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肚火鍋、鴨血火鍋、鵝腸火鍋,甚至腰片,都有了代表品牌,相信大家都能想到是誰:巴奴、譚鴨血、佬土、周師兄。
那下一個火爆的食材會是誰?這個品牌又會誕生在哪里?(魚火鍋、蝦火鍋、牛蛙之類的屬于另外一個范疇,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第 840 期
文 | 張冬
我們發現,火鍋業那些主打某一爆品食材的火鍋品牌,一路高歌猛進,攻城略地,發展迅速。
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主打某一食材的火鍋為什么更容易跑出獨角獸?
餐見君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自從定位理論傳到中國后,各種定位公司層出不窮,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找到自己定位的企業,目標清晰,心里有底,手腳不慌。
心理學上有個“沉錨效應”,意思是,對方一旦對你產生認知,這個認知就如一個“沉錨”,沉入心底,這也是認知
難以改變的重要原因。
定位明確,顧客的認知度就會清晰,說白了,來你店里,就是要吃招牌菜的,面對“今天吃什么”的靈魂拷問,顧客也不犯難。
像左庭右院鮮牛肉火鍋,店外有個“牛肉鋪”,小哥們在其中細細地切牛肉,整齊地碼在盤中,服務員上菜時,將盤子倒立,展示牛肉掛盤不倒,以示新鮮。
巴奴做得更絕,毛肚盤子碩大無比,往桌上一放,很難讓人忽視,一來二去,“沉錨”形成,顧客就會自主傳播;后來居上的譚鴨血的定位更直截了當,先上鴨血鍋底,無論點啥,都繞不開它,譚鴨血鄭州負責人介紹,雖然鍋底有鴨血,但很多顧客還是會多點幾盤。
拋開火鍋店不談,在定位明確的餐廳,顧客連點好幾份招牌菜也是常有的事。
著名的商業咨詢顧問劉潤曾說,對一個企業而言,最關鍵的是產品,因為產品是解決用戶問題的,企業用所有精力和時間打造極致產品,將其勢能推向頂點,這樣才會有更高的動能迅速搶占市場,至于銷售和渠道,只是減少產品運行中的摩擦阻力,本質是為產品服務的。
但有些企業卻搞反了,把渠道和銷售放到了勢能最高處,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大家覺得你宣傳做得不錯,對于產品則沒有太多感觸。
食材類火鍋就是打造極致單品,左庭右院的品牌負責人介紹,中央廚房的統一配送鮮牛肉,一天兩送;
巴奴研發木瓜蛋白酶發毛肚的故事,更是讓人津津樂道。
極致單品是先鋒隊,強大的產品組合才是后續部隊,當品牌認知形成后,顧客會有這么一個概念,“他們家的招牌菜好吃,別的東西想來也不會差”,所以,這些爆火的食材類火鍋品牌,其他菜品也都賣得相當不錯,幾乎都可以獨當一面,可見,這些產品是可以反哺招牌菜口碑的。
對于餐企而言,食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對于火鍋店而言,歸根究底,則是食材的競爭。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好食材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疫情爆發后,好食材的力量更為明顯。
從大方向來看,人們關注食材,乃是趨勢所致,所以,這些以食材為主打的火鍋餐企,正切中了趨勢。
知道原因和共性,由過去鑒未來,我們不妨對食材類火鍋做出以下三點預判:
火鍋對食材很包容,山珍海味,邊角雜碎皆可入鍋,可定位的食材自然也很多。
根據《2020火鍋行業生存報告》來看,牛肉、羊肉、毛肚、蝦滑、鴨腸、鴨血是賣得最好的食材,除去蝦滑和鴨腸,其他點單率高的食材,都已經被知名品牌占據。
目前,鴨腸火鍋在成都較火,比如拈江湖鴨腸火鍋,但尚未跑出全國知名品牌,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鴨腸火鍋已經被盯上了。
當下,人們的消費日趨理性,對健康的需求與日俱增,對于火鍋,逐漸從“辣味成癮”轉變為注重品質。
火鍋本身的社交屬性,讓互聯網原住民這樣的年輕一代更為挑剔——
產品顏值不高不打卡、裝修環境沒調性不打卡、沒啥趣味不打卡……幾番篩選下來,存活下來的,必須依靠高品質。
所以,餐廳不僅要打造極致單品,整個產品線都要跟上。
產品的背后是文化,中國南北方文化和消費理念的差異,讓餐飲經營者產生不同的取舍。
尤其是火鍋店,南方食材豐富,人們的消費理念較為開放,也樂意嘗試新事物、新玩意,南方火鍋的基因本身就很強大,而且從以上幾個代表性食材類火鍋品牌也看得出,除了內蒙的小肥羊和中原鄭州的巴奴,其他品牌都出自南方。
另外,如果下一個爆火的品類在鴨腸和蝦滑之間產生,無論是蝦還是鴨,都須在水豐之地,而南方澤鄉則有較好的地理優勢。
對于餐見君的三個預判,你若有不同看法,可在評論區留言。
推薦閱讀:新油做出老油味,這款紅油解決了90%火鍋店的“正宗”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