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餐飲O2O”關注我們
當前,互聯網+不僅是時代的主旋律,互聯網不斷從企業價值鏈的營銷向生產端滲透改造,不斷從零售、餐飲、汽車等行業滲透升級。同時互聯網+還是我國轉型升級、賽道轉換的重要內容之一,面向該時代的商業網絡架構正在成型。
如今,互聯網變化很快,在此情境下,傳統產業怎么辦?互聯網+,無論是轉型創業,還是“+互聯網”,或是“互聯網+”,打造五家知名企業的汪建國有幾個深刻的體會。
“互聯網+”的3個要素
互聯網改變最大的是客戶,現在信息對稱了,我們的差價就做不了,現在的消費者買什么東西上網查一查就知道了。
無論是做什么,只有抓住顧客,讓顧客產生信賴,這樣才可以。如何讓顧客產生信賴呢?首先是要了解顧客。
我在五星電器的時候,曾經犯了一個的很大錯誤,我以為自己已經對顧客了解了,顧客憑什么到我這買東西,無非是價格、質量和服務。
但是當邀請了Dunnhumby公司經過幾個月的調研,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其實顧客到店里來買商品,并不是第一是看價格,然后是產品質量。
實際上,接待顧客的員工給他(她)的信任印象是第一位。原來我們招聘賣場員工,1500多元的工資,中專畢業。
后來就改變了,不僅是五官端正,一線員工接觸顧客必須讓顧客產生信任感。核心員工是第一要素,互聯網最大的本質是給人信任和信用,最后讓顧客產生信賴。
因為顧客變化了,市場更個性化了,以前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標準化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一定要去中心化,不是聽一個老板指揮,而是員工自己主動做事。
有些員工就會做得非常好,真正地把員工和激情調動起來,就像每個大腦一樣有很多神經可以發揮作用,手腳都會是聽著大腦的指揮,相互協調配合。傳統產業都是領導在指揮,員工很被動,這個很可怕。
所以中國的“互聯網+”一定要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互聯網改變的方式是靠技術和手段,無論是什么樣的方式,主要是效率,如果效率達不到的話就不行。
所以“互聯網+”最根本的認識是,有沒有提升組織的效率,有沒有提升企業的效率。
如果要“互聯網+”,必須員工驅動,以客戶為中心,以效率優先,如果從這三個方向做,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融合,方向是沒有錯的。
我投資了十幾個項目,自己干了五個,碰到的感受主要是這些要素。
“互聯網+”的3個陷阱
傳統產業中,我個人的理解是,武功不是一天練成的,無論是團隊的管理還是顧客的管理,傳統產業的優勢是很多現代企業無法比擬的,不能因為“互聯網+”把傳統產業沉淀的優勢全部廢除了。
“互聯網+”不是簡單地把商品搬到線上賣,從傳統的B2C的商業邏輯來看可能沒有幾個人能成功,真正成功的中國也就這么一兩個,比如京東,我們這么做肯定死路一條。
現在的市場對傳統企業最好的做法是在特定的區域內,在發散的客群中提供最好的服務。“互聯網+”就是這個“+”,原來是規模經濟,現在只要把地區服務好就可以了。
我們以小店為核心,以服務為主,這樣效率就高了,鎖定的SKU不會超過30個單品,單品庫存不大,再用互聯網的技術,比如微商城。
商業的本質是創造價值,管理的本質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抓住本質之后,顧客滿意了,效率提高了,那我們就掙錢了。
實際上顧客的價值和員工的價值就是一個很好的產品。
在互聯網時代不一定要模仿,馬云是成功的,劉強東也是成功的,我們要回歸到本質。本質是讓員工創造價值。
我做了五個商業模式,孩子王、好享家等等,對小項目的管理不是簡單的復制和模仿別人。很多人都在模仿孩子王,參觀的人很多,其中一個企業在南京住了七天,有拍照和攝像的,也有一起聊天的,甚至有的挖我員工。
他們回去之后做了一個和孩子王一樣的模式,后來他跟我說,我做得和你一模一樣,怎么沒有顧客來,他說做不下去了。
其實簡單的模仿很危險,未來是注重價值的時代,我是誰,我有哪些特點,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些都是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簡單地模仿,要有自己的優勢,然后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
互聯網的技術就是重新組合之后產生的價值。現在的模式一定是前端的大組織,后臺的小組織。
戰略化的組織是最重要的,另外還要把時間、空間再次利用釋放出來。孩子王的門店白天是經營的,晚上也要做生意,他們可以在家里培訓他的家人,他的家人也可以幫他去交流更多的客戶。
這就是互聯網的精神,把能量重新釋放出來,時間、空間資源是最重要的,互聯網+要回到最基本的層面市場來做。
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邏輯、支點
和君集團戰略與集團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孫仲萬,認為傳統企業互聯網化有三點需要關注:邏輯、支點與提示。
1、面向未來,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架構:
公共平臺+垂直平臺+產品/服務提供商,公共平臺與垂直平臺形成分工(用戶共享、數據共享、云計算服務),垂直平臺與產品/服務提供商形成分工(用戶共享、數據共享、垂直云、產業鏈/供應鏈服務),由此構成社會的商業架構系統。
2、傳統企業切入互聯網+,互聯網化需要具備的要素:
入口(用戶端)、資源及能力(產業資源、領導地位)、模式(新模式)。
3、傳統企業互聯網+兩個方面的實踐:
商業模式(面向用戶)、企業組織(組織運行),體現為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思維的結合。
1、用戶端為支點
核心是經營好用戶端,卡位好“商道”,本質是通過深耕商道構筑“商權”,積累大數據,以此打造企業在產業、社會中的不能被取代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力。很多公共平臺垂直平臺皆是此種,比如上汽集團的車享網。
2、產業資源端
對于很多傳統產業皆如此,如果要想提高互聯網化轉型的成功概率,更多的需要依托產業資源端為支點,即強大的行業領導地位,整合上游資源的同時(豐富的品類和信用背書),減少或去除傳統產業鏈的層層渠道環節,即去中介化,以此更好地服務于下游用戶,最終達到改善產業效率的目的。
比如寶鋼集團的歐冶云商,其支點就在于掌控了產業資源或對產業資源的整合能力,體現在三點:行業領導地位,為云商平臺發展信用背書(啟動發展期的關鍵要素之一);具有整合鋼鐵產業鏈上游廠商資源的能力;產業鏈上的專業服務能力。
金融危機之后企業互聯網化如火如荼,并由此拉動了很多領域的創新發展,形成了一股席卷全球的商業浪潮。
很多傳統企業紛紛電商化、平臺化,趨勢演變確鑿無疑,但是并不是每家企業都需要電商化、平臺化,電商或平臺也只是社會分工網絡中的一環,并非全部,無論何時總是需要有企業為社會、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及服務。
因此,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因冷靜理性,因企制策,確實需要電商化、平臺化的就主動布局,堅定不移;而本身的優勢在產品、技術及服務的,應該繼續夯實優勢,做最好的自己。
– END –
分享:汪建國、孫仲萬|來源:餐飲O2O|整編:小貝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