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剛說了想吃什么,手機里就蹦出了它的推薦;剛說了要買什么,就出現了相關廣告。
可是,手機怎么知道你剛剛說了什么呢?一位讀者2018年11月的投訴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懷疑外賣App在“偷聽”自己說話。
隨后,《IT時報》記者耗時3個多月的時間,通過模擬用戶使用場景,對安卓手機、蘋果手機、蘋果平板電腦上的餓了么和美團外賣進行多輪測試。從測試情況來看,出現相關推薦的概率高達60%-70%。這個結果,有些驚人。
對此,3月19日餓了么和美團回應:不存在“偷聽”!此事還登上了微博熱搜。
01
餓了么在“偷聽”我嗎?
據報道,2018年11月中旬,上海的孫女士在和同事閑聊時提到想喝CoCo奶茶,在打開餓了么App時,在推薦商家首位看見了CoCo奶茶。讓孫女士疑惑的是,自己之前從未在餓了么買過CoCo奶茶,“此前也沒有使用任何手機App搜索過CoCo奶茶的相關信息。”
無獨有偶,北京一位網友燃玉(化名)在2018年11月14日晚上8點左右,跟朋友說想吃鰻魚飯,1分鐘后打開支付寶上的餓了么應用,推薦位頂部恰巧顯示著一家鰻魚飯的外賣店,此時距離他上次下單鰻魚飯相隔23天。
為了再次驗證這一現象是否純屬巧合,次日中午,燃玉自行對著手機進行了一輪測試。
在沒有打開應用的情況下,他大聲說想吃披薩,隨后才打開了支付寶里的餓了么應用,在推薦位首頁中出現了一家披薩店,“這家店的披薩我曾經點過,但也應該是半個月前。”
燃玉使用的手機型號是小米MIX2,系統版本為MIUI9.6,在他的手機上,包括支付寶在內的大多數應用都有錄音權限,且這一權限在安裝時就已經默認啟用。“連續兩次都遇到了同樣的情況,難道是支付寶或者餓了么在偷聽我說話?”燃玉猜測。
12月15日,燃玉將自己遇到的情況第一時間發布在了微博中。根據微博后的154條評論來看,與燃玉有類似經歷懷疑App“偷聽”的人數占六分之一。
微博評論截圖
01
第一次測試:餓了么準確度80%
2018年11月19日,《IT時報》記者以兩款蘋果手機為測試工具進行了測試。
首先,打開餓了么App和美團外賣App,確認前三屏推薦商家,然后關掉屏幕(兩款App應仍在后臺運行),隨后兩名記者以聊天的形式提到,中午要吃日式料理(為了保證測試公平,記者選了一類從未點過或搜索過的飯食)。
兩分鐘之后,再次進入餓了么,首屏第二推薦位出現一家“**屋日式料理”。蹊蹺的是,兩分鐘后,當記者再次打開頁面,這家店又神奇地消失了,而原先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商家卻都沒有變。
這是巧合嗎?關掉屏幕后,兩位記者繼續聊著日本料理,6分鐘后再次打開餓了么,這家神奇的“日式料理店”又出現了,只是這次位置下降到了第七位。再次關掉,兩分鐘后再次打開,同樣的事情發生了,這家店又消失了,而其他推薦商家基本保持沒變。
緊接著,記者又以港式料理、茶餐廳為主題開始聊天。同樣的現象再次出現,10分鐘后,一家“××廣東腸粉”和一家知名港式連鎖店出現在首屏推薦位,兩分鐘后,這兩家店又“神秘消失”了。
在大概1個多小時的時間里,記者進行了多次測試,餓了么出現同類現象的概率大概在80%左右,準確度非常高,其中一家被精準提到的門店,雖然在第一天沒有出現,卻在第二天出現在“品質優選”頻道。美團外賣則基本沒出現類似情況。
測試中記者也發現,餓了么和美團外賣并沒有被蘋果手機授權打開麥克風,但同一體系內的天貓、微信的麥克風都在開啟狀態。
第二天,記者將天貓、微信的麥克風權限都取消,再次進行測試,相關情況沒有出現。
為了獲得更準確的測試結果,在接下來的3個月中,記者在不同場景、不同時間段進行了數十次測試,并將測試設備擴展到iPhone、安卓手機和iPad。
以“我想點一個涼皮”為關鍵詞重復多次之后,一家名為“涼皮先生”的店鋪出現在了蘋果手機美團外賣App首頁推薦商家的第20位,但同樣在刷新之后,這家“涼皮先生”外賣店消失不見了。
記者當即撥打這家涼皮先生店鋪的電話,對方表示,當天的確在美團外賣上開啟了店鋪推廣,但并沒有刻意刷新曝光率。
此前,記者曾以“今夜燒烤小龍蝦”“黃燜雞米飯”“塔哈爾新疆菜”和“元寶餃子”作為關鍵詞,分別在2018年12月20日、12月29日、12月30日以及2019年1月3日對蘋果和安卓版的美團外賣App進行了相同測試,以上四次測試中均出現了與關鍵詞一致的結果。
綜合所有測試結果,精準推薦和同類推薦出現的概率超過70%。但不同的是,第一次測試同類情況比較多見的餓了么,在今年1月1日以后,此類現象基本消失。但原本情況并不明顯的美團外賣,態勢卻有上升之勢。
還有不少網友表示,在偷聽的不止是外賣類APP。
晏菲路8號:很正常,不止外賣軟件,而是各種軟件。
___PoKerFace:我感覺淘寶偷聽。
勸分:淘寶也是啊,我上次和同事說:我要買襪子了。然后點開淘寶,推薦里就是襪子。
旸旸旸丶:不僅僅是這個外賣。淘寶,什么值得買,很多購物軟件都有這個神奇的東西。我同學隨口說了一句他的保溫杯名字,我晚上到寢室,淘寶就推薦了。真的嚇人。
Mudous:我女票在搜哪款包包,第二天淘寶就上推薦,我知乎搜了辦信用卡,第二天建行工作人員就給我打電話推銷了。
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實驗并不嚴謹,結論未必可信。
biubiubiu:我覺得找一個從來沒點過披薩的來做這個實驗更有說服性,半個月前都點過了,為何不能推薦。
如晦z:舉的例子沒有說服性,既然想查,就找專業人士查代碼,別弄這些真假都不知道的博眼球。
阿珠:要用只裝了外賣類App的新機做實驗才有信服力呀,萬一是別的軟件監聽呢?
03
餓了么、美團回應:不存在“偷聽”
餓了么相關人士表示,所謂“監聽用戶日常對話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種無端猜測,餓了么既沒有做類似的產品設置,也不具備相關技術條件,餓了么嚴格保護用戶隱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會在取得用戶事先同意的前提下進行,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使用。
美團人士則回應稱,有關“根據麥克風收錄的語音關鍵詞為點外賣的用戶做推薦”的行為并不存在,美團外賣只會在獲得用戶語音使用授權,且用戶主動發起美團外賣App內的語音輸入行為時,才會使用麥克風。此外,美團外賣僅會在用戶表達了明確需求信息、進行主動查詢后,才會進行相關推薦輸出。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被質疑偷聽用戶講話,竊取隱私的互聯網公司都表示“技術達不到”。
是否“偷聽”,業內觀點不一
此外,在獲得了麥克風權限的前提下,一款App可以通過另一款App獲得信息嗎?國內知名白帽子公司KEEN GeekPwn實驗室宋宇昊認為,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完全成熟,且有一條共享資源的傳輸鏈路。
“如果某App具有麥克風的訪問權限,理論上,此款聊天App可以監聽周圍環境的聲音。在此過程中,聊天App可以將語音輸入的代碼嵌在其App內部,用于將人類的語言轉換成文字,并上傳到服務端。
服務端將這些文本進行處理后,與對應的用戶進行綁定。如果說兩個App之間有業務的合作,那么他們將可以共享這項資源。”宋宇昊表示,“按現在的網速和機器性能,這波操作可以認為是實時完成的。”
然而,盡管這一情形在技術上可以實現,但宋宇昊認為,這并不代表相關App已經進行了這樣的操作。
騰訊手機管家安全專家楊啟波對此表示也認同,“有麥克風權限,不一定就會偷聽用戶說話。”楊啟波表示,盡管麥克風“偷聽”還很難確定,但出現如此巧合,極有可能是App在利用其他渠道獲取的大數據進行測算,比如根據你當前所處的位置、經常光顧的餐廳、之前的搜索習慣等等數據來預測你的潛在需求。
– END –
來源 | 創客公社、IT時報、中國新聞網、新浪微博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更多精彩干貨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