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給大家帶來3個餐廳門頭和菜單診斷解析的實例,并總結了設置引流門頭+盈利菜單的干貨,希望餐飲人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這是一個下沉市場中,剛起步的地攤火鍋品類,先看經營者自己回答的三個問題。
店名及品類清晰,但賣點、背書、核心產品展示等其它要素尚不完善。沒有圖片顯示,工藝切法、擺放器皿、牛肉很大片等賣點呈現不清晰,無法讓顧客從菜單感知到,需要再包裝一下。比如現有餐桌上有許多格子,可以借鑒重慶許多火鍋店的做法,通過改變器皿和內容物(比如鹵味、炸物等),做一些四宮格、六宮格等小份菜。讓地攤火鍋的特色更加明顯,同時呈現菜品多樣、口味豐富的特點,幫助提升價值感和拍照欲望。菜單顯示,鍋底都賣一個價格。雖然當地門店可能習慣如此,但考慮到牛油成本,只一個價格并不合理。可以通過包裝形式、上鍋儀式感,鍋具選擇等多種方式,把鍋底的價格段拉開。基本情況:這是一個火鍋品牌的加盟店,位于社區街邊,周邊燒烤、潮汕牛肉、大排檔、茶餐廳等競爭激烈。從門頭來看,展示的有品類、背書、活動,但沒有廣告語、核心產品展示、一次性牛油鍋底的產品標準等。不過,門頭位置的展示可能由總部控制,有一些標準不能違背。火鍋起源于重慶碼頭文化,鮮貨、山貨、湖貨、河貨可以是個思考點。有餐飲店就將重慶的一些地理標識作為臣系列的靈感來源,比如xx地方的花椒、xx地方的鮮貨等,可以對照自己的研發能力、供應鏈資源做一些改進。從菜單上看,一帥八將是君臣類菜品,雖然在菜單上位置顯眼,也有產品展示,但是這些菜品特色并不突出。反倒是菜單左邊的“大師秘制”四字宣傳語,可以繼續深挖。這是甘肅五線城市一家開了5年的社區魚火鍋,客戶比較寬泛,以中青年為主。首先,客群雖然鎖定在中青年,但還是太寬泛,要繼續細分。最好用兩個月時間做一次顧客記錄,觀察兩桌、三桌、四桌等來客結構,以及買單決策者的特點,鎖定好自己的目標受眾。門頭想把所在城市的一些歷史文化、地理標志和品牌形成綁定,但有點生硬。可以看看品牌成立的年份,跟這些歷史文化有沒有關系,或者是食材跟地理位置有沒有關系,盡量把它們鏈接的自然。菜單上的非遺泡菜值得深挖,可以作為臣系列,還能擺放在門口,做誘客產品。如果在門店沒有向顧客展示活魚特色,考慮到未來加盟及食安問題,按斤賣可以舍棄,把魚做的更標準化。門頭是餐飲店的第一張臉,菜單是第二門面,了解關于它們的診斷方法,對于提升經營大有益處。對此,羽生餐飲品牌管理聯合創始人、曾任職呷哺呷哺、海底撈品牌高級經理的邊江老師這樣告訴筆者。對于門頭,好門頭不僅能讓顧客有清晰的品牌認知,還能自帶“引流”效果。除了響亮易記的店名+清晰的品類這兩個基本要素外,廣告語、產品賣點/標準、品牌背書、產品展示等多方展示,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易形成認知的門頭體系。而對于能夠決定顧客的去留的菜單及菜品解構,他也提煉了一套“君臣佐使”的菜品分析法(超過4個產品就可適用)。君王產品用于形成顧客“認知”,一般是暢銷、毛利高類菜品,比如巴奴的毛肚。在選定此類產品時,可以分析門店三個月到半年左右的內部數據,在千次銷量較高的產品中確認暢銷產品。再對之做進一步的工藝、食材、包裝上的提升,以及系列的延展。大臣產品用于提升“利潤”,一般為不太暢銷,但毛利高類菜品,可與“君王產品”強強搭配。對于火鍋門店來說,可選擇價值感和品類特色較強的產品或系列,比如鮮貨、山貨等作為特色涮菜。佐配產品,用于對抗“競爭”,即周邊對手有的“我”也要有,一般為不暢銷、毛利低類菜品,在火鍋中多為一些常規涮菜。使者產品用于“誘客”,一般為暢銷、毛利低類菜品,在火鍋中多為一些甜點、飲品。規劃好產品結構之后,還要有合理的產品定價,顧客體驗的整體觸達,期間也需要經過不停的驗證調查,最終得到好高、高效,又盈利的產品菜單。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5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