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立即報名 面對疫情,直到現在,企業家和管理者們是時候考慮一些重要之事了。
首先是因為救急之事,多半也準備得七七八八了。湖北之外的新增病例數,已連降六日(今天是2月10日)。盡管一些地區和行業的復工日期,尚需等待。但總歸春天真的不遠了。
其次就是心理上的恐慌期也趨于平緩了。不至于半夜起來刷朋友圈,然后愁得睡不著覺。也不至于每天在家從南走到北,從白走到黑的無處安放了。
實際上,趕緊去做那些緊急之事,通常是不需要有人去提醒的。救急就像是人的一種本能,就跟應激反應一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的人反應更快,但其他人也能跟上。
反倒是那些重要之事,經常容易被擱置。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如此。面對重要之事,甚至經常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暫時推卸掉,而那些最好的借口,往往正是應急之事。于是,因為要救火,權且就先放放吧……
立春那天,有同事問我,疫情之后有哪些機會與挑戰?我的回答是:該是機會的還是機會,該是挑戰的還是挑戰,不會因為這次疫情而產生本質性的改變。
顯然,這么大的疫情,不對經濟產生影響是不可能的。但稍微拉長一點眼光,困擾每個企業的事情,都不是與疫情相關的救急之事,而是那些困擾你許久的老問題——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甚至沒有足夠的機會被正視過、被確認過。
平時都太忙了。要么忙這,要么忙那。難得有時間坐下來想一想。難得有機會觀看到自己的本心。
儒家喜歡講從“心”出發,但心何以知?荀子曰:“虛一而靜”。我認為這很有道理,“虛”與“實”相對,“一”與“多”相對,“靜”與“動”相對。企業家和管理者,平時常處于“實”“多”“動”之中,難得有機會“虛一而靜”,考慮一些重要之事。
尤其這次疫情是一個難得的契機,不妨做些反思。就像人得了一場大病,就開始重視起各項身體指標了。
我認為最值得考慮的重要之事有四件——
第一件事就是在疫情之下,更讓我們正視,做企業真正值得追求的績效成果是什么?
春節戰“疫”,每個人都看到了線下企業之難。尤其是to C的餐飲企業,本來想好好賺把錢,結果要面對生存之憂。一場疫情,讓劇情反轉得太快。
但我看到,最先在媒體上表現出淡定姿態的是長沙文和友。數日之前,這家被譽為“餐飲界迪士尼”的湖南知名餐飲企業,獲得近億元投資,可以更從容的度過這場寒冬了。
與我經常打交道的西貝、喜家德、九毛九這些企業相比起來,文和友在規模上不算太大,影響力也主要在湖南,或者說是長沙。但只要你去過長沙,就不可能不注意到它在當地巨大的影響力。因為遍地都是文和友,你只要稍微轉一轉,就會看到一家又一家的文和友臭豆腐、文和友大香腸,文和友小龍蝦……如果你第一次去位于海信廣場的“超級文和友”,不僅排隊長到沒邊兒,各種想象力也是飛出天際,讓你連連張大嘴巴,哇哇贊嘆,下巴脫臼……
像這樣的企業,不客氣的說,想死都死不了。一旦疫情結束,不用多久就能恢復到正常秩序。
因此,什么才是企業真正值得追求的績效成果?不是絕對意義上的規模,不是一年能有多少利潤,也不是開店速度……這些都不完全。管理學對衡量一家企業質地的指標一直沒有變過,就是“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首先是競爭力。你在所屬領域中,硬碰硬的實力到底有多強?是不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每個細分行業中都有檢驗其水準的Key Point/核心競爭要素,就拿這把尺子量一量好了。
其次是可持續性。它與核心競爭要素的能力積累有關。有的企業贏在品牌,那么,你的品牌資產有沒有升值?有的企業贏在技術,那么,你的技術儲備如何動態增強?有的企業贏在供應鏈驅動,那么,你的供應鏈水準還有多大提升?
實際上,做企業不怕虧錢,怕的是在根本問題上沒有改善。只要你在“可持續競爭優勢”上不斷有積累,總有一天,所有虧過的錢都會回頭來找你。
反之,這些年我看到許多企業,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增長邏輯的陷阱,每年都在追求增長,把業務的數量和規模看成企業的績效。甚至明明是非相關多元化業務遍地開花,還要美其名曰生態戰略、平臺組織,擁抱新商業時代。
但假的終歸真不了。“增長”和“發展”畢竟是兩回事,就像不能把脂肪看成是肌肉。
有的企業表面上看沒有增長,但不意味著沒有發展。怕的是企業的體量和模樣還在增大,但競爭力已經明顯下降了。遇到這次疫情,馬上就顯出氣喘吁吁,力不從心。
你的企業發展是仍然走在正確的路上,富有想象空間?還是競爭力已明顯掉隊了,仍試圖掩蓋問題,但內部的明眼人已惴惴不安?這次疫情,恰好是一次反思之機。
第二件值得考慮的重要之事是,你到底擅長什么?企業需要你操心什么?如何與團隊互補?換言之,就是作為企業家和高管的角色定位。
由于長年跟各類企業家打交道,我也逐漸被磨出了些感覺。我最經常要跟企業家反復確認的是兩件事:一是,現階段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二是,如果你只能忙一件事,是哪一件?
我發現,做老大、做管理者的首要素質就是得“拎得清”,分得清大小、是非、遠近。
拎不清主要矛盾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最寶貴的精力配置在那些產生關鍵績效成果的事項上。做管理者,首先要帶領好自己。一個連自己都管不好的人,不可能管得好團隊。
站在看企業的角度,每個成功企業都是行業中的幸存者。我發現許多時候,企業家未必說得清自己究竟做對了什么,才讓企業活了下來。創業者更多的是行動型,而非思考型,他們憑直覺做事,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但這些直覺與選擇,往往剛好指向關鍵成功要素,讓他們與同行相比,在更短時間內做對了更多事情。
就像從去年夏天,我開始跟奈雪の茶合作,很快就注意到,奈雪的開店速度快得驚人,開發團隊人員精簡,效率極高;產品和品牌也具有競爭力;而這兩個方面,恰好是這一對創始人夫婦直管;如今奈雪的發展,我依然看好。
▲奈雪の茶創始人
許多企業的成功都有類似的特點,創始人的稟賦與行業在那個階段的核心競爭要素,剛好合拍了。企業乘勢而起,獲得了驚人的成功。
但遺憾的是,事情是會起變化的。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
曾經的成功要素是否真的能指向未來?是值得打上一個問號的。但想要讓一個成年人做出思維習慣、行為習慣上的改變,何其難也?何況是內心有更強主見的企業家?
常常出現的情況是,一把手總是樂于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而不去從事那些很可能同樣重要、更加重要的關鍵活動。
團隊互補的道理總是容易的。但如果一把手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形勢變了,主要矛盾變了。他也不可能真正做出適當的責任安排與人事任命。
何況,在許多中國企業里,一把手的注意力焦點就決定著政治正確。只有政治正確,資源與協同才會跟隨。而在東方文化的語境下,我們的創始人與高管,心理上的權力距離通常都太大了。某種意義上,民營企業中的創始人就像是皇帝,與高管的關系是君臣,抗命則不尊,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合作、平等對話的關系。
我一直希望并致力于建設的是,未來的組織形態中,創始人與高管團隊不再是“領唱”與“合唱”的關系,而是交響樂團,有指揮,也有各類首席樂手。但目前顯然不是主流。
而這次疫情的危難程度,已經遠遠大過了創始人、一把手這一個人能夠撐得住的程度,必須得眾志成城,共度時艱。這幾天,我不斷聽到我的企業家朋友們,跟我說起他被團隊感動得熱淚盈眶,淚流滿面…
我想,這是一個關鍵的時刻,讓“我”成為“我們”。可以讓企業家和高管重新思考一番,企業接下來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企業家如何自我定位?團隊如何互補?
接下來的第三件事就是,把能力建在組織上。尤其隨著企業的持續發展,不再是依靠企業家的個人能力,或是個別高管的杰出能力,而是以組織能力取勝。
但問題馬上就來了,組織能力到底是個什么鬼?似乎,企業內部的一切都與組織有關,那么任何的內部能力都與組織能力相關。那組織能力的具體指向又是什么?
由于近八年,我都在講組織管理,一開始總有一些企業家朋友,帶著很玄妙的態度跟我聊起組織能力的話題,好像這個領域特別高深,必由高人指點,方得法門,經常也搞得我很不好意思。幸運的是,這個領域近幾年的確得到了普及。
目前談起組織能力,最經常得到的回答是:員工的意愿、員工的能力、員工的治理結構。所謂的“能”“愿”“許”。我不否認,楊三角是一套有啟發性的思維框架。但是組織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是兩類問題,盡管彼此之間有交集,但解決問題的層面不是同一個,而是兩個層面。
組織管理的著力點在于組織的機能建設,是在組織層面;而不是直接下到員工層面的意愿、能力和結構,那仍是HRM。這中間很可能有理論的誤讀。
至于這幾年經常談的動態組織能力、敏捷型組織、生態型組織……就更加讓人摸不到頭腦了。
以敏捷型組織為例,我的看法是,企業該敏捷就敏捷,該敏捷的地方就敏捷,不該敏捷的就別瞎敏捷了。我跟手機企業打過交道,手機企業但凡能活下來的,都敏捷,技術換代的速度這么快,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跟著也快,不敏捷能行嗎?
但一些餐飲企業,本來做的就是老百姓的吃飯生意,結果搞得花樣百出,變來變去,最后把自己變死了。我發現,特別聰明的人通常是做不好餐飲企業的,他守不住這門樸素的生意。
我從小跟父母擺攤賣貨的經歷告訴我,做買賣賺錢靠的是本事。沒那么多玄而又玄的說辭,歸根到底,你有什么本領過人?
這次疫情,湖北紅十字會的物資分派問題,飽受詬病。后來由九州通接管之后,2小時內就完成了物資的入庫和分發。有人評論,武漢紅會半個月沒搞明白的倉庫,九州通接管之后,2個小時就整完了。
不過這沒什么好驚訝的,九州通作為中國醫藥商業領域排名前列的企業,吃的就是這碗飯,干的就是這攤事。就像有的人是足球運動員,雙腳靈活。有的人練舉重,上肢發達。九州通常年業精于此,它的組織機能就是擅長做流通、庫管和分發。
從這個意義上,每個企業都要明確回答:你到底靠什么本事立足?
▲喜家德創始人高德福
喜家德水餃在這次疫情中的應對之策,讓很多人豎大拇指。我曾在喜家德做過幾年長期顧問,許多參訪者總是對喜家德的“三五八”合伙人管理制度,展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這我完全可以理解,它的確有過人之處。但我總愿意多提醒一句,喜家德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它的“水餃學問”,無論是餃子餡、餃子皮,還是怎么包、怎么煮……看似尋常,皆有門道,分寸火候,都被喜家德人拿捏得死死的。
喜家德的產品策略變化很少,每家門店,一年到頭,就是那五、六種餡。而且都是大眾口味,絕不出奇。除非你繞開喜家德的經營策略,否則你在產品上跟它硬扛,就會發現,你能想到的每條路幾乎都被它封得死死的。對餃子的熱忱和堅守,在喜家德就像是宗教。
喜家德的創始人高德福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說,“喜家德前幾年,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想,就知道一門心思包餃子”。
但在我看來,那段閉門苦修的幽暗歲月才最彌足珍貴,是屬于喜家德人的一萬小時定理。
對組織能力的探討,的確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話題,而組織建設就更是慢工細活兒。但每個企業都需要明確回答:①你做的究竟是一攤什么樣的生意?②這門生意到底要靠什么本事吃飯?③為積累這樣的本事,企業必須要開展哪些關鍵活動?④為完成關鍵活動的交付,必須要由哪些部門和人來承擔責任?
第四,在疫情面前做出的決策與選擇,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的不僅是你的領導力,更本質的就是,赤裸裸的自己,你究竟是誰?
顯然,這次疫情對企業界同仁來說是一場猝不及防的災難了。
作為普通人,我們當然都希望有平順的生活,命運也不要試探我們,但只有在遇到真正艱難的選擇時,我們才面對真正的自己,我們才定義自己。
就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我看到老鄉雞創始人束總手撕員工減薪請愿書,直言再苦不會苦員工,賣房賣車也要確保員工有飯吃!我真心覺得特別大氣!
我跟束總,沒什么來往。只是在一次論壇上有過一面之緣,他在我前面發言。他個子不高、身材微胖,我也是如此。當時只覺得這位大哥講東西挺實在的,人蠻厚道。可能是因為性格使然,我倆相互之間連個微信好友也沒加。但是我看了他的視頻,肅然起敬,決定未來一定要多吃幾次老鄉雞,如再有機會見面,定當敬他一杯酒。
沒有什么大道理,人心都是肉長的。人畢竟還是感情動物。
但就在正月十四的晚上,我的一位HRD學員,我的好友,也是華南一家餐飲企業的HRD,卻告訴我,她被公司解雇了,馬上就交接。
我不知道她這一天夜里有沒有睡著覺,有沒有哭?換做是我,肯定是徹夜難眠、難過至極了。我怎么都忘不掉她跟我說的話,“疫情無情,餐飲業確實難過,但公司更無情啊,前一分鐘還在匯報工作,后一分鐘通知我離職”。聽得我想哭,我承諾幫她推薦工作。
我常說,做企業有心法,有技法。心法到位了,技法哪怕差一點,也沒關系。怕的是反過來,技法精湛,心法卻一直立不住,最后就一齊放倒了。
任何人力資源技術,在碰上領導力、企業家本心等問題上,都被統統化解。像在危難之際,解雇高管這種事,無論其理由多么值得被理解,其為人都很難贏得真心實意的尊敬了。我在德邦快遞做顧問期間,創始人崔維星一再向我展現的就是,要做業績,先做人心。如果組織氛圍上都起不來,士氣都不提振,想做什么業績都是白扯。
這是“借假修真”。業績是假的,組織和團隊的成長是真的。組織和團隊是假的,個人的成長,尤其企業家本人的成長才是真的。否則,假的總歸真不了,長久不了。
實際上,對價值觀的檢驗,總要看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都能做出怎樣的反應。
從這個意義上,這次疫情對我們每一個人,不光是企業家和高管,都是一面鏡子。所有人對同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反應。我們的言論、選擇都出自本心,我們的心理軌跡對自己而言一覽無遺,我們是更多選擇了崇高,還是更多選擇了渺小?我們騙不了自己。
我們是平凡之輩嗎?還是,我們本可以成為更大寫的人?
言及至此,恐怕也無須多言了。最后,用我喜歡的戴望舒的詩句結束此文——
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永不消逝,它們冰一樣地凝結,而有一天花一樣地開放。
但愿疫情早有轉機,春天如約而至!
四大課程亮點
1.營業額低谷期間,如何保證團隊穩定?
2.如何利用疫情閑時做好門店訓練?
3.后疫情時代如何做到快速招募和訓練?
4.快速提升領導力,讓你的團隊眾志成城!
五天業績突圍
領導力賦能-認知領導和管理的本質
打造高效訓練系
?掃碼立即報名!
▲掃碼立即報名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