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產品差異是標簽打造的前提
標簽打造,前提條件是產品的不同,通常來說,產品差別越大,越容易貼標簽,越容易制造品牌差異。
如今的火鍋店正變得越來越相似,這也是消費者對各品牌感知趨于中性、無從選擇的原因。從火鍋的發展軌跡來說,由于資訊傳播方式、物流和上游供應鏈的快速發展,各品牌的菜品正變得越來越趨同,一方面使得各家難以拉開差距,另一方面也迫使品牌開始尋找一些“獨占性”食材或獨特銷售主張,這也就是著名的USP理論。
該理論首要強調的就是“產品具體的特殊功效或利益”,沒有一個品牌可以通過完全OEM(代工)的方式持續生存,一旦上游廠商開始品牌化,它就需要尋找自己產品的獨特賣點以支撐品牌價值的獨特性。若沒有獨特產品亮點,這類品牌就成為了“山寨”和“高仿”。
如果當年巴奴沒有推出“活性生物酶嫩化”技術,而是推出一款尋常毛肚,沒有在產品工藝和理念上實現巨大創新,那么巴奴這個品牌可能早已泯與眾人了。
可以說任何品牌邏輯的成立,都源自于創新發明或者微創新改良,而在之后的新品研發上,巴奴也都遵從和驗證了這一邏輯,作為“新食材”初次出現在火鍋店的繡球菌、作為毛肚“新產地”的新西蘭以及“新工藝”活體井水豆芽等等。
而海底撈呢,除了去年新推出的機器人餐廳外,產品并沒有十分突出的特殊性或獨占性,它則是通過服務打造了新的銷售主張,把“顧客就是上帝”與“嗨文化”切實落地,但需要注意的是,銷售主張的創新也要建立在產品不拉分的基礎之上。
因此,標簽和品牌差異主要來源于產品差異,打造標簽需從打造產品開始,否則都是治標不治本。
02
產品差異之外構建宣傳渠道差異
按理來說,廣告投放的再多最終消費者還是要進入門店消費的,如果門店數量實在太少,即便在春晚上打廣告都沒有用…..
因此,解決品牌能見度問題的不是曝光量而是宣傳渠道,若老板本身有明確的品牌認知,但沒有合適的轉化和宣傳渠道,那么品牌只是一種空中樓閣,標簽打造也就無從談起。
現階段,由于新媒體的崛起,宣傳渠道不勝凡舉,微信、微博、頭條、抖音等等,再加上電梯、廣播、傳單等地推方式,挑起來難免眼花繚亂。
有實力的品牌會打造自己的全媒體渠道,這當然是萬全之策,但如何在有限人力的情況下達到最大效果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
首先要確定自己的消費客戶,不同屬性的目標用戶,獲取方式不同,渠道也不同。
對于做商務招待的高端火鍋,目標客戶在選擇飯店時,首先會看品牌是否知名,交通是否便利,距離是否適當,要獲取這樣的用戶,建議地推掃街,推會員卡。
而針對居家年輕人的火鍋,他們吃飯會拖家帶口,選擇飯店時對客單較為敏感,建議多放精力在點評網站和團購網站上,據《艾哲2018餐飲行業調查報告》顯示,73%的消費者會重點關注點評網站上餐飲店的好評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僅僅簡單一句“還可以”的評論很難打動消費者,放棄一個店僅僅需要一個理由,但選擇一個店,就需要多個理由。所以,僅僅優化一兩條評論,只是可以加分,但不足以形成轉化。
從正常的角度來講,沒有利益驅動,用戶都是懶的去評論的,需要我們人為干預,例如,店里可以設置滿20字評論打9折,50字評論打8折等活動。
統籌|巖巖
編輯丨阿寧
視覺丨李青超 馬亞丹
法律顧問丨李欣華
火鍋餐見編輯整理,轉載請聯系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往 期 閱 讀
高效團隊|故宮火鍋店|活體蔬菜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