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36歲,中國前首富劉永好之女,中國最受關注的“企二代”之一。
年少時:想當社交名媛 曾做雅芳推銷
劉暢生于1980年,她的父親劉永好則是在1982年開始走上養鵪鶉和小雞的創業道路。她說:“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父母一邊泡腳一邊說著企業的事情,我爸說過一個廣告詞,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通過四川臺播遍了全國各地。我們是農業企業中最早在省臺打廣告的,最早在鄉間城市墻壁畫廣告的,而很多廣告詞就是一家人坐著泡腳的時候想出來的。”
劉永好的事業越做越大,作為獨生女的劉暢,人生也隨之改變。“我回想我自己,從頭到尾不是典型的乖乖女,從小到大跟每個普通人經歷過一樣的事情,甚至小時候干過很莫名其妙的事情。”
“我在14歲讀初中時,其實有一個挺遠大的志向,就是要做一個社交名媛。那時放暑假要去英語角練英文,我就跑到復印店,挑了有花有草的名片紙,把自己名字、年齡、BP機號碼印在上面,一邊跟人家交流一邊發名片,希望大家記住我。后來父母看到這個名片,一臉哭笑不得,最后把名片沒收了。前幾天有一次我爸開他保險箱,滑出了我當時的名片,我撿起來跟我爸相視一笑,才知道爸爸蠻欣賞我的創意。”
“雖然我跟別人的家庭環境非常不一樣,而事實上,我自己有過很多不一樣的選擇,不一樣的心態。我很小的時候就想,千萬不要跟父母要錢,就想要賺錢證明自己,所以我在初中的時候去做雅芳小姐,賣化妝品,晚上宿舍一熄燈,就看我打著手電筒把別人的宿舍門推開,給她們講,這個口紅怎么樣,這個眉筆怎么樣。”
1994年,劉暢被父親送到美國的高中留學,那時的她有著“特別頹,特別垮的勁,染成黃頭發、白頭發,表達不一樣的自己”。“在國外那一段去接受自己,傾聽自己內心聲音的時期,對我來說,是收獲最大的。我不停地折騰,包括自己做了很多所謂不同領域的創業項目,那時候還沒有互聯網。”
失敗過:收購11家企業 錢打了水漂
當下的中國商界,許多“企二代”往往不愿接班,而劉暢和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的獨女宗馥莉,卻都選擇了進入家族企業工作。
結束美國高中留學后,劉暢進入北京外交學院就讀外事文秘專業,后又在父親朋友開的廣告公司工作,最后在父親安排下回到成都,進入新希望集團成立不久的新希望乳業控股有限公司,以“李天媚”的名字隱瞞身份擔任辦公室主任。
2002年起,新希望乳業在一兩年內收購了11家企業,并大手筆投放廣告。然而,他們忽略了被收購企業的整合重組,結果是渠道沒有鋪開,錢打了水漂。
這對急于證明自己的劉暢,是個很大的挫敗。2004年,為“調整心情”,她離開新希望集團,在成都春熙路開了家小飾品店,跟朋友拿著大黑塑料袋去廣州、義烏進貨……直到后來她去北大讀MBA,這個生意很好的小店才關掉。
劉暢回憶,她大概十年前決定回新希望集團,是基于兩個考慮:“這個家庭的存在跟公司的成長是息息相關的,完全不可分割。因為我們每一份感情都投入到里面,如果不參與到這個事業當中,跟家里的話題就少了。”“我小時候爸爸就開始創業,創業者的生活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我跟父親碰面的時間很少,媽媽也放棄事業回到家里支持他,我到美國留學再到北京讀書,我們也是分開的。我媽說你為什么不換一個角度思考,把公司當做家,你跟爸爸工作的時間就是父女相處的時光。我覺得我媽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對于家人來講最核心的就是陪伴。因此這兩點從情感角度說服了我自己。”
2008年,在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畢業論文寫養豬”的要求下,劉暢“豁出去”了解農村:去樂山現代示范養豬場,訪問農戶,看了所有類型的豬舍,了解新希望集團經營模式。
2011年全國“兩會”上,劉永好首次帶劉暢正式出場,并主動向媒體推介她。那之后,劉暢被公眾視為新希望集團未來的接班人。
遇恩師:受輔佐三年 今獨挑大梁
2013年5月,62歲的劉永好走出了讓女兒接班至關重要的一步棋:他卸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由時年33歲的獨生女劉暢接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導陳春花則被任命為聯席董事長兼CEO,擔起“輔佐”重任。
新希望六和是在2010年由新希望與山東六和集團重組而來。而陳春花早在2003年就接受山東六和集團創始人張唐芝邀請,由顧問出任總裁,轟動一時。陳春花當時一上任就遇上非典疫情,次年又爆發禽流感,飼料行業遭遇嚴重危機。不過,陳春花只用一年就化險為夷,還將銷售額從28億提至74億,讓六和一躍成為行業領先者,自己則功成身退,重返校園。
然而,由于禽流感的沖擊、速生雞事件以及合并之后的文化沖突,重組后的新希望六和業績連續下滑,2012年年報顯示,公司凈利潤17.07億元,同比下降35.4%。
危機中,陳春花受劉永好邀請出任新希望六和聯席董事長,直到今年5月底卸任。她的改革成果有目共睹:以之前單純以飼料為主,大力向養殖基地端與食品消費端“兩端”發展,從2013年到2015年凈利增幅累計達到27%。
劉暢在演講中提到:“我們從種苗到飼料到屠宰加工,整個產業鏈太長了。前三年陳春花老師跟我們一起做,分成兩端,前端是農牧端,跟農民養殖戶打交道,把肉的質量做得越來越好。后面是食品端,我們創造了美食研發中心,你們吃真功夫,吃的所有中餐、西餐,其實我們都有參與。”
劉暢對陳春花用了“非常感恩”的評價:“她對企業做了很好的規劃,這也使得新希望比起其他一些傳統企業布局更早、思路拓展更早。”
壓力大:不愿犧牲家庭 還要工作出色
作為一名真正開始獨掌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劉暢6月受訪時坦言,自己面臨的壓力來自方方面面。“我有一名成功的父親,這對我來講,是一種壓力”。劉暢說,自己是80后,與上一代企業家相比想法可能有所不同,“他們很多都富有犧牲精神,而我自己卻認為不能犧牲家庭,如何在保證不犧牲家庭的情況下還要將工作做出色,這是我感覺有壓力的地方”。
劉暢重視家庭,有一對雙胞胎孩子。“以前工作上的事情陳老師替我分擔不少,但孩子是上天賦予母親的責任,這是誰也替代不了的。父母現在更多是給我減壓,不是直接說你該怎么做,更多是給我一些‘雞湯’方面的減壓。”
9月,劉暢交出自己獨立掌舵后的首份成績單:新希望六和2016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顯示,雖然營收同比下降5.79%,但凈利潤實現23%增長,尤其是除去民生銀行投資收益后,農牧業務凈利實現165%的增長。劉暢表示:“陳老師離開后,現在業務部門分拆為四個部門,分別為原料采購、食品端與創新、海外業務、養殖養豬業務,由4名副總裁分擔,每個人的關注點將更專更精。”
面對自己希望招攬的北大學子,劉暢細細描摹了她眼中的新希望集團:“分為實體和金融投資兩部分,全球員工八萬,營收超千億。實體部分(包括新希望六和)是我參與比較多的部分。我們生豬的養殖加工能力3年后能夠達到800萬到1000萬頭,一年宰殺十億只左右禽類,飼料產量1700萬噸全世界第二,同時我們做乳業。金融部分,我們過去作為民生銀行最大股東,如今擁有互聯網銀行的執照,建立了希望銀行,在投資方面是全球頂尖核心基金的LP,關注農業和食品、醫療、供應鏈金融、TMT等領域。”
而劉暢現在要做的,“是在消費升級與互聯網+的時代,作為一個80后,一個消費者,作為一個媽媽,一個在家里負責買買買的人,要跟城市端的消費者,跟周圍的親朋好友,跟爸爸媽媽、親戚朋友們來介紹新希望產品”。
來源:楚天金報 (綜合《京華時報》《中國企業家》《南方周末》、界面報道)
立即報名參加(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9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