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真功夫內斗的股權陷阱
50:50,世界上最差的股權結構
中餐做大做強最大的障礙是什么?相信大家都會說,中餐難以做到標準化,因而無法像西餐一樣快速復制,誰能解決標準化的難題,便可以一飛沖天,獨步天下。
有一家中式快餐企業,早在1997年,就借助其“電腦程控蒸汽設備”,攻克了中式快餐業的“速度”和“標準化”兩大難題,在各個城市攻城略地,2007年10月,引入兩家知名PE投資機構,投后估值高達人民幣50億元,開始籌劃上市大業。
10年過去了,這家公司目前的情況怎么樣?進駐廣州、深圳、北京、上海、杭州、沈陽、天津、武漢、長沙、福州、鄭州等57個城市,門店總數已超過600家,是中國快餐行業前五強唯一的本土品牌。
然而,公司估值卻從2007年的50億元降為15億元,上市也已遙遙無期;且面臨產品老化,發展降速,競爭者圍追堵截等重重危機。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這家公司就是“真功夫”。
“真功夫”的股東內斗,猶如宮斗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至今尚未完全塵埃落定,但是,在法律人眼里,所有的撕逼,禍根都起源于其不合理的股權架構,何出此言?
融資之前,真功夫兩個創始人蔡達標和潘宇海的股權比例為50:50,當然,這個股權比例的形成是有歷史原因的,在這里我們不細講,有不清楚的可以去百度。
50:50的股權比例看似無比和諧,實則無比尷尬,一旦兩個股東對重大事項無法達成一致又無法說服對方,則在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股東會上,表決的時候就會形成僵局,雙方都將陷于束手無策的境地。
真功夫的情況正是如此,融資之前兩個創始人已經存在嚴重分歧,只是為了引入投資維持了表面的和諧而已。
投資人進入之后,更為尷尬的局面出現了:兩個創始人持股比例為47:47,原來的僵局沒有打破,又增加了另外一個變數:發生爭執的時候,創始人誰說了都不算數,投資人倒向誰,誰就成了勝利的一方,另外一方就可能出局。
此時的真功夫與創業時候不同,企業的重心和靈魂已經從潘宇海轉為蔡達標,蔡達標當然也早就意識到這個股權結構存在的致命缺陷,為了確立自己的控股地位,蔡達標計劃與今日資本、中山聯動通過一系列復雜的股權交易,增持真功夫股權,然而蔡達標并無充足的自有資金,為了完成增持,他犯了一個足以讓他后悔終生的錯誤:以職務便利,從真功夫套取數千萬資金以支付股權轉讓款。
股權轉讓款支付完成當日,潘宇海即以該筆資金涉嫌經濟犯罪為由向公安部門舉報蔡達標,2011年4月,蔡達標等人因涉嫌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被逮捕。
天河區人民檢察院指控蔡達標涉嫌利用職務之便,指使洪人剛、丁偉琴等人,通過虛構與李躍義及蔡亮標所有公司的交易合同和工程支出等方式,侵占、挪用真功夫公司資金共計3068萬,以及涉嫌將贏天公司的注冊資本人民幣1500萬元抽逃后再次注資。
最終,廣州市天河區法院一審認定蔡達標職務侵占和挪用資金兩項罪名成立,判其有期徒刑14年,沒收個人財產100萬元。
時光荏苒,蔡達標已在牢房呆了將近十年,按照一審判決,他的刑期要到2025年4月21日。
2017年4月,蔡達標申請減刑,(他自己嘔心瀝血養大的公司)真功夫提出了異議,認為前董事長蔡達標堅持先還刑案退賠款的背后是為了減刑,不同意將民事賠償款優先用于刑事退賠,蔡達標申請減刑遭到阻擊。
02
海底撈成功的股權邏輯
從50:50到68:32
絕對控股成就霸業
這些年話題最多、風頭最勁、發展最猛的中式餐飲是哪家?100個人,可能有90個會說是海底撈。
沒錯,海底撈從距成都80公里的小縣城簡陽一家只有四張桌的袖珍火鍋店開始,發展到今天,在全國擁有超過300家直營店,最近,創始人張勇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稱,海底撈預計今年(2017年)營收將增長30%以上,達到100億元人民幣(約合15億美元)。
鮮為人知的是,設立的時候,海底撈的股權架構與真功夫如出一轍,同樣是50:50,張勇夫婦合計持股50%,施永宏夫婦合計持股50%。
張勇和施永宏是自14歲起就是不分你我的哥們兒,1994年,兩人從中專技校畢業后,和李海燕(后成為施太太)、舒萍(后成為張太太)一起湊了一萬塊,每人各占25%的股份,開起了一家簡陋得只有四張桌的袖珍火鍋店,“海底撈”是四川麻將術語,指的是最后一張牌自摸,這個名字既好記,也和火鍋有聯系,就決定取這個名字。這個好記又有代入感的名字很快被來往顧客記住。
生意越做越大,問題越來越多,張勇的決策和運營能力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越來越突出和重要。
張勇為人強勢,很早他就讓自己的太太離開了公司,2004年讓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也回家了。
2007年,在海底撈的生意正快速起飛的時候,張勇竟讓跟自己平起平坐的股東、一起創業的伙伴、20多年的朋友施永宏也下崗了。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張勇不僅讓施永宏下了崗,而且還以原始出資額的價錢從施永宏夫婦手中受讓了18%的股份,2007年,張勇夫婦成了海底撈68%絕對控股的股東(黃鐵鷹《海底撈你學不會》)。
掌握了絕對控股權的張勇,運作海底撈更加得心應手,如今的海底撈,已遠不僅僅是“火鍋店”那么簡單,甚至已經不是餐飲那么簡單了,海底撈正從一家餐飲公司,變成一家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還為餐飲企業提供服務的餐飲集團和服務平臺。
如今,海底撈已經有兩家上市公司,一個是底料業務的頤海國際(香港上市),另一個是U鼎冒菜(新三板掛牌),但是后面將會有新的上市公司,海底撈掌門曾張勇表示,海底撈的幾家子公司接下來可能會在香港或中國內地上市。
對于股權的“縮水”,施永宏的一句話雖然簡單,但是意味深長:股份雖然少了,賺錢卻多了,同時也清閑了。還有他(張勇)是大股東,對公司就會更操心,公司會發展得更好。
03
Y先生的故事
剛剛過去的2018年1月8日,應朋友之邀,前往深圳市南山區拜訪一家餐飲企業創始人Y先生,據朋友說,Y先生創立了一個即食燕窩品牌,調性、質量、服務都相當出色,模式輕,標準化程度高,跑出來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接下來要大力開店,所以想請我過去談談后續的規劃。
開始約的是店里參觀并溝通,到了之后朋友才看到Y先生微信,讓我們去公司,公司位于深圳灣畔豪宅半島城邦花園,踏入公司,感覺氣氛有點微妙,Y先生不但關上了房門,而且關上了窗戶,不但關上了窗戶,而且打開了音樂,在這樣神秘詭異的氣氛中,Y先生嘆了一口氣,說:你們來晚了,我出局了。
Y先生緊鎖眉頭,在房間內來回踱步,向一匹受傷的小動物,給我們講了他的創業故事,這又是一個創業初期股權設計不當,為隔壁老王養了孩子的典型案例。
Y先生專注品牌策劃17年,而立之年重新創業,這次他看準了即食燕窩。創業之初,他找了一個合伙人A先生,商定雙方持股比例為3:2,就在項目籌劃之時,遇到了他原來服務的客戶B老板,B老板浸淫羅湖水貝多年,做的可是隨便一兜拎走幾十上百萬的生意,資金實力非常雄厚。B老板很看好這個項目,談定初期投資50萬,占比50%,只投資不管理,放手讓Y先生、A先生去做。
又過了幾天,B老板加碼了,他認為項目前景一片大好,三年內開出1000家店沒有問題,所以開出了新的合作條件:初期投資還是50W占比50%,A先生、B老板分別投資30W、20W,占比30%、20%,如果項目進展符合預期,他再追加400W,A先生、B老板不用追加投資,但是持股比例不變,仍然是50:30:20,附帶的條件是他要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
Y先生和A先生一商量,這是天上掉餡餅啊,等于初期投資直接翻5倍,風險大大降低,收益大大增加,這么好的條件沒有理由不答應啊,于是乎,對B老板遞過來的合同看都沒看就簽上了字,然后往抽屜里一丟,興高采烈的搬磚去了。
2017年10月1日,第一家店正式開業,市場反響熱烈,短期內就發展了數百名會員,我的朋友就是拜訪客戶的時候到了店里,消費了一次之后登記成為會員的。Y先生盤算了一下,哪怕是最低的一個月會員,收費1988元,三百個會員就是差不多60W,開下一家店綽綽有余,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萬萬沒有想到,形勢在2017年最后一個月急轉直下,A先生業績考核未能達標,B老板拿出股東協議,協議上白紙黑字寫的明明白白,出現這種情況,A先生要將出資轉讓給B老板后出局,A先生無還手之力,三下五去二的做完了股權轉讓。
B老板成了持股70%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絕對控股,Y先生想出的點子、創立的項目,可是他的同盟A先生一朝出局,他30%的股份連三分之一的否決權比例都達不到了。
這很糟糕,但還不是最糟糕的。緊接著,Y先生又接到了B老板的通知,為了激勵員工,公司將設置總計30%的股權激勵計劃,這部分股份暫時由B老板代持,轉眼之間,Y先生實際持有的股份又打7折,只剩下21%了。
接下來的事情似乎順理成章,元旦假期過后上班,Y先生接到通知,公司總經理職務由B老板的太太W姐接管,至于他干什么,B老板沒有具體交代。既然不是總經理了,當然也不能再領總經理的報酬,暫時先不發放吧。
1月8號的深圳,是一個陰冷潮濕的天氣,Y先生紅著眼睛問我:鋒哥你教教我,接下來該怎么辦?
我說:兄弟,喝茶。
04
Y先生在股權設計上犯了什么錯?
1月9號,也就是今天,Y先生到了我的辦公室,他想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里?事到如今,還能不能再搶救一下?
我說,兄弟坐下,你這大老遠的來了,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信口開河說幾點吧,說的不對你多多包涵。
1/創業就想融資,不是騙子就是傻子。
這句話說出來可能得罪一大片人,但是我還得說,為啥呢?
你剛剛開始創業,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活,能走多遠,就學人家賈會計,做幾頁PPT談融資了,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拿著別人的錢冒險,反正虧的也不是自己的錢?
但是,一個新的項目,你也不是馬云馬化騰,沒有人會給你多高的估值吧,B老板附條件的給了你500萬的估值,你就以為占了大便宜,屁顛屁顛的,合同也不看就簽字畫押了。
可是你知不知道,如果你產品定型了,模式理順了,哪怕只有三五家店,幾千萬的估值根本不是事啊。
所以,拿著別人的錢折騰,虧了,拍屁股走人,這就是騙子,賺了,回過頭一想,開始這估值太低了,我太吃虧了,各種糾結,這是不是傻子?
2、創業企業,創始人應做到絕對控股。
經常有那種野雞導師,開口就是馬云持股7%控制阿里,任正非持股1%掌舵華為,所以說創業者不用持股比例太高,要有分享精神,什么百分之三四十最合適之類的。我還看過網上一個視頻,說是大學教授,司考名師,在那里大談上市公司老板多窮多窮,因為他們只能領工資,公司市值和他們沒有關系之類的。
這些人,說好聽點是書呆子,說難聽的是江湖騙子,你要真按照他講的操作了,99.9%的概率,會死的很慘。
創業企業,創始人應該做到絕對控股,對,不僅僅是控股,而應該是絕對控股,不僅僅是公司設立的時候決定控股,而且盡量要在相當長時間內,起碼在B輪融資之前仍然要保持絕對控股。換句話說,要考慮到引進新合伙人、引進投資人股權被稀釋的情況,留有余地。
所以說這件事情,從一開始Y先生就錯了,自己是創始人,卻為了區區幾百萬投資(還沒有幾百萬,實際上第一期只有50萬),把自己的持股比例降到30%,連最起碼的否決權都拱手相讓,你不出局誰出局?
3、重視合同,重視合同,重視合同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B老板是老江湖了,不僅做珠寶成功,還曾把一款保健品做到150家店,應該說資金實力、品牌運作、企業管理都是相當厲害的,這也是Y先生一開始極度信賴他的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基于信任,也出于創業就獲得投資的激動,B老板拿出的合同,Y和A看都沒看就簽字畫押,然后就塞到抽屜里了。一直到B老板要求A先生退出的時候,他們才翻出合同,一看就傻眼了:合同對B老板保護的是滴水不漏,他進可攻、退可守,想追加資金就追加資金,不想追加也沒有責任,對Y先生、A先生而言,卻只有約束,沒有任何像樣的保障。
說到這里Y先生后悔不迭,做生意這么多年,簽了那么多合同,沒有出過啥問題,誰知道合同那么重要啊。
這就對了,合同嘛,不出問題的時候,你不會感覺到它的重要性,過去就過去了。什么時候重要?剛好就是出了問題的時候,每一句、每一字可能成為決定命運的關鍵。
自己看不懂合同沒有關系,但是看不懂合同還不找律師那就是你的錯了,一餐飯上萬你不覺得貴,看一份合同幾千塊卻舍不得花了,你不受傷誰受傷呢。
4、處理建議
之前的品牌生意做了17年,為了重新創業,把之前的生意關停了,人員遣散了,現在搞到這個地步,接下來怎么辦?長這么大沒受過這憋屈啊,Y先生說著說著眼圈紅了。
怎么辦?我說,B老板是老江湖,你們又把合同簽成了這個樣子,想翻盤是不可能了,兩條路供你選擇吧。
第一、 B老板畢竟有資金,有經驗,又看好這個項目,要不,你調整心態,繼續跟著他干?盤子做大了,你21%的股份,哪怕再稀釋一點,收獲也不會差,退一步海空天空,看看施永宏就知道了。
第二、 實在干不下去,那也沒法勉強,你不繼續呆在公司也可以,你人走了,股份沒走,按照公司法、合同法,你還可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怎么離開公司,離開之后做什么,這個就得靠你自己判斷了,但是我給你提個醒,依法辦事,別亂來,咱可不能學蔡達標啊。
聽完這些,Y先生激動的心情稍稍平復,臨走的時候,他沉痛的說:
鋒哥,下次再創業,我一定得做好股權設計,再也不會干給隔壁老王養孩子這樣的傻事了。
– END –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本文是餐飲O2O特約作者侯其鋒所撰寫
侯其鋒,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執業時間超過20年,專注餐飲行業法律服務多年,“餐飲法務官”創始人。 服務過包括樂凱撒、奈雪の茶、美奈小館、大弗蘭、義泰昌、很久以前、牧之初心、陳鵬鵬鵝肉飯店等在內的數十家餐飲企業。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