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賣平臺傭金上漲至23%,你還扛得住嗎?丨【勺子推薦】

    點擊藍字關注并星標,每天7:40準時閱讀餐飲經營好文

    編者按:

    跑贏平臺才能笑到最后

    作者|商機去哪兒

    來源商機去哪兒 (ID:shangjiqne)

    編輯|Neo

    雷軍在最新小米發布會上如是說。

    就在最近,馬老板突然得到美團通知,外賣傭金要上漲到 22%。馬老板在北京某創業園區經營一家輕食餐廳,包含三明治、低卡飯、沙拉等餐品,外賣收入占到了營業額的 60% 以上。美團調整傭金后,意味著他每月銷售額的將近四分之一要付給美團。再算上房租、水電、人員等成本,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1 月 4 日,央視《經濟信息聯播》也報道稱,廣西南寧不少商戶因外賣傭金突然上漲而退出外賣平臺。據了解,雖然有獨家、品牌、普通商戶的傭金區別,但美團抽傭比例整體在上調,某些地區甚至達到 23%。許多小商戶和北京馬老板一樣,正在考慮 2019 春節后的轉型,甚至考慮退出外賣平臺。

    傭金上調,成為許多小商戶的“節前噩夢”

    傭金從5%到20%

    胳膊擰不過大腿

    “如果是簽獨家,美團抽 19%;如果是和餓了么同時上,那就抽傭 23%。沒辦法,平臺很強勢,區域經理直接電話來談‘獨家’,否則就失去更多有利條件。外地的同行告訴我,因為此事,美團由原來的3公里配送縮短到了 50 米,覆蓋范圍幾乎縮成了一個點。”劉總,一個在云南昆明做餐飲十余年的“老炮”,如今旗下有 4 家 2000 平米左右的正餐酒樓,以及試水了 2 家小而美的商場餐廳。

    他的餐廳是 2015 年正式上線外賣的,那時趕上很多補貼活動,輕輕松松就可以運營很好。大概到 2016、2017 年,明顯感覺到需要花心思“做運營”了。“補貼逐漸減少,平臺要求做排名,感覺到處都是花錢的地方。”劉總說。

    雖然劉總的餐廳不以外賣為主,但他認為外賣既是大勢所趨,也不能因平臺吃緊就放棄。雖然傭金一直漲,但胳膊擰不過大腿。只要結果是盈利的,那就做下去。

    對于此次傭金提高,美團給出的回復是:主要是因為公司運營成本以及人工費用增加,至于有商家退出平臺,一方面是由于店鋪轉讓以及合同到期,另外就是一些商家本來競爭力不強,退出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美團的這一說法,無疑激起了更多商戶的不滿。“保護費也不敢這么收”,有商戶如此評價。

    從外賣大市場的角度來說,平臺、商家、顧客勢必要找尋一種利潤平衡,最終達到三方共贏的結果。然而,這一“平衡”伴隨著各方利潤的降低而被不斷打破。隨之而來的,是商戶的集體自救。

    避免過度依賴外賣平臺

    商戶尋求自救

    1.考慮線上線下的反哺

    如果說,昆明的劉總因為“樹大根深”,并未在外賣方面受到創傷,而像開篇馬老板這樣對外賣依賴較多的餐廳,無疑是雪上加霜。

    除了進和退,更多單純依賴外賣的商家開始考慮,如何讓線上線下更好地“反哺”。以北京某雞湯泡餅品牌為例,最早從線上起家,2018 年 5 月開始發展線下美食城檔口店,而 2019 年元旦剛過,老板就帶著團隊在天津籌備一家 300 平米的大店。“太過依賴外賣,肯定是不行的。線下實體店投資雖然大一些,但一方面利潤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線上和線下更多進行反哺,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另一家酸菜魚品牌的運營總監告訴記者,他們家最高峰時外賣單量一天 300 多單,現在因為線下是旺季,外賣并未發力,一天只做 100 單左右。“我們一直把外賣定位為實體店增加營收的一個點,有沒有都可以正常運營,因為外賣的利潤太低了。除了延伸經營觸角,想單獨靠外賣掙錢,很難。”他坦言。

    焦耳食堂起源于線上外賣,2018年開線下店

    2.部分品牌鼓勵“到店自取”

    外帶模式或成突破口

    在外賣運營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會不會回歸到自主配送的時代?或者出現更多第三方配送平臺?據悉,部分小城市,商家“聯合配送”的情況又有端倪,幾家順路的餐廳,聯合印發點餐宣傳冊,讓員工進行配送。

    “但這一做法顯然是不夠長久的,一來,要養著配送人員,有這個費用還不如和平臺合作;二來員工的專業度可想而知,走錯路、找不到等反而耽誤時間,更別說聯合配送了。”某業內人士說。“外賣的模式,和滴滴快車一樣,平臺燒錢到了一定程度,就一定要平衡盈虧。作為商家,既然享受了平臺的便利,就要接受平臺的分利。”

    還有一種說法,當外賣平臺傭金增高,餐廳的重心逐漸向線下實體店轉移,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帶”單產生。線上和線下將實現真正的互相補充。一家商務寫字樓附近的煲仔飯餐廳老板告訴記者,他們現在一天的總單量在 400 份左右,其中外賣、外帶、堂食基本是各占三分之一。“可能也因為我們店堂食面積小,附近又都是白領。我們推出幾款“白領套餐”,基本上可以做到提前備好,顧客就算是到店現場點,也不會等太久。”

    堂食、外賣、外帶三種經營模式,可能會隨著外部大環境的變化,而被不同的商家“組合搭配”。像煲仔飯老板這樣,鼓勵外帶的做法,或許會被越來越多的商家采納。

    3.外賣做的是增量市場

    品質才是持久的通行證

    王老板在河北涿州開了 3 家川菜館。800 平米的餐廳,外賣一個月能做 15 萬左右,外賣和堂食占比大約為 2:8。他告訴記者,如今出去抽成、食材、人員等,外賣的純利能達到 10%-15% 就非常不錯了,已經被壓縮得很低。

    “所以我覺得,外賣一定是開源模式,是在原本堂食穩定的前提下,做增量。不要指望著用外賣了支撐一個餐廳。特別是到 2018 后半年,外賣的理性化發展越來越明顯,不再是擴張性的。每次平臺有變動,必然會導致一群商戶死亡,這個時候,拼的還是品質。”王老板說。

    并沒有和某些商家罵罵咧咧一樣,王老板的心態很好,他認為平臺、商家、顧客一定有一個平衡的過程,而這過程中,必然會有優勝劣汰。相比短暫的排名,他更看重長遠的口碑。“存者王,敗者寇。這就是餐飲市場的現實。”

    無論是視覺還是口味,外賣整體品質在提高

    外賣市場要掀to B補貼戰?

    商家仍持觀望態度

    “太正常了,我是一點都不意外。美團旗下那么多業務相互牽連,在現實面前,提高外賣商戶傭金很正常。這可能只是開始,以后還有更多“增值服務”。”采訪中,也有老板坦言,縱觀近幾年的互聯網企業發展模式,基本逃不掉一個循環:燒錢補貼(培養韭菜)—搶占市場—壟斷經營—收割韭菜。

    2018 年 11 月下旬,美團發布了 Q3 財報,報告期內營收為 191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97.2%,平臺活躍度商家總數由 380 萬增長至 550 萬。但整虧損凈額卻高達 25 億元,較上年同期激增 157.9%。隨后的第一個交易日,美團開盤即大跌。

    平臺燒錢補貼,吸引更多用戶,進而吸引更多商戶,于是形成了外賣行業的獨角獸現象。而被市場養大的獨角獸,終歸有一天要“割韭菜”。

    美團傭金上漲事件持續發酵,餓了么也“沒閑著”,迅速公布了“殺手锏”——暖冬計劃,一是商家端費率的降低;二是加大消費者端的投入和營銷力度。2018 年 10 月,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正式宣布成立,餓了么與口碑合并。此次暖冬計劃,無疑是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成立后在2019 年燒的“第一把火”。

    “我們認為這個行業還應該有更好更快的發展,而不是更早割韭菜。”餓了么 CEO 王磊在采訪中說,粗暴地收流量稅,這不是長久之計——這無疑是針對美團的喊話。

    美團和餓了么面對 B 端新一輪的價格戰,讓許多商戶抱有期待。“從平臺,到我們商戶,再到顧客,大家都是共生共榮的。我們也不希望夾在中間,或者站隊什么的,還是期待整體市場都平穩些吧!”某商戶坦言。

    外賣運營成本提高,想不出局,就要持續提升外賣運營能力,從粗放轉向精細化運營!快來看看 100 多位參加過 15 天外賣線上提升營的掌柜們怎么說

    如果你也想像他們一樣收獲滿滿,和行業大佬交流運營心得,快速提升外賣核心競爭力,歡迎加入新一期提升營,開課倒計時 1 天,僅剩少量名額!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362.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月12日 07:31
    下一篇 2019年1月12日 08:1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