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餐飲品牌,
火爆天津,
50平小店,
日翻臺超30次,
一年多時間內風靡全國
廣受吃貨們點贊好評
每家門店都人山人海
開餐廳第一步是選品定位,接下來就需要選址。論餐飲發達的地區,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北上廣深這四大城市,在北上深開始創業,會得到更大的品牌勢能,利于品牌發展。
最后,犟骨頭的創始人王藝偉決定將犟骨頭第一家店開在距離北京和上海較近的天津,一方面天津是一個比較包容的城市,新的品牌更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在天津創業和競爭成本相對較小。
事實證明,犟骨頭創始人的選擇是對的。
在2015年10月,犟骨頭第一家天津萬德莊大街上出現。50平米小店,在經歷前1個多月的暖店期后,營業額日漸攀升,最高達到11000元,翻臺超過30次,復購率在80%以上。火爆天津。
犟骨頭創始人王藝偉從小在餐館里長大。這一次創辦犟骨頭,顯然是早有準備的,在第一家犟骨頭開業之前,王藝偉就帶著團隊做了半年的市場調研和產品研發。
憑借多年對餐飲市場的深入研究發現:真正能快速實現餐飲企業連鎖的項目,一定是被消費者所熟知,又容易標準化的產品。
經過多種品類挑選發現:許多餐廳都在售賣“醬骨頭”這個產品,但市場上沒有出現龍頭品牌,并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及易于標準化(骨頭提前腌制口味)。因此,王藝偉決定將醬骨頭打造成為爆款。
在打造單品爆品方面,王藝偉有著自己的一套產品心得:
市面上可選擇的排骨部位很多,可是要說“啃得味道最美”還是–脊骨。
但是,為了順應市場需求“并不是每一個顧客都愛啃骨頭,有些人喜歡吃肉”,王藝偉又選取了肉質Q彈的“豬頸骨”作為肉食愛好者的產品。
作為一個從小在餐館里長大的人,天生就對美食有一種常人無法匹敵的靈敏。為了研究老湯的制作方法,王藝偉掏了3萬元學費拜師學藝。
經過上百次的嘗試,浪費了上千斤的食材,才找到真正的“老湯味道”。選用當天宰殺的豬棒骨,新鮮的豬腳、五花肉,兩年以上的散養老母雞和26味中草藥,經過七道加工工序,10個小時的熬制,剔除原料。最終成就了這樣一鍋老湯。
在產品標準化上,犟骨頭每開一家新店都會有專門的師傅去調制兩桶的“老湯”。每天的不斷溫火微醺添加新的底料和量桶測量過的水,用測鹽計去測量“老湯”是否符合出品標準,保證“老湯”的標準化統一。
做中餐最不起眼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一碗米飯,王藝偉一開始就意識到這一點。
犟骨頭的米飯選用東北基地生產的三種大米混合而成。經過數千次的嘗試,犟骨頭發現:單一大米可能會存在口感弱化,三種大米混合可以取長補短,經過比例混合后的大米口感更香甜,更容易適合市場口味。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餐飲市場,犟骨頭是如何脫穎而出,成功打造品牌?它有這三個秘訣:
CC君認為,犟骨頭成功的因素離不開它對品類的選擇。我們知道,現在的人更加注重就餐時的氛圍,關于餐飲社交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就比如小龍蝦在近年來就很火,這離不開一個因素:社交屬性。當我們和朋友出去就餐時,很多時候大家都在玩手機,難免會有些尷尬,而小龍蝦就需要解放雙手才能就餐,因此廣受歡迎。
同樣,犟骨頭也具有這個社交屬性。
走進犟骨頭的店,我們會看到犟骨頭的店處處充滿小心機。其店內的牌子上文字充滿詼諧感。
墻上掛著的海報還很奇怪,問了服務員說:因為店里人比較多,所以有時候服務員忙不過來,招呼不周,老板突發奇想來了個反面牌匾。也是警示要盡快做好客人服務。
就連壁畫也是特色滿滿,充滿“犟”的趣味,被眾多消費者打卡。“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字眼亦在傳遞著獨屬于犟骨頭的正能量。
光有自然流量,沒有復購很難維持長久。因此,開發種子用戶就成了犟骨頭留住客戶的秘籍。
犟骨頭的核心團隊成員相識于“互聯網社群”。社群成員也就成為了他們品牌推廣的核心族群。通過多次召集群成員試吃投票,上百次的“百人評審”,使產品不斷優化的同時,帶動好的口碑宣傳。
有了第一批粉絲,就要想著如何增加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犟骨頭還和Uber、e袋洗合作,增加粉絲紅包發放,吸引潛在顧客;建立自媒體渠道,通過店內掃碼送飲料等形式,維系老顧客。
現在犟骨頭全國有100多家門店,每家門店一天大約可以賣出350份犟骨頭套餐。
從過去的“吃飽”變為“吃好”,犟骨頭正式因為抓住顧客的這一點訴求。在口味搭配上、分量上做足功課,聚焦單品極致化。
同時,再把拳頭產品的價格降低,利用高翻臺獲得盈利。性價比的超高,讓顧客產生尖叫,最終形成高復購率。
在金錯刀的書中曾形容:“一個產品想要成為爆品,找到用戶痛點是油門,找到產品尖叫點是發動機,引爆用戶口碑才是放大器。”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