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成都人吃了半輩子的老牌餐飲,
“隨和家宴”
早已成為西門附近居民心中白月光般的存在。老板鄧世剛的曾祖父是清朝某位官員的私廚,祖父接過衣缽繼續從事廚行,父親則在合作社的食堂內工作,而他自己是學習美術專業的,大學畢業后開了家名叫
“隨和豆腐莊”
的小餐館,作為副業補貼家用。
最初的創業條件很艱苦,鄧世剛在前廳招待食客,愛人則負責收銀和服務,廚房由父親和一位廚師鎮守。由于價格公道,菜式新穎,且打出了“豆漿免費喝”的口號,
這家小店迅速崛起,開業的第一個月就凈賺了十多萬,三年后,分店開了五六十家,幾乎遍布成都、瀘州、廣安、綿陽、內江等地的區縣
。2006年,品牌改名為“隨和家宴”,鄧世剛引入“黃魚燒年糕”“一品花雕醉蟹”等經典淮揚菜,開啟了成都人最早關于江南魚米之鄉的饞念。
雖然已經進入餐飲行業三十余年,但鄧世剛仍舊一心撲在產品上,四季輪轉中不斷奔赴于各地,最常去的還是江南,那里菜肴的鮮香醇和、清新婉約讓人久久惦念。而今,鄧世剛的兒子阿力拿住父親的接力棒,他的第一個作品,便是位于南門的“隨和·玉廚”。瞅準了那里高端商務宴請的空缺,以大片磚紅宮墻、橘黃宮燈以及雕龍畫鳳的古木房梁搭配黃銅亮漆器飾為裝點,客人在這一私密性極好的空間內,能品嘗到味道不輸于江南本地的全新菜式。

作為成都南門的后起之秀,“隨和·玉廚”最為食客津津樂道的,除了美味的菜品,還有配色高級沉靜、極具私密性的用餐環境

這里的面積不大,卻勝在氣魄,燈光藏在建筑背后,不喧賓奪主,卻總能起到點睛的作用
“隨和·畫眉”藏匿于Upark公園中,于2020年9月開業,主推傳統江南菜式,搭配各種美酒

“隨和·玉廚”一開業,大眾點評便達到了滿五星的成績,好評一直居高不下。很快,阿力又開了另一品牌“隨和·畫眉”,人均消費僅150元,裝修得好似江南園林,菜式更偏向江南傳統,“七刀半”的西湖醋魚、滑嫩無刺的蒸魚餅,還有蓋火腿、淋糟油的糟香火腿蒸翹嘴魚……

“隨和·玉廚”開業后,評分一直居高不下
“花杯蝦仁甜豆”是水晶蝦仁的全新演繹,讓滑好的蝦仁與甜蜜豆在鍋中相遇調味,清甜咸香,上桌前裝入以餛飩皮炸成的小盞中,點綴三文魚籽,白、綠、紅的碰撞讓人心醉;“龍蝦湯蒸蛤蜊”則是男女老少全員皆愛的一道菜,份量超扎實的大蛤蜊,殼里包裹的是手工打制的龍蝦肉丸,下面鋪就以龍蝦湯蒸熟的蛋羹,水嫩微紅,如同少女羞澀的臉頰。

選用牦牛身上口感最為細嫩的小里脊為原料,通常每頭牛只有2斤,趁著新鮮改刀成片,鋪入盤中,搭配新鮮萵筍片,撒煳辣椒碎制成另類刺身,走菜時蘸食芥末撈汁,別有趣味

制作此菜有三個關鍵點:一是選用每條一斤半重的草魚,先餓養2天排除體內雜物,祛腥的同時使肉質緊實;二是下清水煮制時間不可超過3分鐘,且水不宜太多,以沸騰時不淹沒胸鰭為佳,否則魚鰭向下塌縮,出菜時不夠挺翹;三是出鍋前需潷掉一部分原湯,只留下約250克,再取料酒50克、醬油50克澆至魚身,上點“底色”;四是調制醬汁時須使用原湯350克,再倒入清水200克燒沸,下白糖60克、米醋70克、醬油100克調味,用手勺不停攪拌均勻,再改小火淋入濕淀粉50克勾芡,燒至鍋邊冒大泡即成


五花肉經蒸制、油炸兩步處理,再添入豉油、花雕酒、麥芽糖等料調成的味汁裹勻,酒香濃郁,酥脆化渣;借鑒北京烤鴨的吃法,將肉片蘸著料汁,卷入薄餅,菜點合一。
1.五花肉5000克洗凈后改刀成大塊,加花椒鹽不斷揉搓入味,擺進托盤,放適量蔥段、姜片。旺火足汽蒸1小時,取出晾涼,改刀成厚約0.6厘米的片。
2.
熬豉油糖:
花雕酒、蒸魚豉油、麥芽糖按照3︰2︰1的比例兌勻放入鍋中,每500克加入白糖10克、炸香蔥60克、炸姜片40克、羅漢果10克、陳皮3克小火熬勻即成。

用花雕酒、蒸魚豉油、麥芽糖、白糖以及炸香的蔥姜等料熬成豉油糖

五花肉塊蒸熟
1.鍋入寬油燒至六成熱,下五花肉9片炸至金黃,撈出瀝油備用。

2.不粘鍋內舀入豉油糖30克燒至沸騰,勾薄芡、淋明油,倒入五花肉片快速翻勻,起鍋裝盤,帶復制甜醬、甜辣雞醬各一碟以及適量烤鴨餅、蔥絲、黃瓜絲即可走菜。
王致和牌甜面醬500克裝入碗中,加香油200克、白糖30克攪勻,用錫紙密封,入籠蒸2小時即成。取出涼透后倒進密封盒,入冰箱冷藏保存。
A:
甜面醬與香油的融合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若蒸制時間不足,則油與醬是分開的,香度不夠,入口還會覺得油膩。
豉油肉的傳統做法是將五花肉蒸煮至定型,改刀成厚片,再經油炸、裹汁而成。“隨和”大廚將肉片由厚變薄,炸后有一種類似烤鴨皮的焦脆,大大減輕了油膩感。制作豉油肉必不可少的兩種調料,一為蒸魚豉油,色澤比醬油淺淡,味道更鮮美;二是麥芽糖,甜度低,卻能使醬汁更為濃稠光亮。


選用雪花牛的肋骨入菜,油脂豐厚卻不覺油膩,加上自制九味汁燒透,黑亮誘人,走菜時烹入煳辣椒段,提亮增香。
1.一整扇雪花牛肋排解凍,從骨頭中間下刀剔開成長條,每塊肉均帶著一根骨頭。鍋入黃油燒至五成熱,下入牛肋排小火煎至四面金黃,盛出備用。


2.鍋放黃油200克燒至五成熱,煸香洋蔥塊200克、香菜段100克、姜片100克、芹菜段100克、陳皮15克、桂皮10克、香葉10克、八角8克,放入牛肋排以及橙片200克,添清水沒過原料,調入九味汁1200克,大火燒開轉小火加熱1.5小時,關火持續浸泡備用。

1.取一根牛肋去掉骨頭,將肉改刀成厚片,骨頭墊著桂皮擺入盤中。
2.鍋入原湯150克,加少許雞飯老抽、鹽調色補味,下牛肋骨肉燒透,勾薄芡,淋明油,起鍋將肉片擺在骨頭上,澆入鍋中的湯汁。
3.鍋入紅油30克燒至六成熱,放干辣椒段30克、青花椒10克爆出煳香,蓋在牛肉上,稍加點綴即可走菜。
平底鍋放在電磁爐上,放生抽600克、陳醋300克、冰糖300克、雞飯老抽250克、麥芽糖250克、蠔油200克、海鮮醬150克、叉燒醬150克、燒汁150克、美極鮮味汁100克、李派林喼汁100克、魚露100克、黑椒碎60克、雞粉40克,倒入紅酒350克、白蘭地300克小火熬20分鐘,待味道融合即成。


以同屬菌類的黑松露給口蘑站臺,用濃的給淡的補味、貴的給賤的提價;借鑒廣式焗菜的做法,以醬油、冰糖、香椒膏熬成一款燒汁,醬香微甜微辣,成菜滋味濃郁。 1.口蘑300克洗凈瀝干,切掉老根,在頂端打十字刀,入六成熱油炸至微黃,撈出瀝油備用。
2.砂鍋置于火上,放黃油30克燒至融化,倒入洋蔥塊80克墊底,鋪入口蘑,擺兩片五花肉,淋上燒汁40克,加蓋小火焗2分鐘,開蓋再焗1分鐘,撒入黑松露醬20克、香蔥碎8克,關火加蓋燜10秒后走菜,上桌開蓋,松露香氣撲面而來,誘人食欲。
家樂燒汁300克、蠔油200克、醬油150克、香油50克、黃酒100克、香椒膏80克放入鍋中,添高湯300克小火熬至略微濃稠,補入適量鹽、雞粉攪勻,關火即成。
1.香椒膏產自泰國,以辣椒為原料,加花椒、大蒜以及魚、蝦等海鮮原料混合炒制而成,顏色紅亮,辣度輕、回味甜,并帶有淡淡的海鮮香味。
2.焗口蘑時擺入的兩片生五花肉,要切得薄一點,易于成熟,其油脂能為口蘑補足香氣。
3.放入黑松露醬后要加蓋燜一會兒,用熱度充分激發出香氣后再走菜。


根據粵菜“脆皮大腸”改良而來,原料換為口感更韌的牛肚,經鹵煮、上皮水、油炸三步制成,顏色金紅,外脆內韌。為牛肚搭配油炸過的薯條或手指年糕,更受年輕客人歡迎,且顯得菜品分量十足。

牛肚下入沙嗲鹵水煮熟

沙嗲鹵水如何調配?牛肚怎樣處理祛膻?鹵煮、上皮水、油炸等步驟如何操作?想獲取上述問題的答案嗎?抓緊翻看2021年4月《大廚》吧~


借鑒江南地區的熏魚做法,原料更換為滿籽的多春魚,燒制時加入大把香蔥,盛出后以大量蔥油封住表面,走菜時再搭配剛剛出鍋的煎蔥,香氣層疊、誘人食欲。
多春魚加綠茶水、黃酒、醬油、香蔥等料燒制

翻看2021年4月《大廚》“招牌菜”欄目,了解這道蔥烤多春魚的詳細做法吧~


此菜選用土鱔魚制作而成,它在蘆蕩中長大,腹部為黃色,背部青黑并帶有斑點,肉質極其肥美,經搓鹽、拉油、燜煮三步處理,嫩中帶脆,十分入味;燒鱔魚時加大量花雕酒,并放入自制果蔬辣醬,濃香微辣;輔料使用了大量蒜瓣,一半與鱔魚同燒,使香氣滲入肉中,另一半則放入石鍋煸炒,讓客人聞到撲鼻蒜香。
這款顏色紅亮、濃香微辣的川醬不僅可以燒鱔魚,還能燒鱸魚、草魚等,味道同樣令人驚艷!想獲取它的詳細配方嗎?抓緊翻閱2021年4月《大廚》吧~


牛尾加兩種酒、甘蔗塊壓熟,咸香中帶著微甜的酒味,走菜時再添入大量干紅燈籠椒,成菜看似火紅爆辣,但入口卻發現只有淡淡的辣度,形成強烈的反差。配料選用每個只有雞蛋大小的高山土豆,蒸熟、油炸后墊在底部,外焦脆內香糯,好吃又管飽。
牛尾怎樣鹵熟?2021年4月《大廚》P71有此菜全部制作細節,感興趣的親,抓緊查看吧~


用鵝肝醬提升蔥油餅這種街頭小吃的格調,既貼合客人的飲食習慣,又能讓他們產生在品嘗法國大餐的錯覺,有滿滿的精致感。這道菜所用的鵝肝,以青蘋果、胡蘿卜、橙子、紅酒等料煨熟,果香濃郁,清新解膩。
青蘋果、牛奶、橙子、胡蘿卜、紅酒等料放入鍋中,加鵝肝小火慢煮至入味
想知道蔥油餅和鵝肝醬的制作方法嗎?訂閱2021年4月《大廚》就能得到哦~
以上菜品均選自2021年4月《大廚》“招牌菜”欄目,


點擊圖片,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付款后請及時添加小盈盈(ID:18963082176),并提供你的姓名電話收貨地址,以便我們盡快發貨~

微信掃描二維碼,付款后請致電
18963082176告知收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