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龍泉集團成立20周年的時候,8位創始人再次聚在一起拍了張“全家福”,彼此手心相扣。
龍泉集團董事長符史欽記得,1993年那個夏天,在海口一家茶館里,他與邢益師、符史森、占武、張祖瓊、邢益業、施序賢、柯景深,時常聚在一起商量著干一番事業。
到底干什么?他們起初并無頭緒。后來發現柯景深經營的海鮮店生意很好,大家眼前一亮,要不開一家海鮮酒家?行!8人說干就干。這年7月,8個人湊了55萬元,租下海口市龍昆南路一間110平方米的門店,龍泉海鮮酒家就這樣開張了。
創業初期,符史欽定下目標:不做普通的“大排檔夫妻店”,要當作一番事業來做。8人擊掌盟誓,無論將來多么艱難,失敗抑或成功,都永不翻臉、不散伙。
如何踐行誓言?怎么發展企業?今年4月初的一天,符史欽接受記者采訪時談了很多,總結起來——一個“人”字貫穿始終。
仁人:八君子
“八君子”辭職“下海” 立下“君子協定”
他們被稱為龍泉“八君子”,故事得從25年前說起。
那時,符史欽擔任一家國有企業的負責人,雖說也算有所成就,但他不愿意安于現狀。“我有很多想法,但實施不了,所以決定放下‘鐵飯碗’,‘下海游泳’。”符史欽說,他找到好友邢益師商量此事。“我們都是文昌人,當時邢益師在鎮政府任職,沒想到他也有創業的想法,于是兩人一拍即合。”
隨后,兩人又找到另外6人:張祖瓊、符史森、占武、邢益業、施序賢、柯景深,柯景深是張祖瓊的好友,在演豐鎮經營海鮮生意。
1993年的夏天,8人經常相約在茶館里商量創業的事。創業做什么,大家起初毫無頭緒,后來發現柯景深的海鮮生意一直不錯。何不從這個方向入手,開一家海鮮酒家?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就這樣,海南版的“中國合伙人”誕生了。
大家紛紛辭去工作,你出10萬元、我出5萬元……各自按出資占股份,總共湊了55萬元。隨后在海口市龍昆南路租了一間110平方米的門店,招聘了20多名員工。1993年7月,龍泉海鮮酒家開業了。“‘龍泉’這個名字是大家在茶館里無意間提及的,當時覺得很順口,就決定用它了。”符史欽說。
由于符史欽在國有企業擔任了8年的負責人職務,具備一定的管理經驗,因此,團隊帶頭人就由他來做。創業初期,符史欽就和團隊定下目標:不做小打小鬧的“大排檔夫妻店”,一定要以這個小店為起點,干出一番事業。“為此,我們一開始就建立了董事會制度,每月召開一次董事會,所有大事都由董事會討論決定。”
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規范的制度,企業發展很快步入快車道。
1995年,新龍泉海鮮酒家開業;1996年,龍泉漁村開業;1997年,龍泉集團成立……企業開始從單一的中餐酒店,發展為集餐飲、住宿、娛樂、地產、養殖于一體的多元化餐飲集團。
企業發展順利,符史欽認為,他們的“君子協定”起了決定性作用。“我們8個人經歷、水平不一樣,所以一開始就商定,各盡所長,各負其責。但是重大的決定,我們就一起商量,作決定時,我們都力求統一,不搞少數服從多數,也不搞‘一言堂’。”
同時,團隊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植于企業文化中。求仁得仁。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讓龍泉集團不斷壯大,員工人數由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如今的6000多人。2011年,龍泉集團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關系和諧企業”榮譽稱號,是當年我省四家獲此殊榮企業中的唯一一家餐飲企業。
如今25年過去,龍泉集團的資產已從當初的50多萬元,增長到數十億元,餐飲門店也從當初的海口發展到三亞、文昌、廣州、深圳、上海,以及新加坡。
“我們8個人一直合作到今天,沒有出現中途退出或者不和的情況。”符史欽說,他永遠記得創業之初8個人擊掌盟誓:無論將來多么艱難,失敗抑或成功,都永不翻臉、不散伙。
借人:引進烹飪專業大學生
餐飲行業歷來是一片紅海,競爭異常激烈。
符史欽說,當年龍昆南路上,大大小小上百家餐飲店,能堅持超過10年的,屈指可數。眼見一家家餐飲店倒閉,符史欽意識到,沒有人才的企業是走不遠的。于是,他與團隊作出一個決定——2001年,到揚州大學“借人才”,從該校旅游烹飪學院引進一個班的畢業生進入龍泉集團工作。
符史欽說,揚州大學烹飪專業是國內烹飪高等教育首創,辦學水平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龍泉集團當年引進的這批大學生,成為海南餐飲廚房里的第一批大學生。”符史欽說,他們的專業素養后來為企業贏得了榮譽。“例如,孟超凡大學畢業后進入龍泉集團工作,至今已有10多年,他在食品出品研究和制作方面成就突出,多次獲獎,被委以重任,個人才能、價值得到發揮。”
育人:多方辦學培養人才
事實上,為了在人才戰略上制勝,符史欽與團隊創業頭幾年就開始籌備辦學育人。
1998年,龍泉集團在原龍泉培訓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了全日制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龍泉技工學校。
“依托龍泉集團眾多的餐飲門店,學校實行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上午上課,下午上班,每個月還能拿2000多元工資,真正做到半工半讀。”符史欽說,這不僅為龍泉集團發展儲備了專業人才,也為業界輸送了大量餐飲人才。
此外,龍泉集團還將培育的人才輸送到國外。2006年,龍泉技工學校與新加坡烹飪協會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成立新加坡烹飪協會海南龍泉培訓教育就業中心。龍泉技工學校負責招生、教育培訓和管理,培養烹飪和酒店服務技能型人才;新加坡烹飪協會負責學員考核、頒證,安排學員在新加坡的工作崗位。
不僅于此,龍泉集團還與四川烹飪專科學校、海南大學、海南省商業學校等合作辦學。
塑人:員工進修 報銷學費
符史欽認為,僅靠學校培養不夠,還要有企業內部培養、塑造人才機制。“我認為企業要長盛不衰,就要把員工、把人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做企業25年來最深的體會。”
“企業每年花幾百萬元培訓費,送一大批高管去全國各地考察、培訓。每年不管利潤多少,培養塑造人才的費用不能少,這是所有董事一致的認識。”符史欽說,“員工業余學習、考試,拿到文憑我們一律報銷學費。”
在這樣的制度激勵下,初中畢業的伍紅球參加了海南大學旅游管理班的學習,并被集團送到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總經理班學習,還被安排去廣州、北京、香港等地學習參觀。能力得到提升后,她后來擔任了多家門店的總經理。
“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從農村孩子歷練為門店總經理,從下崗女工成長為物業總經理……”符史欽說。
寄語
龍泉集團的主業是餐飲,我們解決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就業,企業95%的人來自農村,大部分原材料也從農村輸入。未來,我們愿意繼續為海南的農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隨著國際旅游島、全域旅游的發展,海南的未來會更好,游客會更多,海南的經濟增長了,企業的發展才會更有動力,海南好,龍泉更好!
沒學夠?不要緊!
東方美食·《餐飲經理人》
每日給你干貨好文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