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面企業的融資額正在頻繁刷新記錄。
7月14日,遇見小面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已近30億元,比起三個月前的上一輪融資,估值翻了3倍。今年以來,馬記永、張拉拉、陳香貴、遇見小面、五爺拌面、和府撈面等一批連鎖“新面館”先后完成融資。
闖進這個賽道的資本,既有紅杉、高瓴、鼎暉這樣傳統的風投機構,也有騰訊、碧桂園、弘毅百福這類產業投資者。一方面,從歷年中國居民消費支出數據來看,餐飲作為一個萬億級市場,在較長的經濟周期中具備強勁、持續的增長能力,這在其他垂直賽道中非常罕見;另一方面,產業投資者也在尋求跨界業務協同的可能性,比如碧桂園投資遇見小面之前,已在餐飲機器人上大力布局。
過去,考慮到回報周期和回報率,餐飲業并非是資本青睞的熱門選項。在短短兩年時間里,資本化機會為何集中爆發?目前,中國餐飲企業的連鎖化率是15%,相比美國、日本的50%,還有巨大提升空間,“新面館”這個賽道是否能跑出下一個本土“麥肯”?
“新面館”,新在哪?
從傳統餐飲經營的角度,開面館是一項門檻低、回本快的“小生意”。
作為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東亞飲食,面食具有天然且廣泛的用戶基礎,又因南北地域差異,演化出了蘭州拉面、重慶小面、山西刀削面、北京炸醬面、河南燴面等各具風味特色的細分品類。通常來說,如果選址得當,一家“家庭作坊式”面館,毛利率能夠達到60%-70%以上,扣除人工鋪租等成本后的凈利潤在15%-20%之間。
但如果想把面館開成連鎖,這套本地化的經營邏輯便不再適用。長期以來,面館生意處于“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態,像東方宮、馬蘭這類看似擴張較快的連鎖品牌,更多是依賴于管理松散的加盟制度,對口味、環境、服務甚至食品安全的把控度較低。
和這類傳統連鎖餐飲企業相比,這一輪“新面館”的投資熱潮,在底層邏輯上存在本質不同。
一方面,從研發到制作,經營標準化程度顯著提升。近年來供應鏈機制與冷鏈物流的成熟,讓“新面館”的制作不再依賴于個體的烹飪技術或靈感,而是基于一套產品經理思維的開發流程。
以重慶小面來說,油辣子、青花椒、紅花椒油、菜籽油等十幾款佐料的組合搭配是“靈魂”所在,也是不傳之秘,任意比例的微調都會帶來口味差異,每家小店的味型都有所區別。
遇見小面的方法論是,針對一款產品的原料及工藝進行充分拆解后,形成可量化的操作工序,廚師在研發室完成初版,通過產品委員會、內部員工的測試,再逐步向1家店、10家店進行推廣,根據門店制作以及顧客感受等反饋結果迭代,三個月到半年時間后才最終推向所有餐廳。
從新品研發、原材料采購、工廠加工、冷鏈與倉儲、再到門店最后一道生產工藝,標準化貫穿了其中每一個環節。這套流程能夠建立消費者對口味一致性的穩定預期,將成品質量框定在一個安全范圍內,避免因個體原因造成的口味“翻車”。
另一方面,在消費場景、就餐體驗、選址邏輯等品牌定位上,這一批“新面館”品牌選擇了一個清晰的切入角度。
不久前完成8億元融資的和府撈面,主打相對高端的“書房里的中華撈面”,因此店鋪一般位于商場和購物中心的負一樓,采用大量中式設計;開業不到3年就估值10億元的馬記永,選擇了和傳統蘭州拉面店大相徑庭的日式風格;遇見小面在門店中注入了碼頭、龍門陣、洪崖洞等重慶特色的“江湖文化”元素,選址主要參考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品牌,不僅進駐各大購物中心,更成為廣、深機場內,除麥肯外門店數量最多的餐飲品牌。
他們瞄準這一輪消費升級的需求,和普通面館形成了顯著區隔。
在一線城市,和府撈面客單價為45元,馬記永為42元,遇見小面在30-35元之間,是普通面館的1.5-2倍。比起藏在巷子里便宜但嘈雜的蒼蠅館子,越來越多年輕人愿意為了體面的就餐環境和良好服務而多付一點錢。
與此同時,在品牌心智的塑造上,很多“新面館”品牌深受茶飲賽道的影響,開始試驗貼近潮流文化的跨界玩法。
比如,遇見小面就在今年初聯合笑果文化推出了一場#遇見更好的2021#脫口秀,王建國,趙曉卉等演員悉數登場。
這種品牌運營思路的潛在可能性是讓飲食脫離剛需,成為一種新的“社交貨幣”。在這一點上,喜茶、茶顏悅色、文和友等近年來火爆的新餐飲品牌已經提供了大量成熟案例。
很多蜚聲全球的連鎖餐飲品牌,前身都是一家本地網紅餐廳。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擁有漂亮數據的“單店模型”,和成為一家成規模的餐飲企業,這完全是兩回事。
小體量網紅餐廳主要依靠單一爆品與流量營銷,但要做成規模化的連鎖品牌,除了需要持續的產品研發跟品牌力打造,還需要邁過供應鏈、數字化建設、組織體系等硬性門檻。
以“新面館”賽道成立最久、估值最高的和府撈面和遇見小面來說,在供應鏈的搭建上,這兩家頭部企業選擇了不同的路徑。
和府撈面采用的是“大后臺”模式,
從創辦之初就設立的總部中央廚房,生產力能夠同步支撐400家門店的產品生產與供應;遇見小面的供應鏈則采用“工廠+配送中心”的模式,即和全國各地符合資質的工廠進行合作定制,通過配送中心供應給門店,如海底撈旗下的蜀海供應鏈。
從目前門店數來看,這兩種模式各有所長,但如果考慮到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拓展彈性,差異就會開始顯現。
中央廚房的優勢是對品質管控的把握度高,但這種“重模式”的弱點也很明顯——搭建的一次性投入動輒數千萬,匹配中央廚房產能與門店發展規模的關系更是一個難關,錯誤預估所導致的產能過剩可能在短時間內吞噬企業利潤、導致現金流斷裂。
實際上,國內的供應鏈體系已經日趨成熟。在中國市場運營肯德基、必勝客等品牌的百勝中國,在1500個城鎮擁有過萬家餐廳,大量預制菜品來自千味央廚、三元食品等供應商;同時,不少餐飲龍頭也在整合中央廚房的閑置產能對外開放,比如海底撈旗下的蜀海供應鏈就同時在服務一麻一辣、拿渡、江邊城外等外部餐飲品牌。
從這個角度來看,遇見小面的供應鏈模式成本更低,拓展性更強,也更容易“下沉”。
遇見小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在C端,門店從2015年開始鼓勵消費者通過微信點單,目前已經實現100%的小程序下單,儲值會員的次月留存率超過50%,并會通過短信、推送等方式進行定向用戶觸達與召回。
B端的數字化成效更明顯。在內部,遇見小面自主開發了多套軟件,涉及到門店效率、生產管理、人員排班、半成品生產等多個模塊,并開始嘗試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于營業預估,上線短短十幾天以來,這套智能化預估模型的準確率已經接近于餐廳經理。
“這一系列工作的核心就是為了快速開店。餐飲復制的關鍵點有三個,產品、門店與人,人是最難的一環。數字化可以大量減少新員工的學習內容,讓他們將注意力真正放在人應該發揮作用、機器無法替代的地方。另外,工具的好處是在規模化的同時劃定了底線,準確率或許有高低,但門店始終有貨供應,不會出現員工一時粗心忘記下單導致門店斷貨的情況。”
在組織體系的搭建上,新一代“新面館”企業大多沿用了扁平式管理與“計件工資”、“末位淘汰”、“抱團小組”等組織結構創新。從遇見小面來看,主要是看齊頭部企業,“管理上學習海底撈的賽馬制,培訓上學習麥當勞的標準化機制”。
投資了遇見小面的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王小龍認為,當下所有行業都值得重做一遍,而他選擇餐飲賽道的原因有四個,“一,數字化正在改造著各行各業;二,物流尤其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三,年輕消費者對品牌年輕化的要求水漲船高;四,大批高學歷人才涌入,改變行業面貌。”
在這一輪資本的加持下,“新面館”已經開啟加速度。目前,和府撈面預計到年底將在全國落成450家門店;遇見小面計劃在三年內將門店增至1000家店。
但在成為千店、甚至萬店的超級連鎖餐飲集團之前,除了破解上述經營實操層面的阻礙,它們更要尋找長期價值的落點。
10年前,初代互聯網餐飲品牌的爆紅與速朽,已有前車之鑒。
黃太吉煎餅、西少爺肉夾饃等“網紅品牌”曾經利用流量打法成為資本寵兒,但今天來看,這些品牌或消失、或收縮,品牌很可能隨著口味與潮流的周期性衰退而被市場拋棄。
邁過百店臺階之后,這一批“新面館”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在不同周期中,如何持續實現品牌煥新、認知迭代?
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Finance發布的“2020全球最有價值餐飲品牌榜單”中,前十名中美國占了八個,中國唯一上榜的品牌是海底撈。長期的品牌構建不僅需要打造獨特的記憶點,和特定人群產生強關聯,還要讓品牌與潮流、品位、生活方式等感性概念產生聯系。
在這一點上,“新面館”的參照系不在本賽道,而是像星巴克、麥當勞、SUBWAY這樣數百億美金市值的連鎖巨頭。
另一個問題是分散投資與專注一隅的抉擇,和府撈面和遇見小面就已經走向兩個相反方向。
為了攻占不同時間段和價格段的市場,和府撈面已經明確了多品牌戰略,開始孵化“小面小酒”、“財神小排擋”等子品牌和零售品牌;遇見小面走的單個超級品牌的路線,為了擴充消費場景,在部分門店了采取24小時經營模式。
這和兩家企業的“基因”高度相關——和府撈面的產品是“融合菜”,沒有顯著的地域特征,遇見小面則精準聚焦在川渝面食這個品類,更強調“文化有根”。越往外走,這種差別越明顯,為了持續吸引白領客群,和府撈面必須主動擁抱都市消費中“小酒館”、“夜生活”等新興概念,遇見小面則堅持“力出一孔”,繼續在“麻辣口味”上占領用戶心智。
多品牌運營的難點在于,企業能在多大程度上兼顧多線并行的品牌策略,這對運營團隊的風向感知與資源分配將是嚴峻的考驗。但堅持單一品牌也可能會面臨固化、乏味的問題,這是為什么像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品牌都在大力推進地標店、景點店等“非標門店”。
遇見小面也已有類似舉措。目前,遇見小面已在全國布局多間特色主題門店,如有“小面展覽館”之稱的深圳會展店、海濱風情的廈門曾厝垵店、還原重慶“后街小巷”的廣州289藝術園店、加入重慶軌道交通元素的北京大峽谷店等,以此為標準化門店注入更多新鮮感。
餐飲消費這個新熱門賽道,底層邏輯的演變催生了產業的結構性變化,用投資人的話說,“賽點時刻”已經悄然到來。作為當中最有冠軍相的代表性企業,從產品力、組織力到品牌力,遇見小面已經形成獨特的長板,并借助這一輪資本熱潮迅速擴大門店覆蓋。在“新面館”賽道,再跑出一個像茶飲品牌一樣具有強用戶黏性、且商業模型更健康的百億級市值企業,或許無須太久。
輪值主編|戴麗芬 視覺|張勁影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內參視頻號矩陣推薦:前有盒馬、千味央廚等跨界而來,又有叮咚買菜從電商領域入局做早餐店。歡迎大家關注和點贊,也可進入視頻號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
掃碼關注“餐企老板內參”視頻號
↓ ↓ 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 ↓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