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天 讀 一 點 , 一 年 大 不 同
擊上方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r811關注我們!
古人給孩子起名需要對命格,看生辰,講內涵。古代賢哲尹文子說過: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驗名。這就是說,觀察辨別事物、人物,必先定名而后才可以成事。
一家新開業的餐廳,說起來也就像各位餐飲人的孩子一樣,需要取一個好的名字,希望它有一個好未來。
全文需3分鐘時間閱讀
信息明確
1.避免信息繁雜
有許多餐廳,招牌上信息量巨大,上面一排字下面一排字,寫不下了還要加個副標題,消費者站在門口光是要理清楚這幾個字的排列順序就得花個兩三分鐘。大家都很忙的,有這個時間說不定都在隔壁點上菜了。
餐廳店名必須是招牌上最顯眼的,要讓消費者一目了然,盡量縮短消費者的選擇時間。現在比較通用的名字大多會采用xx+特色菜的形式作為店名,比如黃記煌三汁燜鍋,胡記冒菜,楊記興臭鱖魚等等。
2.避免店名太晦澀
許多餐廳為了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常常會起一個讓人看不懂的名字。
比如外婆家旗下一個子品牌叫第二樂章,想表達的可能是更加優雅高端的消費環境,卻讓許多消費者第一眼看過去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好不容易與餐飲聯系起來又要誤會是不是西餐類。但其實內部裝修風格菜品樣式和服務員裝束都與外婆家并沒有太大區別。
▲第二樂章
易讀易記
我們總是希望能將消費者發展成長期穩定的用戶,但留住老顧客往往比吸引新顧客更加艱難。
舉個例子,上周朋友跟我推薦一家她認為不錯的甜品店,我問起店名,她卻卡殼了,只依稀記得其中幾個字,最后告訴我店名里還有意大利文。
這就很尷尬了,特別是當那個地段同品類店鋪較多的情況下,就因為名字難記,不知損失了多少潛在顧客。
好名字有三個非常簡單的檢測指標:好寫,好讀,好記。
檢測夠不夠好,你只要問下面這幾個問題即可:
你告訴別人這個名字,別人是不是可以一下子就寫出來?
搜狗輸入法是不是可以直接打出來?
輸入這個名字的時候,你會不會需要切換鍵盤?
通常來說,包含諧音、繁體字、非本國語言、生僻字的名字都算不上好名字。
▲不好認不好記不好讀的店名
符合定位
餐廳起名最重要的還是要符合自己的定位,讓消費者看一眼就能做出是否要進店消費的選擇。
1.符合消費層次
平價大眾餐廳喜歡起一個比較“接地氣”的名字,比如人民食堂,南京大排檔等。樸素的名字透露出一股老實巴交的味道,可以讓消費者放心消費,不怕被宰。
而像下圖中這種給自己冠以“皇家”“王府”之類稱謂的餐廳,光看上去就像個土豪大哥一樣,消費者估計從店門口路過都得繞道吧。
2.符合自身特色
“俏江南”這三個字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江南水鄉的小家碧玉,產品方面消費者也自然會覺得是江浙菜。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小家碧玉的背后藏著一個地道的川妹子。
很多業內專家都曾吐槽過這個名字:品牌與特色不符,給消費者造成認知混亂,需要花費極大代價建立品牌認知。
俏江南一位副總毫無保留地支持了這一觀點,說十多年了,俏江南仍要不厭其煩地向潛在顧客解釋自己是川菜,造成了營銷資源的極大浪費。
無爭議
現在許多餐廳喜歡利用諧音或是其他手法讓餐廳的名字看上去特別有意思,顯得自己抖機靈。但有時候卻往往弄巧成拙。
1.不要過于想當然
比如下圖中的餐廳,取名叫“飯醉團伙”,這種名字從聯想意義上來看會造成消費者下意識的抗拒,信息不明,定位不明,特色不明。
說實話根本無法體現餐廳本身的內涵。類似的還有吃不了兜著走餐廳,飯桶飯店……
2.不要觸碰消費者底線
下圖中的餐廳取名叫“超三八”,這種帶有侮辱、歧視意味的名字自然會讓女性消費者下意識感到不爽,餐飲業的消費群體基數十分龐大,消費者遵守共同的社會道德底線,小孩子都知道“三八”對女性來說不是好的字眼,也不知道這位餐廳老板是為了表達什么。
讓人有好感
我們常常看到“人名/親戚+菜品”的起名形式,比如老干媽辣醬、鮑師傅糕點、外婆家等,將餐廳名人物化,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親切感,特別是以xx阿姨、xx師傅打頭的,消費者一看潛意識就會認為這東西是有歷史感、有沉淀的。
相傳清朝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就是慈禧靠著對名字的喜惡選出來的。據說當時科舉考試前五名的名字要么犯了太后的忌諱,要么就是讓她看著特別不爽,一直翻到第六名的劉春霖,才感到滿意。劉春霖是河北人,因為當時河北大旱,春霖,春雨之意,吉祥。于是點了劉春霖的狀元。
可見餐廳的名字要是能討好消費者,自然是一件不錯的買賣。
▲鮑師傅
有故事
1.傳統文化內涵
早些年的餐廳起名講究內涵,特別是定位比較高端的,比如北京的全聚德、杭州的樓外樓。
“山外青山樓外樓”,符合自身定位的同時又具有文化內涵。
全聚德的故事則是相傳其創始省吃儉用盤下了一家倒閉的干果店“德聚全”,后來請風水先生幫忙一看,此地雖然是風水寶地,卻甚為倒運,晦氣難除。除非將其‘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即稱‘全聚德’,方可沖其霉運,踏上坦途。
2.現代文化內涵
不過現在消費者的時間過于碎片化,含義太深的店名實在不能適應繁忙的都市生活,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倒是可以作為一種不花錢的營銷手段。
比如海底撈張勇曾說過“海底撈”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四川人喜歡打麻將,他們將最后一張和牌就叫海底撈。當時,他的店開業了卻想不到好名字,他老婆正在打牌,最后一張和牌了,就讓張勇把店名取作“海底撈”。
又比如太二酸菜魚,背后的故事則是老板做酸菜魚太過專心,甚至忘記了開門,食客調侃他“太二”,于是他便以“太二”作為自己的品牌名。
▲“太二”的由來
傳播品牌
最近井格進行了第二次更名,且在一夜之間完成26家店面的更名工作,從最開始的寬板凳老灶火鍋到井格老灶火鍋,再到現在的井格重慶火鍋。雖然第一次更名是迫不得已,但這第二次就是有意為之。
井格方面解釋是因為第一,“老灶”這個詞容易引起消費者不好的聯想,與老油、地溝油等產生誤解;第二則是要區別很多品牌對麻辣火鍋的定位,要回歸到重慶這個麻辣火鍋的發源地上,使品牌回歸區域;第三是重慶的根兒不能丟,重慶的標識是火鍋,而井格要代表重慶的火鍋。
非常巧妙,火鍋市場現在一片紅海,消費者一提到火鍋就會想到海底撈,而井格則是有心另辟蹊徑,成為重慶火鍋這個火鍋細分品類中的代表。
好的餐廳名字能轉化為自身的品牌,在廣泛傳播的過程中成為這個品類的代表,比如楊記興臭鱖魚、阿五黃河大鯉魚等等。
又比如西貝改名四次折騰四年,做的其實也是這件事,從餐廳名向消費者傳遞出自己就是這個品類的王者。
一個好的名字會最終恒偉一個品牌,品牌命名的本質就是降低傳播成本。包括識別成本、記憶成本、轉述成本、搜索成本等等。
—————-End—–———–
餐飲人必讀助推餐飲品牌化
聯合設計機構推出餐飲品牌設計超值大餐
————————————————
推薦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閱讀更多干貨
轉載,合作請加微信:qingcai5678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