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有商道。
商人的任務就是找到商業規律。
在杜中兵看來,“產品主義”本質上不是業務思維而是品牌思維,這種思維模式,并非適用于所有商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談品牌的時候,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什么樣的人才適合做品牌。特別是對餐飲人來說,大家的門頭上都有招牌,看起來天生都是品牌。可現實卻并非如此,做不做品牌要看人內心的追求。定位不對的話,信念系統就會出問題。當然,信念會升級優化,但原點的信念基礎很難改變。因為一個人小時候的成長經歷,父母對他的影響,以及后來的教育背景,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深刻的,甚至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
根據信念基礎的不同,商人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商人的三個層次
剛開始,大家都是開小店的,必須賺錢才能生存,都是在做生意。但同樣是做生意,一種人是有一點責任的,他要親自去買肉買菜,要包好每一個包子,這就有了一定的使命感,這就是企業家氣質。而生意人就是單純地賺錢,不談其他。
只有內在具備一定的責任和擔當,不以賺錢為唯一目的商人,才能進化成企業家。
什么是企業家?就是心無旁鶩,不論其他,把自己的事做好,只挖一口“井”。即便外出學習培訓、廣交朋友、拓展各種資源,和外界的接觸最終都會落到那口“井”上。這就是企業家的價值體系,萬法歸一。
而要做好餐飲就應該成為企業家,用純粹的生意人思維很難做得長遠。因為餐飲業是良心行業,必須用心對待,需要責任和擔當。餐飲又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行業,本身就夠纏人,想要做好必須專注。
資本家則是看懂人性、看懂商業模式、看懂趨勢的人,能研究社會宏觀的東西,能夠在更大的空間中測算概率,發現并利用更多的企業家。
企業家、資本家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思維結構、價值體系不一樣。
用資本的思維、大運作的思維來做企業,依然是企業家,而且是很厲害的企業家。因為投資”不是他的本質,整合來的資源再應用到那口“井”上,滋養它,這オ是本質。
最怕的是用實業家的角色做企業。
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呢?
假設有人想出來一個“羊湯寬面”,卻讓別人去干,自己占七成,只讓別人占三成,別人會愿意干嗎?這相當于生個孩子讓別人養,一開始就定義了對方的保姆身份。這成功的概率能高嗎?
換一種方式,一個人生了孩子卻沒有足夠多的資源,就借別家的羊、別家的奶去養孩子,等孩子長大后再給對方回報,這樣的事就靠譜多了。內里生發的和外在強加的,原點的力必然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用資本家的思維做企業”和“用企業家的角色做企業”的本質區別。
這在餐飲業的表現形式,就是單一品牌和多品牌的區別。為什么很多企業的多品牌化都是曇花一現?原因就是原生動力不足,體系支撐不夠。像王品那樣有強大支撐體系進而多品牌化較為成功的企業實在是鳳毛麟角。
做企業家還是做資本家?在發達程度還落后于很多行業的餐飲業,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的還少之又少,更多的商人還踟躇在做生意人還是企業家的身份定位上。
身份定位決定行為系統。定位一旦不清,行為就會迷亂。
企業家本質上就是創業家,永遠在創業的路上。
而創業,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實現從無到有,首先要確定干什么,要把自己是干什么的說得清清楚楚,這就是“界定業務”;實現從小到大,從小包子店做到包子連鎖必須有實施步驟,這就是“確定戰略”,還要把自己要干成什么想得明明白白,這就是“明確使命”;而由弱到強,希望產生什么樣的社會影響,就是“樹立愿景”。
▲創業的夢想階梯
企業家的意義在于創造一個偉大的品牌。
品牌如果是一個人,什么是魂?品牌如果是一棵樹,什么是根?品牌要與顧客發生關系,什么是因?
答案必然是產品。產品就是入口,產品就是賽道,產品就是初心。
只有產品才能界定企業家的業務、明確企業家的使命、確定企業家的戰略、樹立企業家的愿景。
把身份定位了,把創業想明白了,事情就會非常簡單。
做生意等于賺錢,是著眼于眼下的路。
做品牌等于創業,是著眼于未來的路。
《產品主義火鍋黑馬的超越之道》真實還原了巴奴的發展路徑,深刻解讀了其獨樹一幟的經營理念,重新詮釋了“以產品為本”這個樸素的道理。
限時團購價只需32.0元/本,快來搶購吧!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