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和哈佛大學,哪個更難進?”
這個問題的答案,無需思考也能脫口而出。
哈佛門檻之高毋庸置疑,但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哈佛大學的錄取通過率竟然超過了麥當勞。
根據《快餐帝國》的數據,2011 年,哈佛的錄取率大約是 7%,而麥當勞在那一年的全國招聘日的入職率只有 6.2%。在那一年,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人們艱難度日,原本麥當勞只是大家在“走投無路”時選擇的一份保底工作,在那時都已經成了香餑餑。
麥當勞于1955年創立至今,每 8 個美國人就有1 個人為其工作過,麥當勞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麥當勞之所以能夠完成這一“壯舉”,與其獨特的用工類型有關。
麥當勞的用工類型一般被分為四種,全/非全日制員工、學生工、退休工。其中僅有三成為全日制員工,其他都是使用時薪制結算工資的“小時工”。
這種用工模式在國內外的大小企業相當普遍,企業根據自身需求,適當拆分員工的工作時間,最終滿足了業務需求,也降低了用工成本。
谷歌、微軟、蘋果這樣的高科技巨頭也深諳此道,《紐約時報》曾有過數據報道,在google有10.2萬名正式員工,而“臨時工”的數目卻到達了驚人的12.1萬人。
谷歌為什么要招聘這么多非正式員工,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企業節約不少支出,據說每個崗位每年可以為谷歌節省10萬美元。
在我們國家,用人單位在雇傭小時工時,并不需要為其繳納全部的五險一金,同時小時工也不享受法定節假日制定的三倍工資等社會福利。此外
,我國法律還規定了小時工沒有試用期,也就是說,企業可以隨時辭退不滿意的小時工,且無需任何賠償。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用工模式的弊端開始越發明顯:
1.全職員工每天上班時長至少8個小時,這還沒算上午休、通勤的時間。
員工長期處于這種“不自由”的工作狀態,會嚴重影響工作積極性; 2.長時間呆在公司,員工對工資的期待自然高居不下,而實際換算下來,絕大多數公司都無法給到員工一個亮眼的時薪,當員工感覺工資與其付出不成正比時,很容易便會做出離職的決定。
3.當遇到淡季業務量少時,有些企業為了控制用人成本,會選擇裁員這種極端的做法。顯然這樣行為治標不治本,不止造成了員工恐慌,影響團隊凝聚力,而且等到了旺季,企業又會遇到人手不足的情況,屆時重新招聘、重新培養,同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社會發展倒逼企業從傳統的固定用工模式轉向了靈活用工模式,于是有餐飲老板提出了想法:
是不是可以將門店的合同工都轉成靈活用工?
小時工有他的優勢,但劣勢也同樣明顯:比如工作配合度差,說辭職就辭職,容易影響團隊凝聚力….說白了,很多小時工不堪大用。
想要靈活使用小時工,先要深度了解其背后的“三葉草組織結構”。
1989年,愛爾蘭管理學作家查爾斯?漢迪在其《非理性時代》一書中提出了三葉草組織型態,特指由三部分或三片葉子構成的一種組織結構。
三葉的形狀象征企業由三組迥然不同的人員組成,其中包括:
專業核心人員
,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其績效與報酬息息相關;
外包人員
,集中發展核心業務,領取服務費;
臨時及兼職人員
,企業可根據業務需求及時增減人力,可以是初級勞動力,也可能是提供經驗豐富創造力的人才。
麥當勞的人員結構屬于
金字塔造型:
穩定的中高層管理,憑借嚴密的培訓體系,管理管理著數量龐大的小時工。
具體表現為每個門店的全職員工占30%,其他類型的員工占70%。
小時工并非越多越好,餐企需要結合自身特點與實際情況,尋找到合適的資源并有效管理,這樣才能把三葉草的優勢發展為企業的競爭力。
快餐品牌喜愛用小時工還與一家餐廳的FLR比率有關。
餐廳的FLR比率指的是F(Food材料成本)、 L(Labor人事成本)、R(Rent 租金成本)所占營業額的比率,合理的FLR比率應該在55%~60%左右,一旦超過70%,門店很可能處于虧損狀態。
無論企業經營規模多大,開源節流都是非常必要的。而
提到成本節約,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降低人工成本。
對餐企來說,中餐和晚餐時間段是客流高峰,如果全部采取全日制上班制度,那么很容易造成,閑時都在摸魚,等到真正忙的時候又人手不足的尷尬情況。
“四人十崗”是日本花丸烏冬面內部提出的管理理論,簡單說來就是輪崗制,打通原先固定的崗位設置,一個人負責兩個以上的崗位工作內容。
比如,出餐員原先只負責出餐,但實行輪崗制后,出餐員還需要做服務員的工作,有時還需要攬上收銀、洗碗工的活兒。
麥當勞每個員工至少掌握5項以上技能,這樣可以滿足不同操作的靈活調度。所有員工也沒有固定班次,而是根據預估到店客流量做相對應的排班出勤:
忙時增補,閑時休息,夜晚來臨之后,麥當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服務員陸續下班。
隨著門店客流量的降低,員工也相應地減少。
靈活用工的背后與運營標準化的程度有關。因此,在公司運營過程中,崗位標準化程度越高,能釋放給兼職人員的工作就越多。
那么,中小餐飲企業,又該如何合理招聘、使用小時工呢?
西貝副總裁李展春曾經給出過一個計算公式:[周末需求人數 – (平時需求人數 / 0.8)] / 小時工出勤率 =小時工招聘人數
舉個例子,一家餐廳周末的高峰期需要 30 名員工,平時則需要 20 人。約小時工平均 2 次電話能來 1 人,于是餐廳需要的小時工數量是:[30 – (20 / 0.8)] / 0.5 = 10人。
再細分到崗位,目前鐘點工主要集中一些初級崗位,像洗碗、保潔、洗毛巾、傳菜等,這些基礎崗位,可替代性比較強,基本上都是領取保底工資。
但是要注意的是關鍵崗位,就是會影響到顧客滿意度的崗位,盡量不要去使用鐘點工,如服務員、門迎安位置、
發卡、收銀吧、羊肉師、小吃房等。
這套“靈活用工”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員工流失率高的問題,同時也成為保證合理利潤和快速擴張的有效工具之一。
尤其年輕人,他們是活力時尚的象征,但同時,高成本、高離職率也是年輕人的通病之一。餐企如果能夠給員工靈活的工作時間段選擇,將非常符合當代年輕人的自主要求。
種種例子不難看出,企業選擇“新業態用工”的關鍵原因就是能降低企業運營管理成本、人力固定成本、用工政策成本。另外,幫助企業轉移和降低用工風險,也是企業選擇“新業態用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小時工并非萬能神藥,是否真的適合你的餐廳,需要通過調研設計之后才能得出方案,盲目招聘,不合理的使用,反而會導致效率下降,徒增不必要的開銷。
關于餐廳用人的問題,在勺子課堂線下課《運營高效率 顧客好體驗》中,你能找到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