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以上藍色字體
2018第六屆CCH廣州國際餐飲連鎖加盟展
時間:2018年8月24-26日
地點:廣交會展館A區1.1-5.1館
官網:http://www.gzjc8888.com
中國做面包的師傅數不勝數
只有他拿下“世界面包冠軍”,
經歷還被拍成電影。
青霞姐姐不經意吃了他做的面包后
立刻托人寄了三箱
驚奇的問:
“為什么這么好吃,是不是放了鴉片。”
他就是臺灣吳寶春麥方店的創始人,
吳寶春,全世界都覺得他是面包之王。
用匠心征服世界
他對面包有一種近乎瘋狂的癡迷,
為了不讓10年老面里的酵母失活,
他把老面帶到浴室,在浴缸里放滿熱水,
晚上不睡覺,每隔一個小時起來添水保溫。
他做出來酒釀桂圓面包和玫瑰荔枝面包,
敲一敲,能聽到里面氣孔在唱歌。
食客甘愿為了吃上這一口排隊兩個小時,
面包店開了一年就掙了一個億。
他只用15秒就可以揉成一根法棍,
而且每一條面包的長度與重量都一致。
童年:喝酒敗家的爹和最好的媽
不知道是不是匠人的劫數,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有個狠心的爹,
7歲就把他趕出家門。
吳寶春父親雖然不狠心,
但是特別敗家,
吳寶春7歲時,
父親就敗光了家里十幾畝地,
只剩下個破破爛爛的茅草屋。
12歲的時候
父親突然去世
把8個孩子全丟給了,
沒有收入來源的妻子,
吳寶春的媽媽為了照顧八個孩子,
只能四處接零活。
她白天采菠蘿,
每次都背著和自己瘦小身材,
不相稱的大筐子走十幾里路,
晚上就幫著酒店刷晚端盤子。
但就算拼了命的掙錢,
全家的晚飯還經常是剩下的爛菠蘿。
除了人禍,還有天災,
爸爸留下的破茅草屋,
根本扛不住臺灣多風的氣候,
一來臺風就把屋子吹倒了。
媽媽為了修水泥屋,四處借錢,
但就算扛著三十多萬的債務,
媽媽也沒抱怨過一句,
還經常告訴他們不要怨天尤人。
后來,
哥哥們陸續到外地當學徒。
17歲時,
懂事的吳寶春也輟學離了開故鄉。
一走就是20年
撐起了這些歲月的,就是媽媽的溫暖,
有多能忍,事業就有多大
從農村坐火車來到臺北
吳寶春學到的第一件事兒,
不是手藝,而是忍。
就是要在這個放飛自我的年代耐得住性子。
吳寶春找到了一家面包店當學徒,
雖然老板供吃供住,但住的地方,
六平米的板房擠著四個人,
樓下是賣牛肉面的,環境還臟,
吳寶春還得跟動物搶位置,
說不準半夜蟑螂就爬進嘴里。
他每天清晨三點起床,
晚上九點收工。
他要削馬鈴薯、切蔥、備料
但讓他最吃力的是幫師傅烤面包。
因為個子小,
他端不起來鐵烤盤,經常燙傷手臂,
但師傅看也不看,只說了句,
不燙幾次怎么學東西。
好不容易到了晚上下班,
其它人都覺得日子太苦,
拿著工資就去嗨。
他卻每天留下來,
用師傅剩下的一小塊面團,
開始自己練習面團、搓面包,
累的時候就想想當年媽媽背菠蘿的辛苦,
咬咬牙再接著練。
靠著這股子忍耐勁兒,
吳寶春熬過四年半的學徒,
他終于當上師傅,
還破格當上了臺中三家大面包店的主廚。
這時候,
吳寶春開始思考
怎么讓自己的面包突破傳統,
更好吃。
這時候,他遇到了陳撫光。
陳撫光出身醫生世家,
算的上是個富二代
他吃的是美食、聽的是進口音響。
他知道什么叫做享受生活,
見多識廣口味也跟著刁了,
吳寶春帶著做好的面包給他吃,
他吃了一口就說了一個字:呸。
后來吳寶春跟著陳撫光學做面包,
套路跟原來完全不一樣。
陳撫光帶著他四處吃美食,
私人招待所、法國菜、百年老店,
通通都吃一遍,
目的就為了訓練他的味覺。
跟著這種公子哥師傅,
吳寶春逼格一下就提升了好幾個level,
聽古典樂、爵士樂,品酒,學日語,
最重要的是,
他知道了原來世界上,
還有那么多食材還可以放到面包里。
世界杯面包大師賽主動發來邀請函
有了兩路師傅領進門,
加上自己超高的悟性,
吳寶春的面包越做越牛逼。
直接震驚面包之鄉法國,
世界杯面包大師賽給他發邀請函,
請他去參賽,
他準備了兩年,信心滿滿。
但離比賽就剩一個半月,
卻出了新的比賽規則,
要在八小時內做十一種面包,
共兩百五十一個。
所有人都嚇到了,
這么多面包一般要十二個小時才能做完。
于是,
在別的參賽者還打著瞌睡倒著時差時,
他一人在空蕩蕩的廚房練習到凌晨三點,
他像運動員一樣,
一刻不停的練,
一直練到閉上眼睛也能做出來。
比賽前,
吳寶春遇到了對手日本隊,
仗著斬獲過多次世界冠軍,
對手根本都不抬眼看他。
但真正比賽那天,
苦練多年的吳寶春大展手腳,
在倒數三分鐘時,完成了比賽,
打敗7個國家,拿下了世界杯冠軍,
而比賽前狂拽傲嬌日本隊,
在規定時間內連比賽都沒完成。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勝過做一萬件平庸的事
有了世界冠軍的加持后,
吳寶春的面包店,
第一年就創下了一億元的業績。
其實真正打動這些評委和食客的,
我覺得是寄托于食物之上的,
幸福和吳寶春的匠人精神,
這種精神讓人們甘愿排幾小時隊。
匠人精神和商人氣質如果結合起來
一點也不!違!和!
吳寶春為了15秒做出一根法棍,
揉了27年的面團,
現在面包店不打廣告也擠滿了人,
因為他那雙揉面的手就是金字招牌。
2011年,
他還用母親的名字成立了基金會,
兌現了當年對母親的承諾,
他想借這個基金會來幫助更多像他一樣,
因家庭貧困而沒接受教育的孩子。
他用匠人之心對待面包,
面包也成就他。
馬英九知道他繼續上學的想法,
還親自向新加坡,
最好的大學寫推薦信。
就在去年,
他獲得了新加坡國立大學,
EMBA碩士學位。
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勝過你把一萬件事做的平庸。
世界再嘈雜,
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的。
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
你得先成就它,
它才有可能成就你。
資料來源:商業思維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