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襲海底撈,上座率高達400%,火鍋黑馬僅靠4招成中國式神話!

    請關注以上藍色字體

    2018第六屆CCH廣州國際餐飲連鎖加盟展

    時間:2018年8月24-26日

    地點:廣交會展館

    官網:http://www.gzjc8888.com


    導讀


    中國飲食里有成千上萬個故事,卻仍舊講不清楚火鍋的點點滴滴。游牧民族的彪悍奔放是火鍋,西南大山里的纖夫苦力也是火鍋,東南沿海的精明挑剔同樣是火鍋,紫禁城邊安逸滋潤還是火鍋。



    極具中國特色的“火鍋”這一品類,一直是餐飲行業中競爭極為激烈的紅海。創立于2001年的巴奴火鍋更是直逼海底撈的火鍋黑馬。從一種餐桌食材,一種經營理念,到一種人生態度,杜中兵幾乎成了餐飲界的“反動派”。

    產品主義絕不是做好產品這么簡單,而是要用品牌思維、戰略思維、極致思維、信念思維來重新認識和解構產品。

    —— 巴奴火鍋創始人  杜中兵


    突破性地提出了“產品主義”的理念,它的提出像一場降噪工程,給浮躁喧囂的行業兜頭澆了一盆冷水,給在大環境下用各種奇招、怪招努力“出奇制勝”的餐飲人注射了一針鎮靜劑,把大家拉回到做產品這個根本上。


    產品是入口,背后有很多有形和無形的支撐。


    把品牌聚焦到一個具象的產品之上,通過這個產品積蓄品牌勢能,讓顧客通過產品這個入口,了解整個品牌背后的故事或文化,這才是“產品主義”的真諦。


    1

    找到餐飲品牌的原因


    為什么眾多餐飲企業都在用過度服務、過度裝修等來博取食客眼球,卻又往往在食客嘗鮮的勁頭過去之后黯然收場?杜中兵的答案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對產品本身的忽略。沒有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沒有有生命力、有內涵、有文化、有價值的產品,其他都是空談。


    因此,產品主義,是一場對餐飲乃至更多行業從業者的呼喊——什么才是品牌長青的根基?


    各行各業的產品主義,都是讓企業知道自己是以“產品”為原點與人發生關系的。



    餐飲與人的關系,是由產品、環境、服務、氛圍等多個維度的點滴感受堆積而成的。


    在這一系列的關系中,產品是打造餐飲品牌的原點。這個“產品”的外在界面,是一個具體可感的單品,是一個細分品類的代名詞。


    很多餐飲企業出問題,不是因為創新能力太弱,而是由于創新能力太強。多元的探索豐富了餐飲的內涵,但產品才是餐飲企業的根。守住產品的根,才能不丟魂。


    品牌要始終用產品說話,用產品做代言,永遠以產品為介質和顧客發生關系。就像提到麥當勞會想到漢堡,提到星巴克會想到咖啡,所有偉大的餐飲品牌,都是以產品為入口,經過強大的體系化溝通和表達,讓品牌和產品實現了共通。



    蘋果直營門店的工作人員不會向顧客主動示好,也不會為顧客端茶倒水,卻能夠充分地展示蘋果手機的最新技術。那么,為什么從來沒有人覺得蘋果直營店的服務不夠好呢?事實上,蘋果在培訓員工的時候,從來不教員工怎么樣服務客人,而是讓員工指導顧客學會體驗蘋果的產品和技術。


    有人說,高端餐飲不好做是受到了反腐的影響,但大董烤鴨店卻在反腐出來后逆勢上揚,大董的標簽是烤鴨,也是產品。



    無論是蘋果的手機,還是大董的烤鴨,這些成功案例靠的都不是取悅顧客,圍繞人的服務一概沒有,全都是圍繞產品展開。


    極致的產品會自帶感情,架起與顧客溝通的橋梁。


    極致的產品有它的記憶,進而上升到情懷,上升到戰略。


    2

    產品主義是一種思維品牌


    商有商道。


    商人的任務就是找到商業規律。“產品主義”本質上不是業務思維而是品牌思維。這種思維模式,并非適用于所有商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談品牌的時候,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什么樣的人才適合做品牌。特別是對餐飲人來說,大家的門頭上都有招牌,看起來天生都是品牌。可現實卻并非如此,做不做品牌要看人內心的追求。定位不對的話,信念系統就會出問題。當然,信念會升級優化,但原點的信念基礎很難改變。因為一個人小時候的成長經歷,父母對他的影響,以及后來的教育背景,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深刻的,甚至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


    根據信念基礎的不同,商人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剛開始,大家都是開小店的,必須賺錢才能生存,都是在做生意。但同樣是做生意,一種人是有一點責任的,他要親自去買肉買菜,要包好每一個包子,這就有了一定的使命感,這就是企業家氣質。而生意人就是單純地賺錢,不談其他。


    只有內在具備一定的責任和擔當,不以賺錢為唯一目的商人,才能進化成企業家。


    什么是企業家?就是心無旁騖,不論其他,把自己的事做好,只挖一口“井”。即便外出學習培訓、廣交朋友、拓展各種資源,和外界的接觸最終都會落到那口“井”上。這就是企業家的價值體系,萬法歸一。



    而要做好餐飲就應該成為企業家,用純粹的生意人思維很難做得長遠。餐飲業是良心行業,必須用心對待,需要責任和擔當。餐飲又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行業,本身就夠纏人,想要做好必須專注。


    資本家則是看懂人性、看懂商業模式、看懂趨勢的人,能研究社會宏觀的東西,能夠在更大的空間中測算概率,發現并利用更多的企業家。


    企業家、資本家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思維結構、價值體系不一樣。


    用資本的思維、大運作的思維來做企業,依然是企業家,而且是很厲害的企業家。因為“投資”不是他的本質,整合來的資源再應用到那口“井”上,滋養它,這才是本質。



    企業家本質上就是創業家,永遠在創業的路上。


    而創業,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實現從無到有,首先要確定干什么,要把自己是干什么的說得清清楚楚,這就是“界定業務”;實現從小到大,從小包子店。


    做到包子連鎖必須有實施步驟,這就是“確定戰略”,還要把自己要干成什么想得明明白白,這就是“明確使命”;而由弱到強,希望產生什么樣的社會影響,就是“樹立愿景”。



    明確了產品第一、賺錢第二,明確了產品主義是一種品牌思維,那么該如何做品牌?


    杜中兵的答案是,品牌的規律是“守正才能出奇”,圍繞不變而變。不變的是本質,變的是形式,不變是守正,變是出奇,變的目的是為了讓“不變”更好。


    比如,巴奴不變的是毛肚火鍋,變的是更好的毛肚火鍋;不變的是真材實料、健康美味的產品追求,變的是在新的時代如何讓產品圍繞屬性持續迭代;不變的是堅毅和敦厚的品牌氣質,變的是如何用更具時代性的形式去表達這種氣質。



    一個品牌的四面鏡子:


    其一,焦點是否清晰。


    產品焦點是餐飲品牌的根,是餐飲企業必須守的“正”。


    如老孫家的羊肉泡饃、蔡林記的熱干面等。如果品牌定位不能聚焦到產品上,它的力量就相對單薄了。如果沒有清晰的種子,只從服務或者裝修上驅動,也能有結果,但是看那些僅在裝修等細枝末節上加力的品牌怎撲騰也走不長遠,就不難發現,在根部施肥才是最有生發力,最能長久的。


    只有焦點收縮,力量才能擴大。焦點一旦改變,企業經營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開封第一樓在宴請領域發力,轉移了之前的焦點—灌湯包,最有歷史最有積淀的包子品牌沒有開發出來,而來自臺灣的鼎泰豐卻能把一籠包子賣得最貴。


    其二,屬性是否異化。


    產品焦點是餐飲企業品牌的根,產品屬性則賦予了品牌文化的內涵,兩者相互作用構成了品牌的競爭力。品牌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必須避免屬性異化。


    比如,火鍋業曾刮起過一股國際化風潮,一些知名品牌從傳統的大鍋變成了時尚的小鍋,這樣做是為了迎合國際化的分餐制。而在杜中兵看來,餐飲品牌首先要是民族的,然后才可能是世界的。改成單鍋其實是種屬性異化,把一群人圍著篝火跳舞變成了一人拿一根火把。這樣一改,就把火鍋留給人的歡聚、團圓的心靈印記給抹掉了。



    “這就像你種了一棵楊樹,十年后它枝繁葉茂了,也還應該是楊樹,不會變成柳樹、榆樹。很多品牌出現問題,就是發展過程中,老板對他原來的東西不自信了,心空了,不斷出現挖根動作,種的是楊樹,卻胡亂嫁接,讓品牌長著長著變成柳樹了。”


    所以,戰略是一種方向感,是一種取舍,是良好心態的放大。


    其三,能否控制住流行


    流行是指社會上一段時間內出現的事物、觀念、行為方式等被人們接受、采用,進而迅速推廣直至消失的過程,具有標新立異、病毒式傳播、短暫易逝等特點。


    餐飲業也有流行,追逐流行就必然出現曇花一現現象:快速開放,快速凋落。一種是品類的流行,比如黃燜雞、大魷魚、掉渣餅、柴火雞,幾乎每年都有新品類成為市場熱點,快速升溫,快速降溫,基本上還沒發現產品是如何導入的,就已經被市場追捧。



    品牌建設是一種復雜的長期系統性動員,必須做好加法,再做乘法。如果加法做不好就去做乘法,不斷調高顧客的期望值,讓顧客的實際體驗和預期不匹配,顧客就會棄你而去。


    品牌的命運是多個變量互動的結果,如果前面是負數,乘上越大的數字負得就越多,品牌死得也就越快。


    其四,是否防止老化。


    品牌有成長規律,也有衰退規律,既要控制流行,也要防止老化。老,是一種瀕死病。防止老化,是所有企業乃至有機生命體抗衰退的共同課題。


    一個品牌的衰退取決于空間競爭環境的變化。你不進步,別人進步了,就沒你什么事了。


    這樣的現象在企業史上俯拾皆是。膠卷大王柯達被數碼相機淘汰,一代霸主諾基亞被時代潮流摧垮。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同意微軟收購時,諾基亞 CEO 約瑪·奧利拉的話讓人無限感傷:“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但不知為什么,我們輸了。”


    3

    產品主義的定位觀:“找不同”


    餐飲業遍地開花,為何做成品牌的鳳毛麟角?


    做火鍋的多如牛毛,為何巴奴能夠走出老大的陰影?


    成功的原因很復雜,但最凌厲的殺招是“找不同”。


    “我比你更好就是競爭力?未必!只有創造不同,做出特色,才能形成顧客消費你的理由。”


    規律的迷人之處恰恰在于它的普世價值。


    在運動服飾領域,一家名叫安德瑪(Under Armour)的年輕品牌,就在 2014 年超過阿迪達斯,一躍成為全美第二大運動品牌,向體育用品大鱷耐克發起挑戰。而安德瑪之前,阿迪達斯、銳步、匡威等重量級挑戰者對耐克的霸主地位已覬覦多年,使用高科技、請體育明星代言、瘋狂打廣告等策略頻出,都沒能如愿。


    而安德瑪的成功秘訣就是“找不同”,耐克做的是大而全,安德瑪則用 10 年打造一個單品爆款“吸汗 T 恤”,耐克倡導的品牌調性越來越溫情、優雅,安德瑪則回歸競技體育的狂野、殘酷,形象片不請大牌明星,而以粗糙的地面、巖石、未知的森林為背景。


    安德瑪 CEO 凱文·普蘭克在辦公室的墻上寫了這么一句話:“我們作為一個公司,要很聰明,也要很天真,更要挑戰不可能。”


    4

    圍繞焦點的“加減法”


    所謂“減法”,就是舍棄,一切為了焦點。最難以舍棄的是當前還能為企業賺錢,然而卻可能成為企業未來的負擔,甚至把企業拖入死亡深淵的東西。


    作為一種從餐飲本質出發的戰略思維,產品主義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舍棄—刪除表面上的枝枝蔓蔓,一切圍繞根部焦點展開。


    360 和金山在殺毒軟件戰場上的比拼即為一例。360 作為新興品牌,通過免費獲取了流量。而曾經的殺毒軟件老大金山,因為每年有 2 億元的收入而不愿免費,最終被用戶拋棄。在餐飲行業也是一樣,想做一個偉大的品牌,想打造百年老店,一定要找到路在哪里,焦點是什么,并以跑馬拉松的心態減掉“贅肉”。


    ▲本文摘自《產品主義:火鍋黑馬的超越之道》,餐飲老板內參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所以,甩包袱,丟負擔,抵誘惑,是老板最重要的任務。


    產品主義不只是講究產品聚焦,更是以產品為焦點構建的一個生態系統。它需要所有的資源均圍繞焦點匹配,需要精細有力的內部管控,需要向上游產業鏈挑戰,需要和消費者清晰有效地溝通,這可以看作產品主義的加法,或者是一場圍繞焦點展開的宏大敘事。


    這個系統搭建的過程需要互聯網,需要裝修,需要服務,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手段,是為了讓焦點更清晰更有力,而不是為了服務而服務,為了裝修而裝修。



    如果自認為追隨產品主義,卻沒有收獲預期的效果,那么需要檢視三個問題:


    第一,選擇的事是不是對路,有沒有找好焦點。


    第二,有沒有支撐焦點的強大系統。


    第三,是否掌握好發展節奏,讓內部系統跟得上品牌的成長;是否能把握好推廣節奏,使推廣宣傳和消費的實際體驗保持一致。如果宣傳過度,推廣大于實際,只能使消費預期被拉得虛高,并在實際體驗中跌至谷底。


    “當大家都太奇了,你守正就是出了奇!”


    “守正就是建根,就是專注產品、打造品牌。”


    銷售“最佳的產品”才能保持成功,永遠是商業中顛撲不破的真理。



    責任編輯:Shelley

    若您也是餐飲行業中的一員,

    或有志于在此領域投資創業發展,

    千萬不要錯過第六屆CCH廣州國際餐飲連鎖加盟展覽會。

    點擊公眾號菜單欄“關于展會”,

    下拉菜單“展位申請”就可以報名參加展會。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8696.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2月11日 17:20
    下一篇 2017年12月11日 17:4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