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玩法越來越豐富,最近,我在上海發現了一個專做“日式咖啡”的品牌:
?
定位“日式深烘”,在蘇州、上海開出8家直營店,憑借極致的風格,消費者熱情極高,單店月新增會員4000+。
?
“日式深烘咖啡”,是不是一個好賽道?
?


單店月新增會員4000+
上海走紅一家“日式深烘咖啡”
最近,上海的小伙伴們都在跟我安利一家名叫“黑葉”的咖啡館,專注做“日式深烘”咖啡,已經在蘇州、上海開出8家直營店。
?
無論是門店風格,還是產品風味,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咖啡館里,“黑葉咖啡”都很有特點,讓人眼前一亮。
?
?
黑葉咖啡(SOE店),坐落在蘇州十全街中段,紅棕原木門頭、日式竹卷簾、隨風擺動的風鈴,鬧中取靜,小而精致,滿足了日系風格愛好者的一切幻想,被網友稱為“十全街小京都”。
?

?
?
產品以手沖咖啡為主,經典意式用來填補日式咖啡外的消費需求。價格上,根據豆子種類、產區的不同劃分了不同單價,15元~80元不等。
?
?
第一次來喝日式深烘的人,能明顯覺察出其中的不同。
?
與常見的精品咖啡不同,“日式深烘”舍去了部分酸香清甜的水果調,更多地強調細膩平順的口感,初入口稍苦,隨之而來的是強烈的甜感、綿長的余韻。
?

?
?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消費者在初嘗日式煎焙咖啡后,反饋口感濃郁、厚重。比如手沖危地馬拉·薇薇特南果,在醇厚順滑的口感基礎上,很多網友都提到了“恰到好處的煙熏味”。
黑葉咖啡創始人之一李正方告訴我,店內的每款咖啡豆都會根據其不同的特性,選擇不同的烘焙程度,采用日式烘焙方式,把咖啡豆的口感優勢發揮到最大。李正方告訴我,消費者對日式咖啡的熱情出乎意料。黑葉咖啡首店開業時就十分受歡迎,2個月的時間,迅速積累起了口碑和大批粉絲。直到現在,單店月新增4000+會員。
“日式咖啡”,為什么能快速走紅?
最初關注到黑葉咖啡,是因為“日式深烘”的小眾定位;仔細了解后,社交平臺上網友對店內咖啡的高度認可,更讓我感到好奇。我和黑葉咖啡的創始人聊了聊,發現了他們收獲粉絲的秘訣——風格高度統一,小而美,專也精。黑葉咖啡的菜單,手沖占據了“半壁江山”,給出了肯尼亞·小紅莓、金標瑰夏等近20種優質產區不同品種的咖啡豆供消費者選擇;經典意式、非咖啡飲品只作為補充消費需求而存在。日式烘焙的獨特之處,在于風味平衡、干凈、持久。為了保證發揮出每種咖啡豆的優勢,黑葉咖啡建立了SC標準咖啡烘焙工廠,堅持傳統日式焙煎結合直火和熱風傳熱的烘焙方式。李正方認為,“只有建立起消費者信任度,才能走地長久,核心就在于產品。”在好喝的基礎上,用“日式咖啡”為品牌打上標簽,讓消費者提到日式就想起黑葉咖啡,是快速收獲消費者喜愛的關鍵一步。選擇“日式深烘+主打手沖”的定位,也就注定了黑葉咖啡的目標客群,是“對咖啡有興趣、有研究”的年輕人:能喝出豆子的獨特性,樂于接受新鮮小眾風味。黑葉的第一家店,誕生于蘇州著名的咖啡一條街“十全街”,首店大火后,他們開始把門店選址拓寬到居民區。李正方告訴我,門店盡量不選在購物中心,他們更希望門店能以一種更“輕松自然”的狀態和消費者見面。這也是“日式咖啡”的風格之一。在日本街角、巷子深處,隨處可見小型家庭咖啡館,既克制又自由。每家店內,都設有整面墻的咖啡器物展示區,這是為了讓上門喝咖啡的人們,能自行挑選喜愛的器具,促成更好的咖啡體驗。這也是“日式咖啡”的文化之一,給每位客人搭配合適的器具,記憶每位客人的口感和對咖啡的要求。整體看下來,無論是對產品的打磨、選址的堅持,還是細節上的完美主義,都是一種咖啡文化的高度統一。也正是這種極致追求,讓黑葉咖啡建立起強烈的品牌風格,在眾多咖啡館中被記住。
咖啡的“小眾品類”
值得行業關注
但整體觀察下來,目前國內的咖啡市場尚處于一種野蠻生長的狀態,咖啡競爭更多的集中在縱向的“新產品”、“新場景”,細分賽道的嘗試和探索還不多。日式深烘煎焙這個獨特的品類,讓我看到了小眾定位大放異彩的可能。對咖啡分支進行探索,專注做一種咖啡“品類”,或許能成為一個新方向。比如,去年曾涌現出一批專注“中式咖啡”的獨立咖啡館,茶顏悅色旗下的鴛央咖啡,也定位“新中式咖啡&茶”,俘獲了一大批愛嘗鮮、有茶飲消費習慣的年輕人。再類比新茶飲,芒果飲品、豆沙牛乳、椰子飲品、泰式檸檬茶……很多當紅品類,都曾經是某種“小眾定位”——先通過鮮明的風格讓消費者記住,再打磨模式,拓展市場空間。李正方也認為,“咖啡更需要沉淀,專注做出不可替代性,才能形成獨特的品牌競爭力。”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