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成功,不是因為準備,而是因為偶然。把握住這種偶然,往往也就抓住了成功的機會。 就像Uber的創始人在巴黎打不到車,回去就整了一個市值400億美元的打車平臺。在中國,也有這么一個人,因為大晚上打完游戲沒飯吃,就整了一個45億美元的外賣平臺。
他就是張旭豪,餓了么創始人,他是一位創奇人物,他用8年時間打敗眾多競爭對手,成為外賣行業獨角獸,他靠的僅僅是機遇嗎?
13歲替父討債
1985年,張旭豪出生在上海,從小就是個紈绔子弟,偷雞偷狗,光長個沒長心,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成績總在班上排倒數。由于家里是獨子,父母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只能隨他去。
父親早年做生意賺了不少錢,上了年紀就想穩妥一點,做起了資金放貸生意,沒想到借出去容易,收賬的時候就麻煩了。初二的一天看到父親愁眉苦臉,張旭豪就問父親。得知情況后,剛滿13歲的他就自告奮勇幫父親去收債“您扮白臉,我扮紅臉,肯定搞定!”父親覺得他讀書就是浪費時間,就答應死馬當作活馬,帶他出去。
見到欠債人,父親先是好言相勸,遇到有錢不還的主,張旭豪就出場了,他13歲已經130斤了,膀大腰圓,雙手一叉腰,瞪著眼睛邪惡地說:“再不還錢,到時您就得請我喝茶了!”什么意思?這小屁孩要干嗎?沒想到每天放學張旭豪叫了幾個身高馬大的同學,跟在欠債人的屁股后面,人家走哪他們幾個跟到哪,還記下人家的家庭與辦公住址。“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一個星期后債主就受不了了,趕緊還錢。
不過直到高二張旭豪還吊兒郎當的,父母擔心他考不上大學,準備給他花錢開了一家“旭豪眼鏡店”,好將來能夠混口飯吃。張旭豪受了刺激,“我一定要考上大學。”到了高三,張旭豪還真就學進去了,成績直線飆升,尤其是高考最后一個月他晚睡早起一頓沖刺,最后竟然考上同濟的本科,四年以后又考上了上海交大的研究生。
餓了沒飯吃,決定做外賣
2008年,張旭豪在上海交大學的是制冷與低溫研究,不過自從上了研究生,張旭豪又開始游戲人生了,平時連課都不上,總是窩在宿舍玩《征途》。同寢室還有一個人跟張旭豪臭味相投的,就是康嘉。
2009年9月的一天晚上,兩個人相約玩魔獸爭霸到深夜。一路打怪升級,玩爽了,但是到了十點多肚子卻咕咕叫個不停,他倆就打電話到24小時營業的肯德基、麥當勞,結果人家說什么都不送,打電話到燒烤攤,人家也不送。兩人很生氣“這外賣為什么不能晚上送呢?”這時張旭豪自言自語:“如果能有送外賣就好了。”
康嘉一聽眼睛一亮,“聽起來是個生意啊!”兩個人也不玩游戲了,討論了后半夜,當晚就拍板做外賣,名字叫“飯急送”,后來改成了“餓了么”。
第二天兩個人把所有的學費和生活費湊到一起有三萬塊錢,買了十幾輛電動車,決定開始送外賣。等康嘉剛在學校門口發完傳單,第一單生意就來了!
由于抓住大學生的痛點,兩三個月后,“餓了么”就在整個上海的大學校園傳開了,并迅速向社會擴散,半年后平臺每天就接到近千單的業務量。他和康嘉不僅要跑外賣,還要發展餐廳、做推廣,“平均下來,每人一天要跑近100單,工作16個小時以上”每輛電動車平均一天要沖三四次電瓶。
開發“餓了么”網絡訂餐系統
2009年初的一天,張旭豪去一家餐廳送外賣,一扭頭發現裝了五千塊錢的皮包不見了,對于當時小公司來說,一千塊也是巨款,他腦袋“嗡”的一聲,然后發瘋一樣四處尋找,卻什么都沒有找到。送一張快遞單子才賺五塊多錢,得接上千張單子才能把那5000元錢賺回來,張旭豪為此郁悶了三個多月。
“餓了么”最開始的形態是電話接單+訂單配送:搜集餐館菜單,用戶打電話來訂餐,業務員去跟餐館下單,然后取餐送到用戶手里,從餐館那里拿抽成。隨著訂單越來越多,尤其中午、晚上高峰期時很多電話接不起來,用戶滿意度下降……所以,張旭豪與康嘉決定迅速提高網站來單占比,從而減少電話接單壓力!
于是,2009年4月的時候,張旭豪找到了上海交大軟件學院的葉峰,后者利用5個月時間開發了一套”餓了么”網絡訂餐系統,“餓了么”也算有了互聯網的武器!
然而,網站沒做多久張旭豪就發現了一家強勁的競爭對手,那家公司也是做外賣的,團隊有四五十個人,拿到了幾百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在上海高校擴張速度非常快,他們兩個老大都是開車去送的,比張旭豪騎電瓶車送外賣要快二十多分鐘。
張旭豪馬上把幾個創始人叫到一起,商量對策,幾個人你一句我一句討論了半天沒結果,最后張旭豪眼睛滴溜一轉,“找個人過去臥底,打探一下就知道了”一個月后,情況就反饋回來了“雖然規模大,但是管理混亂,執行率太低。”張旭豪一聽心里有了底,更加堅定穩扎穩打的既定計劃。
推廣和尋找優質商家
2011年下半年,張旭豪融到金沙江創投A輪百萬美元融資后,決定進軍北京市場。這次他學聰明了,決定用最小的代價做廣告。
當張旭豪看到三輪快遞車天天在路上跑時,就想怎么才能把餓了么的廣告放上去。于是他就在北京滿大街跑的三輪車上面偷偷都貼滿了“餓了么”的廣告。除了快遞員的三輪車,路邊的修鞋攤,張旭豪也全部搞定,做起了“餓了么”免費廣告。
當時有一家名叫“漢唐餐飲”的餐廳,在各大外賣網站上排名還很靠前,張旭豪就琢磨怎么才能把它發展成獨家客戶。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張旭豪發現那個老板喜歡泡澡,他就趕緊跑去辦張月卡,兩人假裝偶遇,一來二去,兩個人就熟了,張旭豪還主動請他搓澡,最后漢唐餐飲的老板想都沒想就成了“餓了么”的獨家客戶。
除了推廣和尋找優質商家,張旭豪當時還想起了強強聯合的事情,因為他兜里沒錢,不敢動并購的念頭。當時有一個外賣平臺“QQ訂餐網”,采用在QQ下單的方式送外賣,這種下單方式方便快捷,用戶基數大,但是這個平臺當時跟“餓了么”一樣,幾個創始人都不干了,就剩陳強一個人。
張旭豪找到陳強,拿著50多頁的PPT,慷慨激昂了三個多小時,“我要做餐飲界淘寶網,不是為了賺一點錢,而是要改變餐飲行業。”沒想到陳強聽后還真信,當晚就決定加入。
獲融資,估值超過45億美元
2011年5月,餓了么的年交易量就已經突破了2000萬!到了當年12月,“餓了么”日均交易額突破1萬單,成為中國最大的訂餐網站。
2012年9月,經緯中國合伙人叢真有一次在上海交大旁邊的一個小飯館吃飯,他吃驚地發現30多歲的老板娘沒有在管店,而是在不務正業地玩電腦,他琢磨多半是在追韓劇。
結賬的時候無意中瞟了一樣電腦,卻發現她不在看韓劇,而在接外賣,用的就是“餓了么”的Napos系統。叢真第一反應是“餓了么”名字有意思,一問老板娘發現“餓了么”模式也很有意思,身為投資人的他很快就聯系上張旭豪,經過幾次見面,2013年1月經緯中國果斷投了100多萬美元。
從那以后,餓了么融資就像開掛一樣,2013年11月完成2500萬美元C輪融資,投資方為紅杉資本中國、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2014年5月完成D輪8000萬美元融資,領投方為大眾點評;2015年1月完成E輪融資,融資金額3.5億美元,投資方為中信產業基金領投、騰訊、京東、大眾點評、紅杉資本跟投。2015年8月完成F輪融資,融資總金額約11億美元,由中信產業基金、華聯股份領投。
到2015年12月阿里巴巴投資“餓了么”12.5億美元的時候,“餓了么”估值已經超過45億美元。
自建物流網絡
融到資后,張旭豪給自己定了三大任務:持續完善高校的外送服務;繼續大規模地開拓白領住宅市場;搭建以自有物流為主,社會化物流為輔的物流配送平臺,使“餓了么”成為覆蓋全中國“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網絡。
“餓了么”的物流系統是張旭豪的殺手锏,別人配送花一個小時,餓了么平均不到三十分鐘,而且餓了么的物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自營模式,一種是眾包模式,一種是代理商模式。三種融合在一起,通過價格、管理系統來進行統一調度,“餓了么”牢牢的拴住了用戶的心。
2014年年初,美團外賣開了鄭州站,張旭豪覺得不太理解:餓了么之前也看過,覺得沒有外賣市場,于是就放棄。后來他發現美團硬生生把這個市場做了起來,張旭豪坐立不安。
2014年8月,一份報告顯示,美團高校的市場份額直逼“餓了么”。張旭豪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兩天兩夜,不斷思考該如何去做。最后從2014年9月份開始,“餓了么”進入擴張的快車道,兩年時間就從當時的幾十個城市一年內擴張到200多個,員工人數也迅速膨脹到近萬人。
到了2016年“餓了么”就到了收獲季節。當年雙“十一”時,“四通一達”的老總挨個親自給張旭豪打電話“能否加價臨時征用一下“餓了么”的騎手,給我們送送快遞?”
這是張旭豪新的嘗試,“餓了么”的物流平臺開始對接社會快遞。與傳統快遞相比,“蜂鳥配送”在服務標準上的要求更高,如快遞不需要面對人,而“餓了么”的物流送的是餐飲,對溫度、安全的要求更高,而且要面對面。
“餓了么”一下子成了在O2O風口的超級“獨角獸”。從兩個人的小公司,8年成長為中國較大的外賣訂餐網站。對于未來,張旭豪雄心勃勃:“我要做餐飲界的淘寶和天貓。”當然,對于如今“餓了么”來說,未來的路還很長!
新辣道創始人李劍 | 湘鄂情創始人孟凱
喜茶創始人聶云宸 |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
呷哺的創始人賀光啟 | 店達商城創始人芮赟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7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