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帶出好員工?管理最怕假大空!(一)
工作培訓≠作業培訓
一個新員工進入餐廳后,店長會忙著給他安排一個老員工做老師,給他進行工作培訓。這就是店長犯的第一個錯誤。工作培訓≠作業培訓,點單、傳菜、收桌,這些都是作業,而不是工作。給新入職的員工做工作培訓,技術和技能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告訴他們餐企的文化和員工的使命,讓他們明白自己工作的意義。
《餐飲經理人》2016年11月刊的封面人物—喜家德蝦仁水餃創始人高德福說,他們的供應商來了,談合作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企業文化。連對合作的供應商都是如此,更何況是對每天堅持在一線服務的工作人員呢。各位店長可以在營業結束后,問問自己的員工,今天工作感覺如何。一些服務員可能會說“今天挺累的,但是推銷出了20盤新菜品,很有收獲”,這類回答很普遍,店長可能會因此非常高興,并獎勵員工。但是,再往深想一想就會發現,員工所做的并不是工作,而是作業。顧客對于新菜品的評價如何?是不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有沒有為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這些才是店長所詢問的工作,是以“給顧客提供最好的體驗”為核心的。因為在前期培訓時,店長沒有強調工作的核心,才帶給了員工一種“普通作業=工作”的錯覺,影響他們日后的表現。
還是以推銷新菜品為例,當員工只想達到“作業要求”而不是“工作要求”時,會每桌都進行推銷,不分情況不分顧客,一律按標準要求對待。但如果員工時刻保持服務顧客的工作態度,就會通過觀察顧客的需求,調整推銷的時長、話術,甚至決定推銷與否。
在入職時,店長就告知員工企業高度,等于是在給他們打一劑強心針,告訴他們“你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員工,更是企業的一份子,是家庭的成員,是實現企業愿景不可或缺的人才”,這樣,員工在工作中才會不斷思考,自己在團隊中的職責是什么?我能為餐廳做什么貢獻?怎么才能讓我們企業發展得更好?
常能聽顧客夸獎海底撈的服務員阿姨親切,這種“親切”是無法僅通過培訓達成的,是一種感覺和感情,是員工明白自己的工作之后,自發形成的。想要服務員提供高水準的服務,就要讓他們不斷成長;想要讓服務員不斷成長,就要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想要激發員工的上進心,就要讓他明白自己這份工作的價值。這就是店長的職責所在。
員工不是不干活,是不知道干什么
一般管理者都會認為,“匯報”是基層員工的任務,是自下而上的行為。事實上,店長也應該養成向員工匯報的習慣。匯報的內容分為兩類,一是向員工匯報上級的部署,二是向員工匯報自己觀察到的一線情況。
第一點基本大部分的店長已經做到了,但是向員工匯報觀察到的一線情況還是很多店長的盲點。作為店鋪管理者,每個店長都希望盡可能多地收集顧客的反饋情況,但在詢問服務員時,往往會收到這樣的回復:最近顧客沒提什么意見。那么如果你要想讓員工向你匯報,就要先學會向員工匯報。
“二桌的顧客說了……”、“剛才你這樣做了之后,顧客明顯非常高興”……店長將這類情況傳遞給員工后,會形成一種互動和共享,員工就很有可能會跟你說“對,上次我也碰到了類似的情況”,這就是互動。這種互動成為習慣之后,員工就會主動跟店長提出一些意見,改善店內的服務,甚至提出一些管理上的建議。
很多店長都有這種抱怨:我的員工怎么都不干活啊?一點兒都不積極!這種抱怨對于餐廳管理來說,百害而無一利。員工之所以看起來沒有積極性,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干活,而是他們不知道要干什么。當店長對員工有要求,而員工卻沒有做出準確判斷的時候,矛盾和誤會就這樣產生了。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店長需要通過具體的、可參考的制度,讓員工意識到自己的職責范圍,讓員工知道自己有哪些事情需要做、怎么做,將標準化的作業順序制定成通俗易懂的手冊,就是平時我們店里所用的指導手冊了。店長如果想消除“不干活”的現象,就要把應該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以及順序簡潔明了地寫在指導手冊上,讓員工反復實踐。
以清潔工的指導手冊為例,店長需要做如下調整。首先,要將工作內容細化,具體到清掃廁所、桌子、長椅等,并確定好清掃順序、清掃方式,然后讓員工反復實踐。清掃方式也要具體,比如,擦桌子的規定要細致到:從桌子的一邊擦到另一邊時,抹布的一半用來擦沒擦過的地方,另一半用來擦剛才擦過的地方,同時注意桌子邊角部位的下面也要擦干凈。如果指導手冊足夠具體、簡潔,員工的工作效率就能大幅提高,杜絕了不知道做什么的情況出現。
其次,要讓員工按照指導手冊反復實踐,讓他們形成工作慣性,都呈現出干活麻利的狀態。除了基本作業外,店長還可以針對組長、部門負責人進行指導手冊調整,比如,對庫存盤點的負責人做好盤點頻次規定,不管是一周一次還是兩周一次,都要標清數字,做好明確的規定,防止工作上的遺漏。員工按照指導手冊規范操作后,就能自然而然地給顧客展示出一種良好的狀態,提供更好的服務。
店長不僅要告訴員工什么事要做、必須做,還要指出不能做的注意事項。比如,服務員不能對顧客說“不清楚”或“不知道”。
二把手比副店長更重要
任何一家企業的成功,都不是靠一個人單打獨斗達成的,團隊協作非常重要。餐企的發展也是如此,我們對員工的培訓,也是以這個目的來進行的。在培訓和日常工作中,店長常常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員工當成手下,而非搭檔和家人,如果想要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能自發、積極地工作,就要給他們樹立起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每個人都成為團隊大家庭的一份子。
要樹立主人翁意識,店長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打通上下級的隔閡,形成無障礙對話的溝通機制,讓每位員工無論身份、級別,都能沒有限制地交流;為了實現這一機制,店長就需要找到綜合能力比較強的“二把手”。
所謂無障礙對話,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溝通”。每個餐廳的店長當然都希望能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但往往會面對大家不愿意開口的情況,這時,二把手的影響就至關重要。二把手不是大家概念里的副店長,而是指團隊里工作能力最強,又能靠得住的員工,與他的職位、待遇、年齡無關。只要在團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哪怕他只是個臨時工,或者只是負責洗碗的阿姨,都可以成為整個團隊的樞紐。
店長確定好二把手的人選后,要先和對方形成溝通,對店內工作進行討論,強調“工作”而非“作業”,讓二把手先形成工作意識,再讓他去影響店內所有員工,溝通的氛圍自然就形成了。提高所有員工的覺悟和工作水平,提高團隊的整體水準,這個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更需要掌握技巧,二把手提供的協助不容忽視。
沒學夠?不要緊!
東方美食·《餐飲經理人》
每日給你干貨好文
歡迎隨時勾搭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