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餐謀長?導讀:開局就是頂級難度的2020年終于要結束上半場了。經過半年的疫情“洗禮”,餐飲行業迎來了翻天覆地的“大洗牌”。
從第一季度跌宕起伏的抗爭,到第二季度穩中求快的重啟,舉國上下特別是餐飲人,經歷了一次職業生涯中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
然而正如我們激勵自己的那樣,“凡是不能打倒我的,必將使我強大。”疫情下的餐飲業在短短的半年時間中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積極地探尋著各種機遇點。正是這些不懈努力,搏動著強大生機,加速了餐飲業的復蘇與成長。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回顧2020年上半年的15大餐飲業熱門關鍵詞,看看這其中的新趨勢,你有沒有趕上呢?
餐飲業作為普羅大眾需求量最大的民生行業,在門檻較低的前提下,呈現現有餐品服務質量良莠不齊的市場現狀。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將整個行業進行了一次大洗牌。人們在疾病面前更加重視起了食品的安全與健康。為此餐飲企業進一步升級了從供應到配送的全鏈路監管把控。這一系列舉措間接提升了餐飲行業的整體質量。實踐:食安封簽、密封餐盒、明廚亮灶、供應鏈溯源……
疫情期間為避免交叉感染,一部分企業開始訂購團餐,以減少員工頻繁外出,團餐模式應運而生。接近年中,市場開始步入后疫情時代,團餐需求相應減少,許多發展團餐的企業暫停了此項業務。但從另一方面看,團餐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即極大地降低了配送成本,此前順豐孵化了一個名為“豐食”的團餐平臺,也間接證明了團餐的價值所在。
在線下生意受困的疫情期間,餐飲企業紛紛轉戰線上,做起了直播帶貨。羅永浩直播首秀賣掉46萬盒信良記小龍蝦;麥當勞B站吃播新品“麥麥脆汁雞”,吸引超百萬人同時在線觀看;星巴克聯合薇婭直播帶貨,5個小時賣出16萬杯咖啡。直播讓餐飲的線上營銷更加具有煙火氣,而數億平臺日活也為餐飲企業提供了又一絕佳的消費者觸達。在此機遇下,各大視頻平臺紛紛加速內容商業化。盡管仍具爭議性,但低成本高回報的直播模式,已然成為了上半乃至全年的最大潮流。
上半年,整個餐飲行業都在為現金流發愁,為了更加節流成本,同時垂直提升客戶粘性,不少餐飲品牌開始將視線投向私域流量。相較于外賣平臺,以小程序、社群為代表的私域流量平臺運營成本極低,可以更加精準地觸達客戶,這有助于商家借用數據系統生成清晰的客戶畫像,為后續營銷活動打下基礎。
注重“保質期”的餐飲行業與零售模式存在天然壁壘,然而疫情的出現,讓這樣的壁壘逐漸被打破。根本原因,在于消費者用餐場景的改變,家庭廚房的需求顯著增加。為滿足這樣的需求,許多頭部餐飲品牌開始加碼或重頭打造零售化餐品,在味道與營養的前提保障下,將保質期延長了數月乃至半年,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便捷選擇。實踐:吉野家凍熟牛肉、大龍燚自熱火鍋、眉州東坡自熱米飯……
員工的“共享”是餐飲零售業復工初期的熱門話題,原因是當時餐飲業恢復仍然較為緩慢,而生鮮電商行業則因為需求增加,爆發了“用工荒”,雙方共享員工。例如2月份后盒馬鮮生接收了包括云海肴、青年餐廳在內的40多家企業的3000余名共享員工。后續人民日報還對此新模式的前景進行了撰文分析,有人認為共享員工在法律上存在不可控風險,但也有企業認為這一模式緩解了錯峰用工問題,值得行業推廣。
得益于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來人們對飲食的需求也愈加健康化,為滿足口腹之快的重油重添加食品開始從一部分人的菜單中剔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健康、利于減肥的人造肉食品。大約從19年下半年開始,人造肉開始在中國市場頻頻出鏡,除了一部分頭部餐飲品牌的小范圍嘗試外,人造肉研發公司“星期零”和“Green Common”也與阿里達成了合作。未來,人造肉或將占據小部分市場份額。實踐:棒約翰人造肉披薩、肯德基植培黃金雞塊、喜茶漢堡……
如何讓餐品加工程序更加標準化,始終是中餐面臨難題。沒有標準化,就意味著餐品制作效率會出現瓶頸,而不同門店廚師的差異化情況,也會導致管理及供應成本的增加,甚至是消費者體驗的降低。因此,品牌想要擴店、增加市場份額,在快餐上的布局往往便是關鍵。2020年,更多頭部餐飲品牌試水快餐模式,十分令人期待。實踐:西貝莜面村“弓長張”“小女當家”(入股)、海底撈“十八汆”、“撈派有面兒”……疫情讓整個餐飲業失去了近半年的時間,且影響還在繼續,除了元氣大傷的餐飲業,位于需求側的消費者同樣也不好過。
在收入下滑的大環境下,消費者開始追求高性價比的降級式消費。
而對于餐飲商家來說,無論是恢復現金流的緊迫感,還是在行業洗牌后擴大市場份額,都需要抓住客流。
于是我們看到,麥當勞、老鄉雞、樂凱撒等一眾品牌先后降價促銷,同時還有品牌推出子公司走低價路線,以高性價比著稱的蜜雪冰城更是在近日突破1萬家門店。
實踐:麥當勞、老鄉雞、樂凱撒、十八汆、喜小茶、蜜雪冰城……
今年品牌的營銷戰略,其中很重要一點便包括異業合作,即通過和不同行業的商家交換資源,搞組合營銷,提升用戶觸達。特別是在當下線上經濟的快速發展階段,餐飲業不免要通過“出圈”來提升影響力,最好同時塑造品牌形象,因此異業合作是相當不錯的選項。實踐:通過異業商家發放優惠券、打造聯名款產品、做跨界主題活動……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全國進入經濟復蘇階段。為了刺激消費,多地政府陸續發放消費券,涉及金額根據區劃大小,從幾千萬到上百億不等,發放平臺一般是微信小程序、支付寶、京東等支付購物平臺,消費方式也各有不同。相比于直接發放現金,消費券則能通過滿減的形式,撬動更多消費。雖然是疫情下的應急之舉,但從618的各平臺補貼力度來看,未來消費券仍有可能以不同形式發揮作用,餐飲商家可以從中積累數據經驗,優化營銷策略。
傳統餐飲企業通常追求大而全的餐品供應,認為這樣能夠給消費者更多選擇,同時讓后者產生餐廳規模很大的正面印象。但從目前來看,許多餐飲企業都開始走起了“小而美”的戰略路線。其實對大多數連鎖化的餐企而言,消費者的邊際需求并不十分廣泛,餐飲企業沒必要同時管理大規模SKU背后的餐單和食材。為了減少相關成本支出,餐飲企業可以利用數據系統分析用戶喜好,精簡SKU,推出主打餐品,進而提升門店坪效。為滿足消費者消費需求,刺激地方恢復經濟生產,5月下旬,中央文明辦出臺新規,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這句話正式拉開了地攤經濟的序幕。盡管街道更加熱鬧了,同時也不乏麥當勞、肯德基等大牌餐企入局,但對大多數餐飲業而言,地攤確實以低價優勢吸引了不少消費者,這讓門店的處境不免有些尷尬。考慮到這點,以及地攤不確定的衛生標準,一二線城市紛紛明確態度,不提倡地攤復蘇。原本異軍突起的地攤經濟,開始降溫。
能夠在疫情期間快速反應,及時駛入復蘇車道的,往往是數字化轉型上有成熟經驗的餐飲企業,因為數字化的系統賦能,能夠幫助餐企快速掌握業務上的細微變化,進而感知市場動向。特別是在復蘇階段,餐飲業需要拓展線上業務,更多訂單從不同線上渠道進入,更加需要系統層面的統一管理與運營。可以說,疫情進一步加速了餐飲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為后續的行業結構升級吹響了前哨。
美團近期上線“月付”功能,京東白條也在618期間3分鐘突破10億元交易額,究其原因,還在于消費者在疫情打擊下,增加了透支性消費。考慮到本身風頭正盛的“螞蟻花唄”,餐飲業也可能迎來分期或賒賬消費的場景。以上這15大關鍵詞,背后都代表著一個個新興趨勢,有的出于疫情自救,有的則適逢時代變遷。雖然看起來頭緒繁多,但其實它們都追隨著消費者帶來的市場導向。對于管理者而言,行業趨勢不必緊盯不放,更加應該了然于心的,應該是自身企業在實踐經營中所暴露出的實際問題,優先解決當下的問題,才能給消費者最切實的升級體驗。希望創業者都能看到疫情背后的商機,在疫情平穩的下半年享受到行業回暖紅利。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ID: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本文來源:餐飲o2o
作者:佚名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YANG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