海底撈消費漲幅從人均110元漲至近200元,網友們表示集體抗議,怒斥海底撈寒了消費者的心,引發的討論持續了近兩周,最終海底撈降價道歉。
    雖然有人調侃這可能是一場海底撈的事件營銷。
    但從本質上講,這屬于一場海底撈的危機公關。
    倘若海底撈此次未能通過合理的方式平息眾怒,此次輿論帶來的沖擊定會遠遠大于漲價行為本身。
    價高了,少一個顧客來海底撈不用太害怕,怕的是這個顧客叫身邊的人都不來海底撈了。這便是海底撈害怕的流量反噬。

    17元永遠薅不死海底撈,但下一個熱搜可以

    △圖片來源:海底撈官博


    今年3月,海底撈被曝2020年凈利潤暴跌9成,
    數據顯示,海底撈在疫情
    前的增速已經放緩,同時門店業績也大不如從前,翻臺率從18年的5次每天下降至3.3次每天。
    進入疲軟期的階段,海底撈定會展開新的經營策略。怎么定價、怎么定經營重點,每個改變都會吸引來更多前所未有的關注與質疑。
    于消費者而言,食品安不安全、好不好吃、體驗有沒有創新,則是最被在意的問題。
    每天吵吵嚷嚷著海底撈這怎么、那怎么,其實也是消費者對海底撈的期待。
    倘若海底撈辜負了這份期待,那之前所有用服務、營銷累積起的“完美”品牌形象,有可能都會隨著某一熱搜的出現瞬間瓦解。
    當然,相信海底撈只要堅守住之前的產品和服務底線,管好消費者的嘴,依舊能在如今轉型的過程中獨占火鍋業的鰲頭。
    這一年來幾次負面新聞的熱搜,也給海底撈提了個醒:在這流量如洪水猛獸的時代,稍不留意,隨時都有翻船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 保障還是監視?海底撈包間裝監控惹爭議

    • 憑“凈利跌90%”就笑話海底撈?太年輕了

    • 餐飲品牌該如何漲價才能不被罵?

    • 海底撈、西貝都為“漲價”道歉了

    內容交流/采訪/轉載  |  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4745.html

    (0)
    上一篇 2021年4月22日 17:42
    下一篇 2021年4月22日 17:4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