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名”的文和友、“關店”的海底撈背后:市場對誰都是公平的……

    文 | 職業餐飲網 (zycy168)
    作者 |  程三月


    榮譽不屬于批評者,不屬于那些指責強者踉蹌、行者蹣跚的人。

    榮譽屬于真正站在競技場上,臉龐沾滿灰塵、汗水和鮮血的人;屬于即便不幸失敗亦不輸膽量的人!



    最近,海底撈和文和友被“罵慘”了。

    被罵的起因是他們的“失敗”:海底撈開的快餐品牌喬喬的粉不到10個月倒閉了,深圳文和友才開了半年就更換招牌……

    有些人對他們受挫加以冷嘲熱諷,從一個策略的失利上升到對企業的唱衰攻訐,頗有些“千夫所指”的味道。
    隨著餐飲紅利消失,進入存量搏殺時代,每個企業都在摸索和試錯中,失敗成了常態。
    而它們的“失敗”更說明市場是公平的,沒有哪家企業能每次都成功。寬容和理解失敗,或許是我們
    餐飲人需要補上的一課。

    “10元”快餐店倒閉,海底撈遭群嘲:
    “單一品牌試水失敗,不必上升到攻訐企業”

    不久前,海底撈在鄭州開的土豆粉店“喬喬的粉”倒閉了,只開了不到10個月。

    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人紛紛評論海底撈的10元快餐低價策略是失敗的,甚至直接批判海底撈是黔驢技窮。

    加上海底撈股價大跌、菜品短斤少兩等負面背景下,大小媒體紛紛撰文不看好海底撈,輿論彌漫著一股海底撈不行了的論調。

    然而,其實喬喬的粉關門大吉,只是海底撈一次創新創業機制下的試水失敗而已。

    它此次做快餐有點類似騰訊“內部賽馬機制”,總部拿出一些錢,讓高管分成不同的創業小組去干,開出來的品牌,甚至連張勇都不知道。

    這種廣撒網式創業,費的精力和成本都比較少,張勇不久前就針對副牌表示過:“開個面館嘗試,投資20-30萬,失敗了又怎么樣呢?”

    這么大的企業,用極低的成本就驗證了失敗,這是一件好事。而且倘若其中一個模型被驗證成功,就能實現快速復制,也就成功開辟了第二曲線。

    因此,一個對總部影響不大的單一品牌試水失敗,我們可以對它的商業模式進行深度解讀,可以從它的失敗中獲取經驗、吸取教訓,可以洞悉到行業趨勢,但沒必要擴大到對一個企業的攻擊和唱衰。

    退一步說,一葉知秋,敏銳的人也許從表面嗅到了該企業的深層次問題。但是對于一個企業,尤其是一個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員工的企業,他的所有問題都是系統性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遠遠不是外部視角所掃描到的冰山一角,即使剖析得再深入也只是盲人摸象。

    企業的每一項決策,背后都是風險,不是像我們這樣紙上談兵這么簡單。

    深圳文和友半年就換了招牌被唱衰:
    “新物種新模式的驗證,誰能保證每次都成功?”

    今年4月,超級文和友從長沙復制到了深圳,開業當天一度吸引了超過5萬人排號。

    但半年以后,這家超級文和友就徹底大變身,從主打小龍蝦,變成了以生蠔為主題的“老街蠔市場”。

    文和友的這次轉型,讓很多人給他打上了失敗的標簽,甚至直言不諱地抨擊它是“炒作”“噱頭”“活不了多長時間”“走出長沙必死”。

    然而,每一個新事物都會經歷挫折和適應的過程,文和友的出現重新定義了餐飲消費、市井文化、場景IP的商業邊界,打造了餐飲+文創的新模式,這種創新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它能不能從長沙跑出來?這么一個龐大的商業模式,能不能移植到其他城市,誰也不能保證。

    而它愿意走出湖南,走出長沙,敢于突破原來的框架,打造新的地域IP,錯了就調整,這本身就是很勇敢的嘗試。何況,現在就斷言它失敗,有些言之過早了。

    那些走在行業前端,摸索出新模式新物種的企業,其實就像走入了“無人區”,航行在沒有航標的河海上,他們要準備好面對比過去更多的失敗。

    點評一個企業不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觀點沒有對錯,標簽可以隨便貼,但做好一個企業很不容易,創新更是艱難,我們同為行業人,應該給予他們多一些理解、包容、鼓勵和支持。

    畢竟,我們簡單幾句話的否定的背后,是一群有理想的奮斗者們,費了幾個月、甚至幾年點燈熬油的策劃,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真金白銀的付出。


    西貝五戰快餐賽道鎩羽而歸:
    “頭部餐企們的試錯,為行業創新和突破做貢獻”

    餐飲業說起失敗,可能繞不過愛折騰的賈國龍。

    西貝探索快餐5年多、投入1億多的經費,從西貝燕麥面、麥香村、超級肉夾饃到西貝EXPRESS、現炒快餐弓長張,模式從大店到小店,產品做過燕麥面、油潑面、肉夾饃、各類點心,西貝把能想到的模式和產品試了個遍,但基本都是鎩羽而歸。

    (西貝麥香村)

    很多人都把西貝做快餐的失敗歸結于基因問題,說西貝沒有做快餐的基因,海底撈也沒有。

    但是這種基因論本來就是不正確的,顛覆性的創新有哪幾個是本行業做出來的?這些突破基本都是外部力量推動的,就像諾基亞也沒曾想到打敗它的來自PC屆蘋果。

    西貝做“小貴”快餐,其實就是想試水品質快餐這塊市場;賣燕麥面等一些小眾的品類,看看能不能大眾化。它想做的是別人沒做過的。

    創新本身就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可惜,西貝失敗了。

    而外部的評判都是單一視角思維,只要一家企業失敗了,每個人都能找到不同的失敗原因,做設計說設計做得的不好,做定位說定位做得不好,也就只能任由說之。

    隨著餐飲紅利的渠道紅利、傳播紅利、外賣紅利的消失,幾乎每一個頭部企業都在摸索新的增長點,都在一步步試錯,誰也不能保證百分百成功。

    畢竟,每個企業家都是人,不是神。
    每家企業,每個創始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失敗是常有的事兒,成功往往是少數的。

    比成功更值得致敬的也正是失敗,正因為他們用自己的青春、金錢、精力不斷創新、試錯,后來者才知道,這條路走得通亦或是走不通。
    這些先行者們,有的也許在一次次失敗中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鑰匙,有的也許就在挫折中就此落幕。
    曾經知名投資人沈南鵬曾說:“不同行業的創業者不一樣,但是成功的企業家后面都是滿懷熱情,做好充分準備,又是堅韌不拔的創業者。

    你們中的大多數人,或將遭受失敗、輕慢甚至貧困,但不管你是醞釀者、實踐者、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我們都要向每一個心底跳躍著開拓欲望的創業者致敬!”


    職業餐飲網小結:
    “改名”的文和友、“關店”的海底撈背后,說明了一點,市場對誰都是公平的,不是有資源就能戰略性壓倒,也不是靠資本就能通吃
    就算是
    海底撈、文和友、西貝這種頭部品牌,它們
    要錢有錢,要資源有資源,要人才有人才,但在開創一個新品牌、新項目時也都是新手,失敗也是正常的事情。
    誰也不能保證每次創新都能百分之百成功,這種
    未知也正是商業的魅力。

    我們沒必要神話這些頭部品牌,也沒必要苛求它們每次都要成功
    。因為,
    相對于
    簡單的論對錯,攻訐和唱衰它
    們,更應該做的是
    從它們
    的失敗中學到經驗,洞悉趨勢。
    餐飲創業不易、創新更不易,每個餐飲品牌都是在一次次失敗中打磨出來的。對于失敗,我們更應該予以寬容和敬意。
    -END-

    主編丨陳青
    (圖片來源網絡)
    推薦閱
    只有20%的餐廳盈利,紅利褪盡的商場餐飲還有哪些新機會?

    小茶飲品牌難有“出頭之日”!新茶飲業格局已定,進入“大魚吃小魚”時代!

    美團開了家麻辣香鍋店!自己又當“裁判”又當“運動員”?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102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27日 11:05
    下一篇 2021年10月27日 17: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