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n
zuò
市場博弈——九死一生(中)——大餐企擴張的霸道之路
前言:
本土豪強,說的正是二三線的“明星餐企”們。你可能是一個擁有幾家分店、小有成就的餐飲人,也可能是剛有屬于自己店面,事業處于上升期的“奮斗者”。當一線大品牌落座你家旁邊的時候你的想法是什么?
“拼一拼,搏一搏!”本土化還不一定誰干的過誰!
結果呢?往往是營業額自己說話。被大餐企擠壓的說不出話來。
今天我們就來結合實例看看,大餐企們到底是怎么快速落地,擠壓二三線市場的。
面對“大咖”來襲,我們該怎么做?
“一 超一流的產品”
木屋燒烤的創始人隋政軍曾經說過:“很多年輕人找我取經,問我燒烤怎么樣才能賺錢,我說本質就是好吃和品牌,人家就忍著我,覺得我裝,不告訴他們怎么賺錢。”但其實餐飲行業就是這樣,超一流的餐企必然會有超一流的產品。產品質量就是餐企的核心競爭力,同樣是做火鍋,你旁邊開了個海底撈,就問你壓力大不大?同樣是做披薩,你家旁邊開了個必勝客,你壓力大不大?
所以,餐企的競爭,核心部分就是產品的競爭,在產品方面,一定要重視質量,很多優秀的餐廳僅憑一兩道精品菜照樣可以活的生龍活虎,不斷優化產品,做出好吃的菜,才是我們餐飲人的本質和初心,有了好產品,錢就會追著你跑,讓我們順帶著就把錢賺了。
“二 資源優勢”
鮮活的例子:在上海某家高級商超里,某高級餐企受到商超邀請,租金每平米每天5元錢,同樓層最便宜的餐企要每平每天20元錢。無獨有偶,北京大望路某家商超里剛剛裝修完畢營業不到半個月的餛飩店,被生生拆除,只為了給大餐企入主讓路……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數不勝數。
你的店面在商超的哪個位置?
人脈資源、經營資源,大餐企們即使是來到一個新地點也能馬上將這些資源活用。不僅是空間資源。在餐企最重要的食材供應方面,很多餐企也能夠以低于市場價很多的價位拿到食材。(某著名外賣餐企能夠以市場價的7成價格拿到優質食材。)更有甚者甚至自己培育食材,用最低的價格拿到高級食材。在這方面,體現的是大餐企多年摸爬滾打積累。
你的食材成本能否再次壓縮?
“三 資金優勢”
不用多說,這個可能是最直白的差距了。一句玩笑話說過“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錢能夠辦到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裝修、招聘、設計、烹飪器材。當然有錢的餐企不一定成功,但能夠向二三線城市擴張的餐企,一般都不差錢。好在資金的優勢并不是餐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它可以給餐企帶來好看的外皮,卻無法給餐企帶來強勁的內核。所以只要修煉好咱們餐飲行業其他重要的內功,資金上的劣勢是完全可以通過努力彌補的。
金錢能為餐飲帶來優勢,但不能帶來勝勢
“四 管理運營優勢”
一流餐企的擴張道路,同樣包含了管理運營的擴張。做餐飲,就是在做第三產業(服務業)。服務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管理運營理念的高低。一個高水平的管理體制可以實現自身服務的不斷優化和糾錯,提高人員的工作效率(績效鏈接:你需要的績效方案都在這兒)。運營也同理,前期宣傳、菜品推薦、檔位設置。從你看到店面那一刻開始到你出店們,都包含在他們的運營范圍之內。如果說產品是餐企的心臟,那管理運營無疑就是四肢百骸,能夠把心臟的能量源源不斷的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動力。
西貝內部的運營課程
“五 統籌管理優勢”
大餐企做店,布局目的大于賺錢目的,在這方面體現的就是一個眼界的問題了。大餐企擴張更在乎的是一個品牌的延伸、和品牌形象的樹立,賺錢只是捎帶的活兒。品牌做起來了,名聲傳出去了,錢,自然也就賺到了。為什么海底撈在二線城市永遠要排號?品牌效益在那呢?哪怕是剛開業,依然可以保證瞬間爆滿。品牌是最好的宣傳,而品牌塑造的背后,體現的是大餐企統籌管理的能力。(如何做好統籌管理:點擊進入)
小結:其實很多餐企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即將面臨的沖擊。無論是開業幾年的店,還是有幾十年底蘊的老店,都在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學習、進步。那些吃老本的店,已經一個接一個的倒下了。在互聯網+的時代的我們,永遠要提著一顆膽子,面對大餐企的擴張。我們要做到內功不懼,產品精研,用我們本土化的優勢來淡化沖擊,和這些大餐企真刀真槍的“比試比試”,在不斷的磨礪中強化自己的品牌,壯大自己。
你的餐企在發展中
曾經遇到鍋那些問題
或者大餐企的擠壓呢?
歡迎留言回復
優秀的回復還會獲得小禮品哦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