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C開始逃離外賣


    段時間餐飲行業十分熱鬧,蘭州拉面、拌面、茶飲、炸串等融資信息一個接一個。但是,在外賣已經成為餐飲企業重要營收渠道的今天,關于外賣賽道的融資卻越來越少,這是為什么呢?

    本文轉自鉛筆道(ID:pencilnews),記者:韓希言,編輯:吳晉娜。

    “我們現在不看外賣比例重的項目。”最近,一位關注餐飲賽道的投資人對記者說道。
     
    這與去年創投圈的預期截然不同。疫情期間,外賣成為餐飲從業者的救命稻草之一。如果按照理想的劇本發展,外賣餐飲本應成為下一個風口。
     
    但事實并非完全如此,
    有餐飲品牌創業者表示,如果項目是純外賣或者外賣比重過多,會直接導致融資不順。
     
    為什么不看好外賣餐飲?不賺錢,不好做,是投資人們主要提到的兩個方面。
     
    在外賣行業脫離紅利期的時間段里,外賣成為一門愈發內卷化的生意。整個外賣市場,比的就是誰能把誰“耗死”。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美團、餓了么等平臺不斷提高自己的抽成比例,將自身的盈利壓力分散給商戶。

    △圖片來源:攝圖網

     
    “與實體店的餐飲品牌相比,純外賣品牌在商業模式上就大大限制了品牌的發展。”有餐飲行業人士說道,“更關鍵的是,在本質上,餐飲外賣是一門客單價較低、營業利潤率很低的生意。”
    當然,本文并非完全否認外賣的投資價值:只是說純粹的外賣餐飲機會越來越少,但以“外賣+X”的組合模式依然有想象空間,比如外賣+供應鏈、外賣+預制菜… …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采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01. 
    “不看好外賣中餐項目”
    拉面、米粉、點心、麻辣燙……2021年的餐飲行業迎來了一波新的發展潮流,有頭有臉的VC們紛紛殺入這個傳統行業,一大批餐飲項目相繼獲得融資。
     
    但獲得融資的項目或是以線下為重心的餐飲連鎖品牌,或是茶飲品牌,或是半成品預制菜,而外賣中餐品牌們卻榜上無名。
     
    去年的疫情期間,餐飲業成為重災區,轉向外賣成為從業者自救的手段之一。幾乎一夜之間,從大型連鎖到獨立餐廳,無數餐飲企業轉向外賣。在3月18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中,91.6%樣本企業在疫情期間發力外賣產品,73.2%企業嘗試拓展團餐外賣業務。
     
    如果按照理想的劇本發展,外賣餐飲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風口,受到資本青睞,但現實并非如此。

    △圖片來源:攝圖網

    餐飲品牌創業者張新(化名)對鉛筆道表示,融資工作“不太順利”。一年時間內,他接觸過多家投資機構,但約半數看到品牌重心為外賣業務便放棄溝通,剩下的一半也會因為其他的原因沒能談妥。
     
    不知何時,在資本市場上,外賣餐飲,竟成為VC們避之唯恐不及的話題。
     
    “不看好外賣中餐項目。”有投資人對鉛筆道直言,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因為外賣餐飲難賺錢。他表示,如果一家或者幾家外賣店,通過創始人的精心經營,可以做到20%凈利的水平,但這只是少數,大多是在盈虧線上掙扎。“其實更多的外賣項目沒有想象的那么有誘惑力,做直營的話難以保證盈利水平,做加盟又無法保證經營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加盟也是有些純外賣品牌割韭菜的方式之一,比如會通過刷單、虧本沖單、保本沖單、不計成本的砸錢推廣,傾全力打造一到兩家外賣銷量極高的門店,配合一連串漂亮的利潤數據,讓無數餐飲加盟者信以為真。等到加盟者自己經營的時候,才發現與實際情況是兩回事。

    △圖片來源:攝圖網
     
    這位投資人稱,他依然會關注連鎖餐飲店項目,但是多看的是線下實體餐飲店,即便是看“線上+堂食”的模式,也希望是堂食占更多比重的項目。
     
    “換一個投資角度來看,以線下為代表的餐飲項目有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以外賣為代表的呢,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可以做對標。與現在實體店的餐飲品牌相比,重外賣品牌在商業模式上就大大限制了品牌的發展。”這位投資人說道。
    純外賣,死路一條?
    剖析外賣品牌“不賺錢”“不好做”的原因時,平臺與流量是繞不開的兩個話題。
     
    曾經,外賣形態的出現使得餐飲商家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依托外賣擴大用戶基數、做大生意。
     
    伴隨著餐飲行業的場景被拓寬,各大外賣平臺也在迅速擴張。但是到了競爭的后半場,平臺補貼開始逐漸消失,也開始需要解決盈利問題的時候,做外賣對于餐飲商家就突然變成了一件很尷尬的事情。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有從業者發現,做外賣賺的錢越來越少,甚至不賺錢了。
     
    一位在2016年就加入某平臺的餐飲商家表示,加入外賣平臺的第一年時,外賣平臺給用戶的優惠力度很大,對商家也只抽成18個點。整體算下來,店鋪的營收確實可以依靠外賣大幅增長。
     
    但是在之后的幾年里,外賣紅利慢慢消失。“抽成從18%漲到22%,并且優惠補貼沒有了,每天業務經理還要找你做活動,成本再度上升,不做活動的話店鋪排名就會下降,單量也會隨之減少。這樣一單下來不但沒有賺得,反而還要虧本。感覺自己和全店的員工像是在給平臺打工一樣。”
     
    “現在的餐飲環境已經不適合純外賣店了。”張新對鉛筆道說道,“人員、房租、轉讓費的成本都在提高。以前一家店營業額三十萬,純利能做到十四五萬,但現在營業額與純利都在大幅度下降。”
    在他看來,外賣也是一門愈發內卷化的生意,整個外賣市場,比的就是誰能把誰“耗死”。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比如一位商家就算了這么一筆賬:不僅是入駐外賣平臺就要交幾千塊錢,之后每一單成交都需要交20%左右的抽成。交了抽成還沒有完,如果商家不進行付費推廣,可能排名就會靠后,因為其它的商家都在做推廣,所以為了得到更多的訂單,商家就得花錢做推廣。這樣下來,商家得到一個顧客可能要付出幾十塊的成本。
    線上流量成為商家們爭奪最激烈的資源。2016年,外賣平臺進入餓了么、美團、百度外賣三家PK的寡頭競爭時代。各大平臺上的流量變成了日漸稀缺的昂貴資源。
     
    當傳統的“人流”變成網上的“流量”時,商家必須想辦法在有限的手機頁面上爭奪更多的露出機會。為了爭取平臺更多的流量支持,有的商家每天還要額外向平臺支付300多元的推廣費。
     
    而且張新發現,過去的一年,平臺上純外賣品牌流量被降權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流量被本地或者全國性的傳統品牌占據。
     
    像西貝、外婆家這樣的餐飲大品牌也被拉到線上,因為品牌力的影響,這些商家優勢明顯,用戶也能夠迅速積聚過去。這個邏輯類似于阿里巴巴扶植的淘品牌,當傳統大品牌一一被搬到線上,而淘品牌并沒有明顯價格優勢的時候,淘品牌就出現增長乏力,還會有一部分小商家在這種沖擊面前消亡掉。
     
    美團相關人士也曾對媒體回應,平臺上純外賣商家的存活率不足40%,實際情況只會比這個數字更悲觀。
     
    “擺在商家面前的是:不做外賣與推廣,消費者都跑到別家去;做外賣,就可能有一大部分的利潤被硬生生吃掉。”張新說道。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另外,在外賣品牌對平臺的強依賴性的前提下,沒有實體店的顧客粉絲累計,店鋪的流量會越來越少,經營狀態全部依靠平臺來決定生死。“與實體餐飲相比,外賣品牌的粉絲基本上沒有忠誠度,顧客缺少服務體驗,粘性較低,不易形成全國品牌和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這也是純外賣品牌的存活周期只有2-3年的原因之一。”有專業人士表示。
     
    原百度外賣生態鏈負責人王亞軍早在2013年創造出外賣品牌“笨熊造飯”,獲得過上千萬融資,連鎖店鋪高達兩百家,但依舊逃不過關店的結局。那時候的王亞軍就想明白了一件事:“傳統線下餐飲品牌才是第二代外賣浪潮的主力,純線上餐飲品牌將被KO。”

    02. 

    外賣并不是一個暴利生意
    如何平衡外賣與堂食的關系,成為餐飲從業者們的必修課之一。
     
    在前不久的一次險峰CEO私董會上也談到此類話題。在一位創始人看來,很多人會覺得外賣營業額占比過高,會被平臺綁架,但其實這件事不是商家能夠控制的,而是消費者決定的。
     
    他認為,今天中國餐飲5萬億的市場規模,外賣大概占8000億,平均下來,一家門店20~30%的外賣占比是合理的,說明適應了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但這件事是的選擇權在顧客,不在商家,因為供給永遠是充分的,不供給別人也會供,品牌要做的就是盡量去適應游戲規則。
     
    也就是說,對于一個餐飲品牌而言,外賣和堂食的比例是多少才合理,本質可能還是要看消費場景的變化。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純外賣會一直存在嗎?“當然會一直存在。只是在當下這個階段,純外賣都會比較難受。”一位業內人士對鉛筆道分析道,面臨競爭,純外賣的抵御抗風險能力太單薄,因為沒有堂食基礎,外賣平臺的風吹草動都會對訂單產生波動,從而對經營產生巨大的影響。現在這個階段,純外賣的死亡率無疑非常高。但是由于門檻較低仍然導致人們對它趨之若鶩。
     
    平臺抽點,推廣成本提高后,加速了純外賣洗牌周期。那些競爭弱小的品類直接會死掉,留下來的要么是因為品類好,要么是有明確盈利模型的純外賣。
     
    畢竟這么大的外賣市場總歸能容得下一些純外賣品牌,只是隨著原本線下餐飲品牌發力外賣,留給純外賣品牌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但是對于平臺來說,這些線下品牌永遠會拿平臺當備胎,即便砍掉外賣,它們也能生存得很好。

    △圖片來源:攝圖網
     
    擔心與平臺方過度綁定,有餐飲從業者的建議是發力小程序,其實這也是被瑞幸走通的一條路。咖啡新品牌Manner更是把小程序發揮到了極致,從創立之出,Manner就選擇不做外賣,只有一個支持線上點單、到店自取的小程序。
     
    如果未來小程序能跟美團和餓了么形成三強鼎立的局面,對于餐飲品牌來會是一件好事。總之也不必過度擔心——做消費,產品力始終是第一位的,完全可以通過品牌抬升和店址質量,把利潤結構做得更好。
    但到配送環節又遇到新的問題。也有建議是自行配送,可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美團這樣的一體化平臺已經是餐飲外賣的最佳解決方案,也是大部分消費者的最優選擇。肯德基和麥當勞的自營配送服務,每單配送費高達9元,據說卻仍然處于虧損狀態。
    “實際在本質上,餐飲外賣是一門客單價較低、營業利潤率很低的生意,也就是普惠生意,無論對外賣平臺還是商戶均是如此。這不是一門暴利的生意,需要像曾經的線下餐飲一樣先精耕細作。”一位從業者說道。



    延伸閱讀



    ? 做外賣不賺錢,餐企怎么辦?

    ? 為何“隔壁老王”的訂單卻是同行10倍?

    ? 外賣菜單越豐富,越危險!

    紅餐網已同步入駐:
    人民日報客戶端、澎湃新聞、36氪、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前瞻網、贏商網、億歐網、億邦動力、雪球網、投融界、知乎、人民智作、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微博、騰訊新聞、新浪財經、搜狐新聞、網易新聞、界面新聞、鳳凰網、一點資訊、天天快報、抖音號、視頻號、B站、趣頭條、UC大魚號、封面新聞、360圖書館、聯商網、商業新知等近40家媒體平臺,并同全國數百家媒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內容交流/采訪/轉載  |  微信:hongcango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7814.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10日 17:03
    下一篇 2021年7月10日 17:0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