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8點,梅老板會介紹小面項目,感興趣的老板掃文章末尾的二維碼進直播群。
今天這篇文章,梅老板回答一個很多人的疑問,就是一個店開得好,為什么不多開幾家店?這個問題上一次米粉店的潘老板也回答了。她開店十年有余,米粉店做得很好,但也是只開了一家,她在粉店旁邊還有一家店,但是做其他品類,她主要提到了這些年的時間精力問題。而梅老板的面館也做得很好,嘗試過開分店,但后來主動退出,堅持開好一家店。來看看為啥:
經常有顧客和學員問我,你為什么不多開幾家分店呢?說真心話,我真的沒這個能力。
主要原因還是跟我自己的性格有關系吧,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是那種沉默寡語,不善言辭的人,性格有點內向,不善與人交際,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所以圈子又很小,管理團隊更是我的弱項,就是因為有這些缺點,我知道,開更多分店,想把這個事情做大,已經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把它做好是不現實的。
如果一定要去做超出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其結果可能會使得其反。
開分店的想法也去做個嘗試,跟別人合伙也去開過分店。這個分店雖然后來是成功的,但我還是選擇退出。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把一家店做得更長久,而不是,把店做到多大,像我之前的師傅們一樣,把一家店做到30年甚至更久的老店,雖然店里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親力親為,但這樣的生話卻讓我過得很充實,很踏實。很安心。
這樣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們開店,不管你是選擇把它做大,還是選擇把它做久,都是兩種開店的方式而已,這兩者之間其實沒什么沖突,重要的是哪種方式,才是你想要的生活。
就是這樣一家50平小店,卻給了我安全感!安全感,對于我們這種40不惑的人來講,有著特殊的意義。
關注過我們第1期分享的老板應該知道,在開店之前,我是在東莞的一家工廠打工,雖然當時也是這家工廠的小主管,工資每月當時也有五六千,但是一年到頭也根本看不到存款,再加上當時小孩子又要上小學,在東莞讀小學幾乎超出我們能力范圍,讀書成了當時最迫切的問題。當時也是非常焦慮,始終沒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對于有過打工經歷的人都能深深的感受得到,特別是我們80這一代。
所以初生牛犢不怕虎,我貿然跳出了當時的舒適圈,回到老家選擇開店。現在想一想,如果當初不做出這的選擇,我也不知道現在我能做什么,有可能還在工廠里螺絲釘,有可能現在在工地上搬磚,如果真是這種情況,那么我的這一生就算是廢了。
我很慶幸在11年前的選擇。在這11年里,雖然很辛苦,每天起早貪黑,但是收獲還是滿意的,因為要把這個店開下去,我找到了學習的方向,也提高了自己認知。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才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幸認識了老陳,也認識了大家。
在物質方面,收獲也算滿意的,靠著一家面館,不僅撐起了一個家庭,也讓自己的人生少了一些遺憾。前幾年,父親在一次體檢中查出患有癌癥,雖然一年后還是離開了我們,但是在這一段治病的過程中,我也深深的體會到了錢的重要性,和錢的不重要性。通過這件事以后,更加了我堅定的不開分店的想法,和人生的意義。開好一家店,養好一家人,能幸福安康的生活就足矣。
在這11年里,從一無所有,到現在,兩個小孩,有車,有房,先后買了兩套商鋪,小孩子也在市里的私立學校上學。
對父母沒有遺憾,對于孩子,也盡量少一些遺憾,這是目前我對我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吧。
所以人總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祝我們群里面的老板,人人都能實現夢想。
以上是梅老板的分享。
關于“你的店那么成功,為什么不多開幾家店?”這種類似的問題,其實我也說過好幾次。我簡單再說說我的看法。
這種問題,背后有個兩個假設:
1,規模越大越好。2,把規模做大,只跟生意有關,跟其他無關。
實際上,這兩種假設是不成立的。
第一,規模并非越大好。規模越大,投入就越多,手里攢不下錢,賺的一點點錢又投進去了;規模越大,風險也越大,疫情前說這話,可能你理解不了,這幾年疫情,就更能理解了。一次風控,店里生意就急劇下降或者清零了,但是成本開支照常,攤子大,hold不住的;再一個,攤子大,老板對于店鋪的掌控就越差,不確定性因素變多,風險也增加了。
第二,規模能不能做大,不能只看生意本身,還要看老板有沒有能力做大,有沒有意愿做大。有些人開一家店可以,開10家店就不行了,因為管理難度不是一個級別。這是能力問題。有些老板并非愿意做大,他們的理念就是小而美。為啥有上交所和深交所之后,還要搞一個北交所,前兩個就是一些大塊頭,大公司,而北交所就是一些小公司,規模雖小,但是專精特新。
我發現創業小白或者剛創業不久的人都有遠大的志向,希望規模越大越好,反而老司機們大多比較保守。我也開店十年了,也是這兩三年才把這個問題想清楚。想清楚后,心里也就坦然了。
如果有不理解的,時間會告訴你答案的。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