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餐飲”為何受資本猛追?


    今年圈內熱議的餐飲品牌:馬記永、陳香貴、MANNER、KUMO KUMO等,基本上都在上海開出首店后,逐漸往外蔓延。

    “海派餐飲”似乎更受到資本青睞。那么,上海品牌背后的有什么商業密碼?

    餐企老板內參特約撰稿人  林魯敏 | 文


    46%新品牌為餐飲,首店比例14.3%

    流量高地吸引資本加注

    滬上,餐飲業態競爭最為激烈。據贏商網數據,46%的滬上新品牌為餐飲品牌。各地餐飲品牌在這里都找到了立身之所。

    蘭州拉面“三兄弟”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川菜代表成都你劉姐、重慶高老九火鍋,港式茶餐廳新旺茶餐廳、潮民冰室等……此外,咖啡品類在上海的大餐飲業態中異軍突起,資本的故事在上海的咖啡品牌身上一再上演,有6個月融資4次的MANNER COFFEE、有獲得喜茶資金的Seesaw Coffee等。

    較之前很多新品牌,往往都是在成為某地區頭部品牌之后,選擇到北上廣深地區攻城略地,現在的選項似乎變得更簡單了:越來越多的本土網紅品牌,將走出去的第一步定位在上海。

    此外,很多跨國餐飲品牌的中國首店或者新模式的推廣,也都是在上海先試先行。
    比如,火爆全球的藍瓶咖啡(Blue Bottle)的中國首店,就坐落在了上海靜安區一棟雙層紅磚小洋房上。

    此前,麥當勞的麥樂送服務、麥咖啡業務都是如此,在上海先行測試后推向全國。
    麥當勞上海區域的負責人曾坦言,上海的營商環境及包容開放可持續的商業活力,是餐飲品牌不斷加注的投資保障。



    數據顯示,目前進入中國市場的各類品牌,選擇上海作為首店的比例達14.3%,
    這給整個上海的創新和品牌力,增加了更多可能性。餐飲品牌也喜歡扎推,尤其是流量品牌都會集中核心商圈開店,美國快餐連鎖Popeyes、知名漢堡品牌Five Guys都是典型案例。

    上海作為長三角的橋頭堡,有成熟的酒吧文化、夜宵文化、甚至是排隊文化。
    上海消費者對于新鮮事物的認知及消費理念,為上海的餐飲品牌提供了很大的張力。



    內參君走訪上海眾多商場最大的感受,就是整個商場在餐飲區域的門店都很“緊湊”,各家品牌的主營產品也各不相同,形成多品類經營的餐飲場景,可以在有限的物理空間間內承接更多訴求的消費者,從而形成流量集中化的效果。


    接受度超高的移民城市

    讓“品類重做”有了機會

    傳統的上海菜并不在八大菜系之內,但也造就了上海更具包容性的餐飲格局,品牌升級、品牌溢價在這里充滿了可能性。

    相對于純粹的南北方餐飲文化差異,上海似乎顯得不那么具象,這樣造就了上海餐飲品牌的廣譜性,不會有四川、湖南的辣,也不會有北京的鹵煮、更不會有廣深地區的鹵味和清淡等等,不會因為某一個餐飲品牌的地域標簽過重而受到影響。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太具地方特色的品牌,往往很難拿到融資的,現在看即便是拿到融資的某些“地方口味”,也都是做了品牌的提升,和品質升級。

    得益于上海的餐飲市場定位,并沒用哪一種菜系可以獨占鰲頭,這給眾多餐飲品類提供了“重新做一遍”的機會。
    比如今年拿到融資的拉面品牌:“張拉拉”、“馬記永”等都是上海餐飲的代表,試問,誰曾想到幾乎在每個城市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拉面館,還能誕生出數億級別的頭部品牌?

    也正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大量新消費品牌利用傳統產品的優勢,讓傳統
    的品類又站在了聚光燈下。
    那么,其他品類還有沒有機會呢……答案是肯定的。

    低成本小店型“密集扎堆”

    具備更多投資優勢

    這兩年的茶飲、烘焙基本都是以某一款爆品作為主打產品,同時配上幾款適合的周邊連帶銷售。這些店的模型都不是很大,15-30㎡的門店較為常見,而且一旦出現的時候往往就是幾十家店甚至上百家店的擴張。

    相對于傳統的重餐飲(店面大、投資大、人工多等),小店模型(店面小、投資少、人工少等)具有很多投資優勢。

    此外,隨著疫情在各地造成的生活和工作影響,上海在處理相關措施時顯得很“包容”,目前并沒有哪個區域受到疫情影響而實施封閉,這給很多餐飲品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有些地區受到疫情影響不得已放棄拓展計劃,而上海正好“承接”了這一需求,為很多致力于投身餐飲的資本和創業者提供了橋梁。

    基于這樣的市場背景,很多在上海開店的品牌快速跑通了單店模型,并且快速實現了規模化,尤其是一些小而精的品牌更容易擴大市場份額,借助供應鏈的完善和SaaS化,更輕松的朝著連鎖化、標準化的方向去發展,最終成為資本追逐的標的。

    普遍“輕奢感”、創新“尖叫體驗”

    讓用戶和資本都記得住

    上海獨有的海派文化氣質,讓這里的餐飲品牌,多了一些精致和時尚。

    無論從店面的布局、設計格調都充滿了特有的精致和質感,各種跨界融合餐飲發展的案例更是讓上海魔都的IP更形象了。上海餐飲普遍“輕奢”,更迎合年輕一代的體驗。

    內參君走訪過程中發現,很多小店都很有意思,裝修本身并不奢華,但是能夠發現很多細節的處理都很用心,對于品牌物料的使用上面也很精致:比如M Stand在門店裝修方面更是采取一店一設計的效果,新開門店就像新的一次升級;現在爆火的“KUMO KUMO”芝士奶酪,整個的視覺效果借鑒了“愛馬仕橙”的色系效果,給人一種高端輕奢的觀感,同時排片效果也很上鏡,提高了成圖率,讓消費者更愿意進行拍照分享,又可以借助“芝士蛋糕中的愛馬仕”的產品力讓大家耳目一新。

    圖片來源:小紅書


    資本在尋找投資標的時,看的不僅是產品的可復制性,“沉浸”是另一個關鍵指標。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曾提到是,好產品的定義,“做到讓用戶尖叫的產品,做讓用戶欲罷不能的產品,讓用戶沉浸的產品”。
    ?
    “KUMO KUMO”就是很典型的運用了這一點,消費者排隊等待過程中,既可以看到店內員工烤制加工的過程,而且整個的工藝干凈衛生,對于消費者提升對品牌的食品安全印象分值起到積極作用。

    同時門店在產品烤制完成后會有一個“烙印”的環節,同時增加口播和手動搖鈴,告知消費者有新蛋糕出爐,迎合消費者拍照或者拍攝視頻的心理需求。

    新興咖啡品牌M Stand推出的“燕麥曲奇拿鐵”也是一款設計感極強的產品,咖啡和曲奇的香味自然香醇,杯子可用可吃,已經成為網紅產品吸引眾多粉絲去拔草,“水泥蛋糕”看起來就像是一塊三角水泥塊,但吃起來口感綿密深受女生喜歡。

    在營銷上,使用“日系”路線,借助「中國首店」、「北海道芝士蛋糕」等字眼刷新品牌制高點。上海作為世界各地美食集結地,這個優勢讓更多上海本地餐飲品牌融會貫通,為餐飲品牌的創新力提供了天然的學習素材,這一點是國內大部分城市無法比擬的。


    結語

    上海品牌受到資本青睞絕非偶然,從消費升級、數字化運營、標準化輸出、品牌化等維度來看,這座城市似乎具備了餐飲品牌發展需要的所有土壤。

    消費升級的氛圍下,催生餐飲品牌朝著更有品質、更有差異化的方向崛起,消費者對于品牌、調性、產品力以及綜合體驗都有更高層次的認知。誰能把握好產品力、品牌力和審美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誰就能走得更加長遠。

    資本對餐飲品牌的每一次推動,都是餐飲品牌自身最好的重構。
    同時,上海餐飲品牌在積聚本地優勢資源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向更多的區域擴張,上海餐飲品牌是否能夠在空白市場,保持一樣的品牌勢能?

    我們拭目以待。


    輪值主編|王盼   視覺|張勁影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內參視頻號矩陣推薦:
    這家餐廳火速“出圈”,竟然因為它!
    歡迎大家關注和點贊,也可進入視頻號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


    掃碼關注“餐企老板內參”視頻號
    ↓ ↓ 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 ↓



    商務合作: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409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7日 11:10
    下一篇 2022年1月17日 11:1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