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年前的今天,中國餐飲業的故事開始了…


    30.09.2019




    導讀:中國餐飲41年,對酒當歌贊!

    導語

    本文4178字;需8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后細讀

    1978年9月30日,這一天,和往常一樣,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如果說非要有,大概就是北京東城區翠花胡同一家叫“悅賓”飯店的餐廳開業,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第一家個體餐廳。

    工商編號001。

    這個只有七八張八仙桌的小餐館,卻宛如一塊巨石投入大海,進而掀起巨大的海浪:拉開了中國餐飲業41年來波瀾壯闊的序幕。

    ▲中國第一家個體餐廳悅賓飯店及其經營者近照

    01

    80年代中期,祖國大江南北,風調雨順

    國家取消了長達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

    再加上餐飲業所有制結構改革,實行了“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的方針,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的傳統老字號和小吃店遍地開花,社會各界開始積極投資餐飲。

    1979年5月1日,北京烤鴨店的和平門分店開業了。

    這家店根據周總理生前的指示選址興建。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餐廳使用面積近4000平方米。

    內設各種規格宴會廳40余間,最大的宴會廳可容納500多人,全店可接待2000多位賓客同時就餐,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烤鴨店。

    這家店恢復使用的是“全聚德”這塊烤鴨的金字招牌。


    1982年11月1日,重慶八一路“好吃街”上,一家16平方米、只有3張桌子、3口鍋和3個打工仔的小火鍋店開張了。

    經營這家小店的是夫妻倆,男的叫廖長光,女的叫何永智。

    兩人把家中僅有的3000元換了這間沿街的店面,做起了小生意。

    女主人何永智將這間小店取名為“小天鵝”。

    后來,何永智發明了“子母鴛鴦鍋”,成為了中國的“火鍋皇后”。

    ▲火鍋皇后何永智

    1986年9月,世界快餐巨頭肯德基公司開始考慮如何打入人口最多的中國市場,發掘這個巨大市場中所蘊含的巨大潛力。

    第二年,肯德基來到中國,在北京前門開出中國第一家餐廳,據說,當年第一家肯德基開業的時候,還不叫“肯德基”,它的名字叫“肯德基家鄉雞”。

    ▲▲在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店員們正在交流培訓

    與此同時,遠在內蒙古大草原的賈國龍也即將開始他的餐飲創業之路。

    1988年,一家名叫黃土坡的風味小吃店在內蒙古臨河開張,這是西貝莜面村的前身。

    賈國龍是內蒙人,讀了兩年大學就退學了,放著銀行好好的鐵飯碗工作不要,非要折騰。

    沒想到不到兩年時間就成了萬元戶,當時他的同學工資也就幾百塊。

    ▲西貝莜面村創始人賈國龍

    1991年的圣誕節,張蘭攥著第一桶金—2萬美元,放棄加拿大綠卡,放棄“華人選美大賽冠軍”頭銜,放棄花花世界,飛回故土。

    回國后,張蘭騎著自行車,頭裹著紗巾頂著北風在北京城轉了三天,在東四的街面上發現了一張出租房屋的小紙條。

    俏江南的前身“阿蘭酒家”就此開張。


    同樣喜歡折騰的,還有家住四川簡陽的張勇,從國營拖拉機廠的焊工,再到賣汽油的商販,可惜最開始幾年都沒折騰出個什么名堂。

    1994年,他拉上小伙伴施永宏就在街邊擺起4張桌子,準備賣火鍋。

    正琢磨著給火鍋店取個名字,旁邊打麻將的老婆和了一把海底撈月(也就是四川麻將的最后一張牌和)。

    老婆半開玩笑道,“別愁了,就叫海底撈算了。”

    于是,中國第一火鍋品牌“海底撈”就這么來了。


    這一年,山西太原的管毅宏大學畢業沒多久,抱著“想出去看看”的念頭,毅然辭去工作,去海南闖蕩。

    次年,決心創業的他在海口盤下了一家面館,這家小面館只有57平方米,只塞得下6張桌子,連同他太太在內一共6名員工。

    這就是最初的“九毛九”。

    “九毛九”是山西當地的一句俗語,隨著歲月的變遷,它已經變成了,實在優惠的代名詞。

    管毅宏認為: “我們做的還是老百姓的生意,這是最核心的。定價上比較謹慎、克制,沒有追求暴利,這是九毛九的基因。”

    ▲早期創業的管毅宏

    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了深圳,在深圳蛇口一個居民區40平米的小屋里,開了一家以湘菜、鄂菜為主的–湘湘飯館。

    湘湘飯館的擴展規模超乎尋常的快,很快就有了一個響亮的新名字:“湘鄂情”。

    老板孟凱來自湖北,妻子周長玲則是湘妹子,對于他們倆來講,這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湘鄂情”。

    ▲孟凱和周長玲一段情緣,成就一段創業史

    這年底,四川眉山人王剛,在北京打拼多年后,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旁邊開設了他的第一家眉州東坡酒樓。

    裝修、辦證、招人,無論什么事情王剛都自己盯著,生害怕出錯。

    “我把我的身家性命全部押上去了,我沒有后路,我必須迎難而上!我要把這些年所有積累下來的手藝全部用足!”

    ▲眉州東坡王剛和他第一家東坡飯店

    1996年,中國香港人潘慰將味千(中國)的第一站放在香港。

    中國第一家味千拉面開業,當月盈利。

    盡管獲得一個開門紅,味千的成長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進入內地后,潘慰也經歷過水土不服。

    所有這些潘慰都挺過來了。風雨過后,潘慰僅淡淡地告訴記者,“將香港的業務模式硬硬地搬來是不行的。”


    外婆家的吳國平這一年還在杭州的一家國營單位上班,過著幸福穩定的生活。

    他和太太住在公司宿舍里,但偶爾也會為了8塊錢的電費著急。

    兩年后,他和太太東拼西湊了兩萬塊錢,盤下原單位下屬的餐廳。

    從“水晶飯店”改成了“外婆家家鄉面館”。

    麻辣豆腐2塊,啤酒2塊,青菜2塊,拌面也是2塊。

    極具性價比的定位,成了外婆家的特色之一。

    ▲創業早期的吳國平

    在重慶,剛把面攤關張的朱全,正琢磨著干點事兒,機緣巧合下,他在一家火鍋店當起了守夜小哥,可這哪里是他的抱負和理想?

    他努力學習調料,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火鍋店,挨家試吃,寫總結,且每篇總結不低于1000字。

    有心人,天不負,很快,他就掌握了這其中的精髓。

    成為火鍋調料高手。

    但他可能自己也沒有料想到的是,他的火鍋帝國“香天下”,已經在此,悄然生了根,發了芽。

    ▲創業早期的香天下創始人朱全(右),圖片3.14日 攝于西藏

    而在同一座城市里,“美國加州牛肉面重慶分店”的大堂經理李紅,忽然想明白,她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個東西。

    不久后,她和丈夫張興強在重慶群鷹廣場創辦了一家中式快餐店,后來改名叫鄉村基。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在改革開放前夕的1978年,全國飲食業的經營網點不足12萬個,員工104.4萬,零售額54.8億元。

    而到了1998年,經過20年的發展,餐飲業的營業額達2816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50倍。

    02

    2000年,千禧年,好多故事,從這里開始

    大批餐飲企業走上連鎖化發展之路,資本入局攪動餐飲這塊大市場,龍頭企業齊齊亮相, 百花爭艷!

    在河南安陽,杜中兵厭倦了討債和誠信的缺失,逃離鑄鐵原材料這個行業,一頭扎進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餐飲圈兒。

    巴奴毛肚火鍋,在此撒下了萌芽的種子。

    盡管剛開始生意不好,一天只有幾塊錢的營業額,但他依然信心堅定。

    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告誡自己,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贏得大家的信任,才能贏得市場。

    ▲巴奴火鍋早期門店

    在北京,已經出師的董振祥七拼八湊籌足了錢,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大董烤鴨店。

    后來,招牌菜“酥不膩”烤鴨火了,“大董”也火了。然而對于他來說,這只是個開始。


    這一年,在成都,人稱筷子叔的柳鷙,還在互聯網行業折騰,創辦BBS論壇,幫商家寫推廣文案,做編輯,忙的不亦樂乎。

    他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后來會跨界開火鍋店,創辦大龍燚這個品牌。

    更沒有想到的是,大龍燚開業當天,200平方、17張桌子的小火鍋店,招牌還沒掛上,就已經有顧客排隊了,最旺的時候,單日最高營業額超5萬,翻臺率達13輪,

    ▲大龍燚火鍋創始人柳鷙和他的創業團隊(第二排第二位)

    但同樣的好事并沒有發生在喜家德身上。

    2002年,第一家“喜家德”水餃門店,在黑龍江鶴崗市正式成立。

    這家公司曾在創辦的前五年虧損500多萬元,但創始人高德福一直致力于“讓人們看到水餃就想到中國”的理念,就像看到奔馳就會想到德國,看到三星就會想到韓國一樣。

    有志者事竟成,高德福堅持不懈,只做手工水餃一件事,專注于水餃的研發。

    如今已成為手工水餃行業中的翹楚。


    江俠在這一年,也從老家來到了成都。他的表叔問他:“廚房中你想學哪一門手藝?”

    江俠隨口答道:“我想做廚師長。”

    表叔則送了他三個字:“夠得學。”

    于是,江俠開始從餐飲業的基層干起,洗碗,拖地, 打荷, 他都一一經歷,盡管很辛苦,但他并不覺得苦。

    因為從小就崇拜武術江湖、俠客豪情的他,早已經埋下了“蜀大俠”的夢。

    年輕時的江俠

    2010年,全國餐飲業收入近1.8萬億,增長18.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24%。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兩個百分點。保持平穩快速的增長。

    03

    接下來的十年,中國餐飲業更加精彩

    國家政策調控,中國餐飲業規模不斷擴大,經營模式逐步創新,大眾餐飲成為主流。

    而且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科技引入和商業模式的多元化,餐飲行業正在擺脫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特征,成為眾多跨界弄潮兒的競技場, 

    2012年7月,混跡互聯網多年的赫暢,在北京建外SOHO西邊開了一間小店,取名“黃太吉”。

    隨后,黃太吉開始了其炫目的品牌宣傳:外星人大會、美女老板娘、開豪車送煎餅,一時紅遍微博,此時,黃太吉被認為是首開互聯網餐飲的先河。
    “在北京國貿上班的白領,左手拿著星巴克,右手最好能拿著一個煎餅果子。”這是他們的夢想。


    這一年,在廣東江門一條小巷,開啟了一家小的茶飲店。

    原名皇茶ROYALTEA,由于無法注冊商標,故在2015年全面升級為注冊品牌“喜茶HEYTEA”。

    盡管創始人聶云宸只有21歲,但心態已經相當老練,在他看來:“當時希望這門生意不要太依賴于人,可復制,有意義,能創造價值;同時還要可大可小,前景要大但起點要小,因為我當時的啟動資金不多。

    最后篩選出兩個方向,便利店和茶飲。

    便利店我覺得還是太重了,所以最后做了茶飲。

    另外,真正的品牌我覺得一定要有文化基礎沉淀,這樣的品類里才可能做出大品牌。”

    ▲喜茶創始人聶云宸

    兩年后,西安交大畢業的孟斌與合伙人在北京五道口清華西門外一個10平米的小木屋中開始了肉夾饃創業之路。

    誰也沒想到,這個從10平米小木屋起家的肉夾饃店,兩年后能成為擁有15家店面、融資總額近2億、沖入福布斯榜單的“中國互聯網餐飲第一品牌”。

    剛開業那會兒,孟斌很焦慮,每天凌晨2點睡覺,5、6點起床,腦子里一直在想如何優化經營,他曾在知乎上公開表示:自己和面,做饃到凌晨,無論酷熱還是風雨都在排隊的顧客,是他動力的源泉。

    ……

    中國餐飲界總有講不完的故事,從1978年到如今,這個行業發生了太多天翻地覆的變化。

    風雨沉浮,孟凱的湘鄂情夢斷2012,但張勇的海底撈依舊砥礪前行;

    黃太吉風光不再,但赫暢始終還是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與他同輩的孟斌依然很焦慮,只不過焦慮對象從和面,變成了飛速漲價的豬肉。

    寒來暑往,歲月更迭,餐飲行業,你方唱罷我登場。

    餐飲人用雙手書寫了中國餐飲發展的華彩篇章,無論成功與失敗,他們都是中國餐飲業真實、鮮活的存在。

    中國餐飲業的未來,值得期待……


    你如何看待中國餐飲這41年的發展?

    在評論區嘮嘮唄~

    本文作者:讀sir
    參考資料:
    2016.2.2   大河網:喜家德:一生做好水餃一件事
    2018.6.26  IDG資本:對話喜茶聶云宸:請回答,你偶像pick誰?
    2014.12.7贏商網:味千拉面的創業歷程:一輛手推車推出來的休閑品牌
    2017.2.27 眉州東坡官網:董事長王剛2017年講話
    2019.7.29 丑故事公眾號(chougushi):外婆家吳國平:終于有機會靜下來,好好整理21年創業經歷
    2018.06.02 騰訊網:從巴奴火鍋的發展史看KTV經營
    2010.11.1 鳳凰網:張蘭:HELLO!富二代他媽
    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bidu0001

    征集餐飲故事

    餐飲經營不易
    如果您也有開店的心得和經驗教訓
    歡迎在留言區簡述自己的故事
    或留下聯系方式
    你的故事,值得分享
    你的努力,應當被大家看到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點這里!點這里!點這里!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264.html

    (0)
    上一篇 2019年9月30日 20:30
    下一篇 2019年9月30日 20:5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