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2019
導讀:肉價持續上漲,餐飲行業真的要提前進入“人造”時代?
本文2382字;需7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后細讀
01
真·風口上的豬
從2018年8月確認在中國遼寧爆發第一例非洲豬瘟疫情開始,中國豬肉供需便開始失衡。
屋漏偏逢連夜雨,豬瘟還未平息,“豬周期”又接踵而至:2019年6月,農業部公布2019年5月份存欄數據,能繁母豬、生豬存欄量環比降幅擴大。這樣一來,豬瘟導致出欄生豬短缺,而豬周期又讓豬豬們“后繼無豬”,中國的豬肉供應陷入了青黃不接的窘境。這直接導致自今年春節起,我國豬肉市場不斷“躁動”,特別是進入8月份以來,豬肉價格一路高歌猛進。數據顯示,與1月末的低點(10.8元/公斤)相比,8月20日全國生豬均價達到了24.4元/公斤,漲幅超過125%;22個主要省市的豬肉均價也由18.54元/公斤上升到36.05元/公斤,漲幅近乎翻倍。有的地方甚至推出了豬肉限購策略,退步到了要憑借“肉票”買肉的時代。豬肉漲價不僅讓普通居民難以招架,更是讓餐飲從業者們苦不堪言。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生豬出欄6.94億頭,自產的豬肉總量為5404萬噸,而豬肉產品進口總量約215.5萬噸,共計5619.5萬噸,人均年消耗豬肉40公斤。這其中還不包括其他肉類產品,從下面這個可視化柱狀圖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有多愛吃肉。▲全球各國家肉類消耗量可視圖
面對豬肉沒完沒了的漲價,不少餐飲老板已經從最初的焦慮發愁,變成了現在的坦然接受。成都牽腸掛肚市井火鍋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讀sir:豬肉漲價,對所有餐飲門店來說都是影響,這是一場需要大家共同面對的劫難。而得益于品牌本身SKU豐富,產品結構合理,牽腸掛肚目前并沒有受到過大的沖擊。但在寫字樓旁邊經營著一家小快餐店的老李就沒這么幸運了。在說起肉價時他滿臉無奈:問題是不僅僅豬肉在漲,雞鴨魚這些可替代的東西也在漲,年初那會兒一箱20斤的冷鮮雞,110就能拿到,現在,得150。“最要命的還是供應商漲了,我們不敢漲,稍微漲個一兩塊,別人就不來了。”對此牽腸掛肚市井火鍋的相關負責人也持相同意見,他們認為,雖然目前菜品成本增加了,但不能把這部分(成本)用漲價的方式轉加給消費者;而且在這種敏感時期,品牌更應該保障品質,一旦給消費者留下不好的消費體驗,對品牌而言,是得不償失的。“我現在已經不關心豬肉還要漲多少了,我只想知道這個事什么時候才能停下來。”然而“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當國內豬肉價格一飛沖天,肋排都要68元一斤的時候,美國人造肉公司宣布,要大舉進軍中國市場。9月4日,美國著名人造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布朗在中國參加論壇時透露,想要在明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就在今年4月,Impossible Foods和漢堡王聯合推出的人造肉漢堡大受好評。數據統計,那些售賣人造肉漢堡的漢堡王門店,在當月的人流量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8.5%。8月份,嘗到了甜頭的漢堡王,決定在全美范圍內推廣植物人造肉漢堡。
▲漢堡王的人造肉漢堡(圖片來源:漢堡王官方宣傳視頻截圖)
無獨有偶,就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人造肉月餅也在國內首次亮相。這款由國內人造肉公司“珍肉”推出的月餅,每盒售價88元(6個),限量3000份,只供線上電商平臺,不到三天,便銷售過半。之后,珍肉又與國內粉絲行業龍頭企業雙塔食品合作,推出另一款人造肉月餅,定價為168元/份,首日推出1000份,在電商平臺上架后,很快便被一掃而空。一些購買者在體驗之后,也在社交網絡上對其稱贊有加。
人造肉的誕生本身是基于環保健康的生活理念而來,由于沒有膽固醇、脂肪等不健康成分,人造肉概念受到一部分素食消費人群、以及追求健康飲食群體的歡迎。
另外,人造肉的主要成分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大豆蛋白,這也讓人造肉可以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減少養殖動物帶來的碳排放。加上比爾蓋茨、李嘉誠、萊昂納多等名人的背書,在國外,食用人造肉已經成為一種彰顯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最近,B站知名UP主郭杰瑞上傳了一則與人造肉相關的視頻:他將自己高價從美國帶來的人造肉交給另一位美食UP主王剛,讓王剛通過中國人常用的方式去烹飪人造肉。在品嘗成品時,郭杰瑞詢問王剛并不知情的四伯,覺得肉的味道如何。老人家點點頭,“可以,(和我們的豬肉)相差不遠。”但當郭杰瑞告訴四伯這是人造肉,并且比中國真正的牛肉還要貴三十元時,老人家十分震驚,并瞬間“翻臉”,稱人造肉公司是“騙子公司,在中國開不下去。”在網上,關于人造肉的話題往往也是這樣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度,而且因為人群的不同,對人造肉的接受程度也明顯不同。勇于嘗試的年輕人,紛紛表示如果有機會,環保又健康的人造肉也值得嘗試;另一些經歷過“蘇丹紅鴨蛋”這樣人造食品危機的人,則明顯更加抗拒這種打著“人造”旗號的產品。令讀sir感到意外的是,餐飲品牌們對此大多都表達了“否定”的態度。首先火鍋作為大眾消費品類,還是需要考慮大部分消費者的喜好,這樣才能持續發展;太過追趕一些“一陣風”的現象級消費,實在有違大龍燚專注品質專注服務的初衷。其次,就目前的經營數據看來,大部分消費者的餐飲消費需求還是以“自然”、“安全”、“美味”為主,現如今的人造肉技術,還不能做到完全以假亂真,這樣的東西說到底還是沒靈魂、沒意義的。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表示。“但是發展很快,基本上每兩個星期,我們都能看到1到2家新的公司出現,還有一些大的食品企業在往植物肉方面轉型。”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正在萌芽、但生長卻十分迅速的行業,隨著之后國外更多更成熟的人造肉品牌入局,中國人造肉市場必將迎來一場殘酷的廝殺。但糟糕的是,國內目前有不少所謂的人造肉實際依然停留在肉制品階層,并不是合成蛋白,很多產品可能還處于研發階段。隨著國家對自然豬肉的不斷穩固與調控,當豬肉價格回落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圍時,人造肉又該以何面目來擴展市場呢?
你愿意嘗試人造肉嗎?
在評論區嘮嘮唄~
本文作者:小白
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bidu0001
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bidu0001
————–End—–———-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