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咖啡界的蘋果”的精品咖啡品牌Blue bottle(藍瓶咖啡),一口氣在日本開出6家店,可是讓國內的咖啡愛好者眼紅不已。
更覺得眼紅的,怕是國內的精品咖啡品牌們,藍瓶咖啡究竟是如何“收買”消費者的心的?
《咖門》小編日本之旅,專程到日本的6家藍瓶子走了一圈,一起來看看感受如何——
”
咖門|彎彎楊,發自東京
1
順著Google地圖的指引,找到這家位于中目黑的Blue bottle(藍瓶咖啡)的時候,我是有些意外的。
怎么如此冷清?
在各種社交網絡上被文青們推崇的那家咖啡廳,理應是排著長隊,各路人馬舉著長槍短炮瘋狂拍照的“圣地”,沒想到竟冷清得好像無人所知。
這家開在中目黑一條小街上的Blue bottle,租下了一整棟獨立建筑,非常顯眼。
▲中目黑一條小街上顯眼的藍瓶子
店內點單是用ipad,趁著店內人少,我問店員小哥:“有點冒昧,但是感覺生意不是很好?”
小哥有些意外,但還是挺禮貌地回答我:“因為今天是工作日,這邊人少,你去新宿和其他店就知道了。忙到沒時間休息。”
“那邊人很多嗎?都是日本人嗎?”
“是的,非常多,并且說什么語言的都有,所以,我們都要求會說英文。今天,您想喝什么呢?”
我想了半天,選了一杯“毫無樂趣”的冰拿鐵,也是他們的招牌之一。
▲冰拿鐵
店員告訴我,Blue bottle的咖啡品質,對于咖啡愛好者來說,是有口皆碑的。
他們選用優質的咖啡豆,昂貴的咖啡機器,現場手沖,店內還有零售的咖啡豆,不乏有小眾品種。創始人也提到,從咖啡的烘焙到制作,確保在48小時內完成,保證咖啡的口感與新鮮。
這些無疑不刺激著“咖啡重癥患者”們的神經。
▲烘焙咖啡豆
▲零售的咖啡豆
可見,Blue bottle想要給出的,是“哪里有好喝的咖啡”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
目前Blue bottle亞洲地區只在東京開店,2015年至今的兩年半時間里,已經連開了六家,分別位于六本木、中目黑、青山、新宿、品川、清澄白河,而這幾個地方都是日本人心中的“好地段”。
原本想要面向小眾和狂熱愛好者的Blue bottle大概沒有想到,那些在東京快速生活的年輕人們,顯然已經把它當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展現“sense”的標識。
2
恰當地留白,恰當地簡單,是Blue bottle的美學理念。按照現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性冷淡。
▲極其“寡淡”的設計風格,中目黑店
Blue bottle所有的店鋪,清一色的一面墻上只有一個藍色的瓶子,甚至連招牌店名都沒有,如果不是早就知道它,大概路過的人都不會知道這是賣什么的。
▲位于車站旁的品川店
Blue bottle在日本的門店,均由日本著名的土木建筑工作室Schemata Architects操刀,其中位于清澄白河的這家店,甚至是由一間倉庫改造的,里面包含了咖啡廳,辦公室等。
▲由倉庫改造的清澄白河店
內部還有咖啡烘培館和咖啡師培訓室,通透明亮的設計風格,進店就能聞到的咖啡香以及極具穿透力的視覺感受,都很令人欣喜。
與當下許多流行的咖啡店不同的一點是,Blue bottle拒絕了所謂的“暖色調”,整個店內都采用了極其明亮的設計風格,搭配白色簡潔的墻面,更加具有“透亮感”。
在有陽光的日子里,堂食的體驗會格外的美好,坐在中目黑店,透過偌大的落地門窗,可以瞥見立于店門外的木板“招牌”。
▲明亮的感覺也格外美好
在習慣了小空間的日本人眼里,Blue bottle這樣的風格無疑很是新鮮,日本朋友就有和我說:“每次去Blue bottle,只要能堂食,我都不會選擇外帶,坐在那里喝會心情好。”
我嘲笑她說,這句話聽起來很像廣告。
3
當然,Blue bottle并非只在日本人心里有地位。
如果你有時間,去一趟新宿,在那家開在車站旁邊商場一樓的店里,你會看到很不一樣的“景色”,或許會像我一樣感嘆:“總算像個網紅了”。
▲不斷有客人拍照打卡的
那些提著大大小小購物袋歇腳的旅客,用手機拍店內各個角度的照片,欣喜地排隊點單,甚至能高頻地聽到熟悉的中文,類似:“你給我拍張照呀”或者“他們家哪款好喝啊?”
可見Blue bottle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了一部分國人心里,很多去東京旅游的朋友也會在朋友圈和微博“打卡藍瓶子”,我一個朋友還特地囑咐我給她買咖啡豆。
對于爆紅的現狀,Blue bottle似乎并不僅僅滿足于此。
在開第一家日本分店時,創始人James Freeman在接受日經新聞的采訪時提到:“讓日本的年輕人有能注意到咖啡店價值的機會就很好了”。
目前看來,他做到了。
但唯一可惜的是,Blue bottle店內同步販售的小食,并沒有達到他們咖啡的品質,甚至不如便利店的小食口感好。
▲中目黑店的小食
店員也有提到:“來買咖啡的客人里,買小食的相對比較少。”
也許店員的說法更為保守,至少我看到的客人中,幾乎都是只單點咖啡。但好在Blue bottle鮮為小食宣傳,所以即便味道糟糕,也并沒有影響到絡繹不絕的顧客。
如果說星巴克將“咖啡+第三空間”的概念帶到大家面前,成為了一種行業標桿,無法撼動。
那么Blue bottle則是用追求極致的方式來凸顯品質,將精品咖啡商業化,讓“咖啡美學”變得更流行。
轉眼看國內,Seesaw、鷹集、Greybox不斷有獲得融資的消息傳來,但如何在“形勢看漲”的情況下真正“暖熱”國內的精品咖啡市場,或許在藍瓶咖啡身上有許多值得借鑒的。
▲國內的Greybox
在離開時,我看到了一對日本情侶,很年輕時髦的樣子,店內沒有空位,他們坐在靠墻的長條凳子上,低聲聊著天,喝著咖啡。
Blue bottle想帶給年輕人的,或許真是他們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式。
<<<戳小面藍字,了解更多藍瓶咖啡信息
觀察 | 藍瓶咖啡:是“咖啡界的蘋果”,還是一個商業“怪咖”?
重磅:“咖啡獨角獸”再度融資,藍瓶子給我們什么啟示?
— End —
商務合作&內容轉載 | 微信:lu4967
本文為咖門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統籌:咖sir | 編輯:忽而 | 圖片:部分源于網絡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