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黃梔子
黃梔子,又稱梔子、黃梔、山梔子等,客家人叫做黃果,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在我國種植廣泛。從成熟的果實中提取出的梔子黃色素,是一種天然的著色劑原料。它著色力強,顏色鮮艷,具有耐光、耐熱、耐酸堿性、無異味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糕點、糖果、飲料等食品的著色上。梔子花可提制芳香浸膏,用于多種花香型化妝品和香皂香精的調合劑。其性寒、味苦、色呈金紅,果實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的作用。
性狀 外皮紅棕斷面鮮黃
梔子有兩個類型:一類通常稱為“山梔子”,果卵形或近球形,較小,多做藥用;另一類通常稱為“水梔子”,果橢圓形或長圓形,較大,適合做上色調料用。
我們烹飪中所用的黃梔子果呈橢圓形、卵圓形或長圓形。長1.0厘米-2.5厘米,直徑0.6厘米-1.8厘米。外表面呈紅棕色、黃棕色或橙紅色,略具光澤。有殘留的果柄,果柄長0.3厘米-0.7厘米。果實具有7條-9條翅狀棱,棱高約0.1厘米,兩條棱間有一條從基部發出的分枝脈。體輕,果皮薄而脆,內表面淡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外表面為淺,具明顯的光澤。可見2條-3條縱向突起的假隔膜。折斷面鮮黃色,種子團含種子50粒-200粒,多集成球形或卵圓形團塊狀。單粒種子扁卵圓形或橢圓,稍有棱角,表面紅棕色或黃棕色,有多數明顯的疣狀突起,直徑約0.2厘米-0.5厘米,厚約0.1厘米。質脆易碎,氣微,味酸而苦。
哪里的質量是最好的?
黃梔子分布廣泛,其中江西、湖南兩省種植最多,且梔子的質量最好。其中江西省的樟樹黃梔子已申請地理標志產品。黃梔子在江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河南、河北、陜西和甘肅均有栽培,全國種植面積約20多萬畝;國外分布于日本、朝鮮、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太平洋島嶼和美洲北部,野生或栽培均有。
貯存密封置于通風干燥處
黃梔子應放置在常溫、密封、清潔、無污染的倉庫內(倉庫須通風、干燥、避光),不得與潮濕地面直接接觸,也不得與腐蝕品、有毒品混堆,碼放不宜過高,如此可保存1年。
用量 帶苦味需酌情使用
黃梔子一般不作過多處理,在烹飪中可以直接添加。但由于本身帶有苦味,所以需注意添加比例,以免敗壞菜肴味道。一般熬制鹵水時,湯汁或水的用量為50千克時,黃梔子的使用量約為40克。
烹飪鹵肉上色可調味
梔子的色素是一種水溶性類胡蘿卜素,極易被人體吸收,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烹飪中可用于鹵制、醬制、腌制,一般以調色為主,有時用于禽類或米制品的調味,是一種對人無害的天然黃色素,對蛋白質、淀粉等具有優良的染色能力,可用于糕點、雪糕等。另在烹調中可用于鹵制各種菜品,如在鹵水中適量添加黃梔子(用時敲破,更容易上色),可以使鹵出來的菜品顏色金黃,長時間放置不掉色。在烹制冷菜鹽焗雞、鹽焗雞翅時在湯鹵中加入黃梔子鹵制,成菜后顏色金黃、色澤光亮,是非常好的天然色素。
在醬制或腌制食材時,可以先把黃梔子敲破放入水中,用溫水泡制半小時,再把水倒入食材中可起到染色作用。例如在腌制冷菜蘿卜皮時,也可以用黃梔子泡出來的水來腌制上色。
挑選內外皆紅無蟲無斑
可通過目測、手握,鼻嗅和嘴嘗辨別黃梔子的優劣度:
優質外觀形態呈橢圓形或卵圓形,具有7-9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狀紋,并有分枝;果實外形完整、無殘缺、無病蟲、無機械損傷和無霉變。長徑比為3.5∶1.5。果實表面呈紅色或紅黃色。
劣質外觀形態呈橢圓形或卵圓形,具有7-9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狀紋,并有分枝;果實外形完整、部分有殘缺、無病蟲、部分有機械損傷,無霉變。長徑比為3∶1。表面黑褐色。
挑選時以個小、完整,果仁飽滿,內外色皆紅、沒有蟲害、無黑斑點為佳。
關注東方美食JTP,廚房36技,躺著就能學!
喜歡記得來一個
刊載/《烹飪藝術家》雜志 如需查詢或者訂閱 請留言
編輯/初樂
設計/小北
親愛的餐飲人:實用技術一定分享朋友圈,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您有什么想要學習的內容呢?留言給小編吧~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