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早已進入供大于求的階段,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減少25001家餐廳,增長-14.5%;上海減少11534家,增長-6.7%;
負增長說明市場開始進入真正洗牌時代,餐飲業正進入品牌更迭時代。
競爭殘酷,信息爆炸,顧客根本沒有機會考慮選擇你,“憑什么讓顧客選擇你” 才是企業家的頭等大事!
無論企業多用心,用材有多講究,味道有多好, 顧客不認知還是等于零。
今天的餐飲企業生存發展不僅受市場影響,還與資本運作、專業人才,創新速度等密切關聯。
新一波倒閉潮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不知不覺就讓餐飲企業進入“癌癥晚期”,根本無法救冶。
新一波倒閉潮的宏觀原因
1、惡性競爭
餐飲競爭的高度同質化,90%以上餐飲企業都是看別人做什么賺錢,就模仿什么,很少有企業會投入資金打造品牌,他們甚至什么是品牌都搞不清。
一些企業為了生存,更是不惜代價,打價格戰,結果是行業受累,這不僅是行業的悲哀,更是政策缺失。競爭的結果就是大部分企業茍延殘喘、拼死硬撐,最后大批倒閉!
2、大量資本涌入
由于政策環境變化影響,近年大量資本涌入餐飲業,比起以黃太吉、雕爺牛腩、西少爺為代表的資本投資,大眾點評、美團、餓了么等餐飲O2O平臺 ,動輒數千萬、數億美金的投資對餐飲業的沖擊更無法估量!
3、新加入者
同樣緣于政策環境變化影響,以及電商的興起,傳統做服裝的、做B2B的、做房地產、做互聯網的、草根創業者,似乎一夜之間都突然看好餐飲業,齊齊殺入餐飲行業。
總之對餐飲業的沖擊不可小看。
他們都渴望短時間內獲得收益回報,他們也許根本不懂什么是成本結構,什么叫產品結構,他們只知道以5折、4折、3折甚至更低價格來搶奪顧客,先逼死你、再逼死自己。
這幾個“誤區”你犯了嗎?
1、不懂業績和工資掛鉤,看起來賺錢的店卻不賺錢
慈云寺店一直都算是海盜蝦飯盈利能力很強的一個店,可是這樣的一個店卻發生了一件讓他很郁悶的事情,賬面上明明是比之前多營收了10萬元錢,可最后卻沒有賺錢。
這是怎么回事呢?
仔細查找原因才發現,本來一個店招聘10個人就可以了,但是這個店卻招了15個人,原因就出在門店業績沒有和店長工資直接掛鉤,其它該節省的地方也沒節省,所以才導致了表面看是賺錢,實際卻不賺錢的情況發生。
2、只看長處不見短板
“木桶效應”適用于每個行業,即永遠存在一塊短板。
就拿許多餐廳存在的廚師轉職做老板的情況來說,老板往往會從自身專業角度出發,更加注重產品質量。
產品質量也將成為這個餐廳進行宣傳的著重點,這種宣傳往往是適得其反的。
一來空口無憑,你說好吃就好吃?
二來容易在無形中提高顧客對餐廳的要求,當產品達不到他個人認為的“好吃”時,將給他留下一個虛假宣傳的壞印象。
就餐飲必備的四個要素來說,產品、服務、營銷、價格基本是缺一不可。
2、追求差異化用力過猛
①忽視消費者需求
盲目的差異化往往是忽視了消費者實際需求的,比如雕爺牛腩,主打著“輕奢品類”,雖然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炫耀”“裝逼”的需求,但這種需求并不屬于長期需求。
對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來說,長期需求即是物美價廉,性價比高。
像雕爺牛腩這樣,形式感大于內容,顯然并不符合“大部分人”的需求。
②客觀不存在的消費者需求
另一種差異化的問題則存在于超出了消費者的認知。小肥羊曾推出一款清涼薄荷型火鍋,定位是夏天也可以吃的火鍋。
初衷當然是好的,火鍋夏天吃太燥熱,清涼薄荷鍋看似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正中消費者痛點的同時從火鍋紅海中直接跳進了一個同品類藍海。
然而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就像美顏前后的姑娘,清涼薄荷型火鍋慘烈撲街。原因無他,火鍋不辣不燙了,那還是火鍋嗎?
當餐飲差異化超出了消費者穩定的飲食習慣時,也就超出了他們的消費需求。
– END –
來源 | 網絡搜集整理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愛學習的老板都會點的圖片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巴奴 | 胡桃里 | 云味館 | 松哥油燜大蝦 | 老板戀上魚
九毛九 | 遇見小面 | 西貝 | 海底撈 | 外婆家 | 桃園眷村
行知研習社 | 創新故事會 | 匠心故事會 | 選址 | 創新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