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以上藍色字體
2018第六屆CCH廣州國際餐飲連鎖加盟展
時間:2018年8月24-26日
地點:廣交會展館A區1.1-5.1館
官網:http://www.gzjc8888.com
十個餐飲人來,十個都會對這個位置嗤之以鼻;
周邊沒有寫字樓、沒有居民區不說,過去這里還是一個尾貨城。
整個商場里,一半以上的位置都是空的,常年屬于招租狀態;
平時商場的客流量就只有6000人,有些餐廳甚至在飯點都只有一兩桌的上座率。
這里,絕對稱的上是冷鋪中的戰斗機。
可是,位置不好就該怨天尤人嗎?當然不是這樣的。
誰說“專家”開不好餐廳,我不信
提起王星,很多餐飲老板并不會感到陌生,在15年前他就進入了這個行業,是第一個提出餐飲門診概念的人,他覺得餐廳也像人一樣,會出現問題、會生病、所以也需要像人一樣看醫生,而自己就相當于那個醫生。
因為和許多餐飲培訓、定位機構只有理論不同,王星懂餐飲,給出的又都是具體的落地實操方法,很快他就在這個行業里小有名氣,所以西貝莜面村早期、花家怡園、樂凱撒披薩都是他一手診斷的。
可即便小有成就、也接過上百個項目,但沒有做店經驗依然成了他不能言說的痛,依然避免不了被人當成“專家”,甚至有些老板還會仗著自己有做店經驗,就對王星給出的落地建議放慢執行或者干脆按照自己的意圖執行。
這讓王星十分苦惱,所以,為了能夠證明專業選手也能開好餐廳,也能把自己15年的餐飲經驗有一個用武之地,王星在今年開出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家門店。
不計“成本”的商業模式都是耍流氓
(蓉城老麻一次性投資數據)
四步,讓他在冷鋪里開出最賺錢的小吃店
雖然,在房租上王星沒有太大的壓力了,但如果不去悉心經營本金照樣也是回不來的,于是擅長餐飲策劃的王星就通過以下四步,在冷鋪里開出了最賺錢的成都小吃店:
1.打九折,周一到周五抓商場內部工作人員
這些人同樣也都是需要吃飯的,如果能在周一到周五的時候讓其中100個內部員工進店消費,那么都很賺,周六日因為內部有電影院、KTV外部客流多,走自然流量就可以,所以王星明白先抓內部。
為了能夠讓更多的內部工作人員能夠進店消費,凡是在周一到周五進店消費的商場內部員工來店王星都給打9折,所以即便是在工作日他的蓉城老麻也能突破6500元。
2.無服務、無菜單,節省30%人工
客源有了,接下來就是不斷的優化自己內部的問題了。
傳統的成都本地小吃多以檔口的形式進行售賣,外地的成都小吃多以餐館的形式進行經營,在王星看來兩種方式也都很好,但卻費人工,所以做蓉城老麻必須優化動線。
放眼望去,誰在動線設計方面誰做的比較好呢?
在王星看來首當其沖是食堂 。
不管是哪個城市、哪個單位的食堂,一到飯點少則上百人、上千人,多則上萬人的高就餐量,可是你卻很難看到員工因為人多而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反而是幾個阿姨就能氣定神閑的就把飯給你打了,這么輕松的背后,是因為動線設計的好。
所以在動線設計上他借鑒了食堂的模式,以明檔的形式展示菜品,顧客自助拿餐盤選餐,依照餐品擺放順序依次選擇,整個過程中沒有服務員服務,沒有菜單,完全自助選擇。
因為是這樣的動線設計,餐廳里不再有紙質菜單,前廳也不需要服務員,前廳至少節省了2~3個人工,在后廚方面沒有大廚,也沒有砧板,整個店里5個人就可以忙的開了。
不要小看這小小動線上的優化,和其它同等面積的快餐廳來比,至少節省了30%的人工,而且完全自助的模式,顧客也就沒有了情緒上的計較,在滿意度上也會更高一些。
3.用燈光吸引客流,裝修首要考慮功能性
傳統的成都小吃,多以古樸、傳統的裝修形象示人,但蓉城老麻門店形象卻與傳統成都小吃店形象相差十萬八千里,滿眼的蒂芙尼藍、綠植,置身其中有種在咖啡店里吃成都小吃的錯覺。
過去,在王星的店沒開之前,客流都涌向了同一層的美食城,但店開業了以后,顧客看到了顏值高,產品又豐富,人均只是貴上幾塊錢,他沒有不選擇的道理。
王星說:“做餐廳還是不能被顏值蒙蔽了,顏值只是一方面,很多餐廳花上幾百萬裝修,最后卻收不回裝修的錢,裝修首先要考慮的還是它的功能屬性,把錢花到刀刃上,有兩方面我是舍得投入的。
第一個是買燈。
比如說我們的小吃店裝修一共花了11萬左右,我卻用1萬元去買燈,很多餐飲同行看到這肯定會想,瘋了嗎?花那么多錢買燈干什么?
(圍欄上也有燈)
但只要你細心觀察在生意不算太好的門店走上一圈,你就會發現它們多半都會存在一個問題:即便是營業時間,燈光都很暗。
(每個綠植里都有光源)
這種暗,讓人形成了壓抑感,所以很多顧客不進你店不是因為你出品不好,而是被燈光打敗,所以了解到這一事實以后,無論在圍欄、室內、甚至連綠植瓶里我都加了光源,但這個錢真的不白花,美女在我們店里拍照也更好看了。
第二個是買餐具。
很多人在產品上注重品質,但卻忽略了器皿上也要講品質,因為和顧客在用餐過程中發生過互動的是產品和器皿,一個好的器皿是能在品質上加分的,比如我們一個吃小面的碗,都要70塊錢一個,試想一下在一個小吃店里使用70元錢一個碗來吃十幾塊錢的小面是什么感覺。
4.用冷鍋串提高客單價,產品上做加法
在產品上王星并沒有做太多的嘗試和改良,而是尊重兩個選品前提:根據客群搭配產品,不少也不多,來的人都有的吃,另外一個就是能傻瓜式操作,現有的人員能夠進行操作。
為了能節顧客選餐時間,在整個電子屏幕上王星做了引導設計,比如屏幕上清晰的告訴抄手是這里的大當家,銷量最高,小面是二當家,酸辣粉是三當家……
再也不用服務員去推銷,顧客自己選擇就好。
(屏幕菜單引導顧客選餐)
此外,小吃類的東西并不是高客單價的產品,比如說小面貴點的也不過20,最便宜的才10塊,為了提高客單價最近王星引入了成都的冷鍋串串,這種單品的特性是適合夏天吃,毛利高,素的2.5元,葷的可以達到6元,這樣一來蓉城老麻的客單價就從過去的15~20元左右提高到25~30元,大大的增加了收入。
(用來提高客單價的冷鍋串串)
小結:
王星的案例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冷鋪,你眼中的冷鋪很可能是別人手心上的金礦,位置不好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去尋找撕裂口,并重視成本核算。
就如王星朋友圈里發的一樣:“未來不是資本的競爭,也不是先進設備的競爭,也不是技術的競爭,而是思維模式的競爭。
今天已然不再是誰都可以做餐飲的時代了,而是資源壟斷型、三高型,從進入一刻就進入了紅海廝殺領域,如果定位不清晰,成本控制不了,價格不合理,運營流程不合理,那么企業就不會盈利,就算你付出再多辛苦也沒人心疼你。”
資料來源:職業餐飲網
責任編輯:Shelley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8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