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軍:關于創業的4點感悟

    來源|以下內容根據雷軍公開演講資料整理



    要永遠相信夢想的力量 

    在我18歲的那一年,曾經青春年少,無意之中在圖書館里看了一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
     
    那是我大學一年級第一個學期,我在武漢大學圖書館里看了一本書,這本書叫《硅谷之火》,講述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些硅谷英雄的創業故事,其中主要的篇章就是講蘋果喬布斯的,書中說喬布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代表著美國式的創業。
     
    看了這本書,激動的我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我清晰的記得看完這本書以后,我在武漢大學的操場上沿著400米的跑道走了一天又一天,走了好幾個通宵,思考我怎樣才能塑造與眾不同的人生,在中國這個土壤上,我們能不能像喬布斯一樣,辦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
    我覺得只有這樣才無愧于自己的人生,才會使自己覺得人生是有價值、有意義、有追求的。
     
    當有了這樣的夢想后,我認為光有語言是沒有用的,怎么落實到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才是最重要的。我當時給我制訂的第一個計劃,2年修完大學所有過程。
     
    于是,我用2年時間修完了成績,在我們同學里面排到第六,我們全年級100多人。
     
    有了第一個基本功的沉淀,我又給出了第二個目標,大家說你沒有本事在一級學報上發表論文?我用2年時間,在我大二的時候,在一級學報上發表了論文。
     
    有夢想是件簡單的事情,關鍵是有了夢想以后,你能不能把這個東西付諸實踐,你怎么去實踐,怎么給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可行的目標。當然,還需要長時間的堅忍不拔、百折不撓。
     
    就像我自己,到了40歲退休以后,我還有沒有勇氣去試一把?
     
    今天我可以很自豪的跟大家分享,我在40歲的時候,沒有忘記我18歲的夢想,我去試了。
     

    向同仁堂學習:做產品要有信仰
    柳傳志當年推薦過一本書,叫《基業長青》,是關于如何創辦百年企業的。于是我就問自己,怎么辦一個百年企業呢?
     
    我首先想的是,在中國,誰做到了百年。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同仁堂。
     
    在研究同仁堂的時候,我發現同仁堂最重要的是其司訓:“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意即做產品,材料即便貴也要用最好的,過程雖繁瑣也不能偷懶。換句話說,要真材實料。
     
    設想一下,假如大家都這么做,那我們的社會還會有毒大米、三聚氰胺、霧霾嗎?
     
    但這個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是很難的。
     
    所以同仁堂的老祖宗又講了第二句話:“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你做的一切,只有你自己的良心和老天知道。這一句話,是關于怎么保證第一句話被執行的。
     
    這讓我很受震動。我就在想,為什么我們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全球的觀念里,就是生產劣質產品的地方呢?有時候大家開玩笑說,我們中國人太聰明。其實就是喜歡走捷徑、喜歡偷工減料,才讓大家有這樣的印象。
     
    如果我們想基業長青,那就得真材實料,而要想堅持下去,就要把真材實料變成信仰。
     
    我認為要基業長青,就要做到兩條:第一真材實料,第二對得起良心。
    當我想到這兒以后,我又問,有沒有千年企業呢?
     
    其實有,宗教。宗教其實就是信仰。
     
    所以說不管是多少年,想辦成一個持續永恒的事業,就得有理念,并且要把這種理念變成信仰。
     
    思考過這個以后,我干小米時就想走一條不同的路:我們做產品的材料,要全部用全球最好的。夸張地說,我們“只買貴的,不買對的”,貴的肯定是有道理的。
     
    對于一個從零創辦的公司而言,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的成本比別人高了一大截。但我們還是這樣做了,處理器用高通,屏幕是夏普,最后組裝也找全球最大的平臺——富士康。
     
    我發現我們中國人需要的,首先是好東西,而不僅僅是便宜的東西。
     
    做到這一點后,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誰愿意和一個初創企業合作呢?
     
    原來我以為做手機跟做PC一樣買個元器件就行,后來發現不是,手機里面絕大部分都是電子件,這意味著我們的合作商需要投資研發資源,要承擔巨大的風險。所以每一家供應商在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都異常地小心。
     
    組裝的事,我從第一名談到第四名,都沒有人理我,最后我說服了第五名的英華達,就是英業達集團的子公司。我跟他們南京的總經理談了三次,他覺得我的想法是靠譜的,所以選擇了跟我們賭一把。
     
    今天,我們的組裝主要就兩家供應商,英華達和富士康。
     
    我想說的是,一個創業公司從零開始的時候,很多人不相信你能做成。而找手機主要的供應商,我花了大概九個月的時間。想做一個好東西,是很不容易的。
    三年前,我們第一款產品做出來時,成本高達2000元人民幣。當時國產手機都是五六百元,兩千元的手機怎么賣?我們內部完全沒信心。原本我們的定價是1499元,一部手機要賠500元,肯定是不行的。
     
    在產品發布的前一周,我想了一個通宵沒睡,第二天晚上,和幾個合伙人一起商量,決定定價1999元。我們要相信,是好的東西就值1999。一周后我們發布了,大獲成功。
     
    所以說,要認真做好產品,要相信口碑,而口碑就是信仰的一部分。
     
    小米,是我40歲在財務自由以后創辦的公司。這點最大的優勢就是,我不會為了錢去做什么事情,這個事情是我喜歡的,我滿意的。所以小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貨真價實。

    互聯網創業方法論的七字訣 
    2000年我牽頭創辦了卓越網,2004年卓越網賣給亞馬遜。賣掉卓越網后,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互聯網?
     
    我當時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壓力是什么呢?金山只有20-30%的成長,而卓越網能獲得100%的增長。
     
    我就在想,這事情好像不對,我花了80%時間的東西只有20%成長,問題出在了什么地方?我們如何才能更快地成長呢?而且互聯網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呢?
     
    足足想了半年多,我才覺得自己對互聯網有了一點點感覺。
     
    這個門道是什么呢?其實說起來很簡單:互聯網是一種觀念!互聯網其實不是技術,互聯網其實是一種觀念,互聯網是一種方法論,你用這種方法論就能把握住互聯網的精髓了。
     
    為了讓你更容易理解互聯網,我就把它總結成七個字:專注、極致、快、口碑,號稱七字訣。那這個七字訣厲害在什么地方呢?只要按這個方法去做,就會事半功倍。
    1)專注:解決用戶一個迫切的需求,解決的問題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
     
    第一,一個明確而且用戶迫切需要的產品,很容易找到明確的用戶群。這樣,產品研發出來后,不容易走偏。
     
    第二,選擇的用戶需求要有一定的普遍性,這點決定這個產品的未來市場前景。
     
    第三,解決的問題少,開發速度快,也容易控制初期的研發成本和風險。
     
    第四,解決明確問題的產品,容易跟用戶說清楚,推廣也會相對簡單。
     
    2)極致:要在這個功能點上做到所有同類產品的極致,做到最好才能贏。
     
    極致是互聯網產品的核心,只要極致才能超出用戶的口碑,形成口口相傳的效應,給后期的推廣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專注才能做到極致,做到極致才能擊敗競爭對手。
     
    3)快:開發周期一定要控制在三到六個月的時間,一定要快。
     
    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變化比較快,而且競爭也比較激烈。快速的開發,容易適應整個市場的節奏,并且節約成本。
     
    用戶試用過程中,如果發現問題,反應速度也要快,盡快改善盡快更新。初期,我認為要保持在一兩周的更新速度。
     
    4)口碑:初期市場營銷堅持少花錢甚至不花錢,才能看出產品對用戶真正的吸引力。
     
    產品完成后,不要著急,先堅持在一個小規模的用戶群中試用,聽聽用戶反饋。
     
    如果大規模的推廣會帶來這兩個問題。
     
    首先投入大量市場費用后,用戶期望值很高,如果產品不完善,很容易引起負面的口碑,為以后的推廣留下了隱患。
     
    其次大規模市場推廣得到的測試效果不準確。如果產品不完善,甚至需求選擇有問題,會被數字掩蓋。當推廣費用停止后,用戶量不增長甚至下滑,再改就來不及了。
     
    過去幾年成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其實在市場營銷上花的錢都非常少,但這些公司在市場營銷上花的精力并不少。
     
    剛開始最重要的推廣技巧是搜索引擎優化和病毒式營銷。
     
    一次完美的互聯網創業,最好是技術、產品高手搭配的兩三人創業,三到六個月內完成產品,再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測試完善產品,達成初步成功的門檻,再尋求融資,摸索成功的商業模式,然后投入大量的市場資源推廣,形成規模化業務。
     
    初步成功的標準,不同的業務要求不同。
     
    我有一個簡單的標準供你參考,就是產品推出半年到一年時間,網站頁面過一百萬PV,或者客戶端產品日凈增安裝量1萬次,而且用戶數還在持續增長。達成這個目標之后,需要琢磨的事情,就是在保持增長速度的同時,如何探索好的商業模式。
     

    初創企業如何招人留人? 
    年過40,我再次回到創業的路上。
     
    2010年4月6日,在銀谷大廈807室,14個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小米就此踏上旅程。
     
    首要的就是找人。
     
    現在來看,無論什么樣的企業,要想找到優秀的人都很困難。
    而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種辦法:其一,創始人每天要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找人;其二,要把現有的產品和業務做好,展示公司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機會,以達到筑巢引鳳的效果。
     
    小米創立初期,規模小,甚至連產品都沒有,如何組建極強的團隊,如何獲得對方的信任?所以在最開始的半年,我每天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去找人。
     
    我的做法其實挺笨的,就是用韌勁。當我還在金山的時候,其實就這么干了。有一次我面臨發不出工資的困境,但公司還要去找人,大家都極度沒有信心,而我很自信,我和大家說,我們只要找五十個人,而全北京有一千多萬人,只要下功夫就一定能找到!
     
    于是,我用了一個很笨的方法,到處去找信得過人請教,問他在這個工作上誰最棒?問了一圈下來,有了個二十人的名單,我就請名單上每一個人去吃飯,差不多每個人吃了三頓飯,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終于說服了兩個人。我到如今也挺感謝他們的,當時他們能夠接受三四千塊錢的薪酬到金山來,很不容易。
     
    我有個觀點,要用最好的人,在核心人才上面,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這些優秀的人大多有所成,你要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答案,為何要舍去目前的一切和你來做一件看似瘋狂的事情?
     
    在剛創辦小米的時候,我每天要見很多人,向他們每個人介紹我自己,我做了什么事,我想找什么人,能不能給我一個機會見面聊聊。
     
    結果失敗的比例很高,那時我每天恨不得從早上談到晚上一兩點,但還是遲遲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我內心承擔著巨大的煎熬。但我還是相信事在人為,創業者招不到人才,只是因為自己投入的精力還不夠多。
     
    為了找到一個非常出色的硬件工程師,我曾連續打了90多個電話。為了說服他加入小米,我們幾個合伙人輪流和他交流,整整12個小時。
     
    當時他沒有創業的決心,始終不相信小米模式能盈利,后來我開玩笑問他:你覺得你錢多還是我錢多?他說當然是您錢多,我就對他說:那就說明我比你會掙錢,不如我們倆分工,你就負責產品,我來負責掙錢。最后他終于答應了。
     
    為了找到硬件的負責人,我們幾個合伙人和候選人談了有好個月,進展非常慢,有的候選人還找了經紀人來和我們談條件,不僅要高期權而且還要比現在的大公司更好的福利待遇。有一次談至凌晨,我們一度接近崩潰。
     
    在這幾個月當中,我見了超過100位做硬件的人選,最后終于找到了負責硬件的聯合創始人周光平博士。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本來打算談兩個小時,從中午12點到下午2點,但一見如故,我們一直談到了晚上12點。
     
    后來,他告訴我,愿意加入小米的最后一錘子推力,是我和他說,必要的時候,我可以去站柜臺賣手機。所以,創始人到底有多想做成一件事情,在聊的過程中對方也在判斷。
     
    找人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情,十有八九都是不順的。但不能因為怕浪費時間,就不竭盡所能去找。小企業,尤其是在逆境時,找人確實非常煩惱,但我還是想再強調一下,如果找不到人,首先應該反思一下找人在自己的時間表里占了多大的比重。
    大多數創業者找到人以后,又會面臨一個新問題——如何留住人?
    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四點:
     
    1)打造利益共同體
     
    有競爭力的報酬并不等于重金、高薪,我當時定了一套組合方案,邀請人才加入的時候會給三個選擇條件,他們可以隨便選擇:
     
    第一,你可以選擇和跨國公司一樣的報酬;
     
    第二,你可以選擇2/3的報酬,然后拿一部分期權;
     
    第三,你可以選擇1/3的報酬,然后拿更多的期權。
     
    實際情況是:少部分人選擇了第一種和第三種的工資形式,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二種,小米工資「2/3的報酬」也是不低的數字,足夠員工照顧生活,因為他們持有期權,也非常樂意與公司一起奮斗,共同成長,戰斗力也會很足。
     
    另外,小米初期的員工,每個都投了錢,大家是真正破釜沉舟地愿意去參與創業。所以當時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因為每個員工都可以到我辦公室來問公司辦得怎么樣了?但也因為這樣,大家花自己錢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錢打水漂了。
    2)將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我們努力去營造一個中高端人才的環境,將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創業公司都清楚人才的重要性,所以都很重視內部培訓和提升,但又往往都做不好。
     
    我覺得主要問題是沒有設置專項的培訓費。沒有費用預算,人力資源部不會當成專門的事情來做,也沒有辦法引進好的講師和好的課程。落實培訓工作,必須有專門的預算和專人負責。唯有如此,才能保證企業有出色的執行力、創造力。
     
    3)用人要懂得包容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追求的目標比你現在的能力總是要高一些,很多崗位的人都不合適,同時又付不起很高的價錢來請人,只好呈現小馬拉大車的狀態。
     
    我本人最開始是做技術的,轉換成管理者的過程之中,自己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學會寬容。
     
    在你的眼光看來,這個人一看上去就是不合適的,但你要容忍他現在的能力和他身上一些不完美的東西,然后告訴他應該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再通過學習和培訓幫助他提升能力。
     
    對于一家初創公司而言,暴露出來的問題會特別多,團隊內部也容易不夠自信,這時候管理者應該要拿著放大鏡去尋找優點才行,這樣能讓他們逐步建立起信心。
     
    但我不是說要容忍缺點,而是說在初期的時候要放大優點,不能讓公司散發出太多的悲觀情緒。
     
    4)要能取信于團隊
     
    在創業初期,很多創始人會將公司當成自己的財產。比如我個人想去海南玩一趟,是否屬休假?是否應該從公司報銷?這樣的事情,我相信很多創業者都會碰到。
     
    在這點上,我當時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只要分不清楚,就一定算自己的。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比如你請朋友吃飯,和這個朋友未來可能有合作,因為往往中國的合作都是從朋友最先開始的,這時候這筆費用算個人的還是算公司的?我當時給自己定的原則,就算個人的。
     
    如果你總是想占公司的便宜,長此以往,這將得不到團隊、合作伙伴和股東的信任,你們也很難會再有合作。

    《營銷突圍 客流倍增

    線下課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7326.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2日 11:05
    下一篇 2021年7月2日 11:0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