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羅世界上最具創意的餐飲
﹀
﹀
中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孕育中華民族千古文明的母體,是滋潤數千年來燦爛文化的源泉,具有海納百川、地承萬物的博大胸懷。相傳炎帝神農氏曾于瀟湘種植五谷、織麻為布、制作陶器。
農業是中國的根基,日出而作,勸課農桑,春耕秋收,自給自足,勞動人民樸素的生活哲學孕育出不同區域的千般滋味,三湘大地巨大的農耕文化遺存的歷史長卷在此打開。
湖南作為中國最早的水稻種植區域,從“湖廣熟,天下足”到“湖南熟,天下足”的轉變,確立和鞏固了天下糧倉的地位。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八百里洞庭的水草豐茂,被盛譽為“洞庭魚米鄉”。
湘菜的背后,是數千年來豐富物產和深厚湘文化滋養的結果。“湘頌”二字取自歐陽詢的書法,意在對湖南作為天下糧倉、魚米之鄉的歌頌和贊美之情。
從溯湘菜起源,尋湘文化民俗。從稻穗隨風搖擺的田間地頭到藏品豐富、一眼萬年的湖南七百公里外江河肥沃的天下糧倉,到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有山設計尋博物館,力圖挖掘瀟湘悠久的文化和美食,并融入到視覺空間和菜式中,將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以現代藝術化的形式表現,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還原最初的鄉愁記憶。
為呼應稻田主題的草垛門頭,解決無法通過消防、較難布置、有蟲患等等諸多問題,餐廳外立面創意性地運用成千上萬的“鋁制稻草”整齊排列,通過充滿陣列感的鋪陳營建秩序,模擬和優化稻草的視覺效果,予人從繁華都市到金黃稻田的場景切換。
餐廳內高仿真的稻田錯落分布,將餐桌環繞其中,樸實低調的灰磚地面襯以專業的燈光設計,舉目望去宛若置身秋日豐收現場,充滿自然美感。稻穗的形態、質感與肌理上最大程度尊重原型,以期構筑秋季豐收的金黃稻田,喚醒心中對本土生活的記憶和想象。
夯土墻是湖南農耕文化的重要代表,既是養稻的土,亦是砌墻的泥。將夯土墻搬入餐廳,在稻田之間作為隔斷,以實用主義的樸素造物觀念,將中國傳統農耕文化融入現代商業環境中,不但沒有格格不入的突兀感,空間鋪以原生風貌的自然墻體后,光線流動之間,形塑出特有的生機,傳達出“形美以悅目,意美以感心”的生活美學理念,即使是原生樸質素材,經由設計師現代化藝術手段處理,亦可表現出藝術化效果。
重建洞庭撒網捕魚的場景,結合裝盛漁獲的竹簍形狀,設計成湘頌特有的漁網燈,燈具設計呼應洞庭文化特色,同時與湘頌主打的菜品相關聯,情景相融。
稻田上的鎢絲燈泡、發光燈膜上絲印洞庭湖的漁船,在整體氛圍的烘托下,打造出有品質、有質感的就餐環境。
包廂名”春秧、夏谷、秋收、冬藏”,取意瀟湘田間的四時風貌,在此四季流轉,依時而動。
餐廳空間以博物館陳列方式提升稻田主題,從環境、軟裝、菜品呈現等多方位鞏固整體品質和調性的和諧統一。湘頌既是湘菜餐廳,又是稻作文明的記錄和延續:體現農耕智慧、已逐漸退出人們視線的懷舊揚谷機、盛放稻谷的粗布麻袋、老燈具、竹篾盛器等四處搜羅的老物件喚醒人們對原始耕作生活的記憶。
餐具的選合湖南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的醴陵瓷器,結合菜品對器型斫雕至簡,重新設計。每一個獨特質感的器皿,裝盤時都會根據菜品的特色改良定制:微縮瀟湘文化的經典建筑、體現民藝智慧的竹篾、傳達古法制作工藝理念的石磨……餐盤、餐具和菜單設計上多采用稻穗和水紋圖案,增加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度。
從田間到餐桌,歲月沉淀出美味依舊。時間、土地、陽光和雨水穿越時空,在此處匯聚,于湘頌,回歸鄉野,回歸自然和湘菜本味。瀟湘田間的四季風貌遠在七百公里之外,而湘頌僅能在一蔬一食之間,陪伴食者去感受稻田與風,江湖和霧,山川故土,湘味湘情。
來源:餐飲視界,圖:有山設計,文:有山設計
如需轉載請在后臺留言“轉載”
餐飲視界
空間 | VIS | 插畫 | 攝影 | 營銷
這里是餐飲老板找方向的地方
這里也是設計師找靈感的平臺
▲
精彩案例
【 點擊關鍵詞查看原創案例】
茅草屋-烤小串品牌升級丨津常聚-牛肉米粉
湘棲小館丨思美思味鮮果茶丨丸來玩趣
椰妹原生態椰子雞丨楚楚小財魚丨酸渡品牌升級
聾奶奶-無聲牛肉米粉丨街度-草原羊肉串
津是-凳粉丨恰圓滴恰扁滴丨懷湘樓
關注更多精彩原創案例,請在后臺回復“案例”!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