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8中國火鍋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烹飪協會發布了《2017年中國火鍋產業發展分析報告(國內篇、國際篇)》。
中國火鍋產業正走在發展的高速路上。總的看,傳統經典不斷抖擻精神,新創品牌搶奪生存空間,弱肉強食上演競爭大戲,布局全球衍生跨國火鍋。
2017年,火鍋產業似乎在印證這樣一個道理:一切皆有可能。
數據可以說明真相:2017火鍋產業總銷售額為11700萬元;中國餐飲百強占比30%份額,一直穩健發展。
其中,重慶、深圳、鄭州、上海、哈爾濱的火鍋消費表現強勁,成為傲視全國的領先板塊。
高端火鍋依舊疲軟,中低端火鍋表現活躍
高端火鍋依舊疲軟,中低端火鍋的表現活躍,形成了快餐化、低消費、經常性的消費特點。具體表現是:
01
便攜式火鍋成為市場亮點
伴隨著外賣市場的逐步興起,低端消費人群對快餐品類提出更高要求,便攜式火鍋正逢其時,在全國各地領異標新,建立了簡易、快捷、便利的細分品類,成為快餐外賣市場的中堅力量。
重慶德莊集團快速把握便攜式火鍋成為市場新寵的機遇,搶占便攜式火鍋的制高點,通過線上線下多條通路與消費者“親密接觸”,主動跨界打劫“快消品類”,進入超市、便利店等商業渠道,成為便攜式火鍋的排頭兵。
02
網紅火鍋店逐漸退潮
依賴互聯網營銷模式的火鍋企業依然找不到成功模式,“折騰營銷”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餐飲人所唾棄,品質經營繼續成為主流。
通過制造噱頭忽悠顧客的火鍋企業,已經陸陸續續被清場離開,前幾年曾經風頭勁爆的火鍋企業已經不見蹤跡。
03
改頭換面的低端火鍋受歡迎
傳統低端火鍋企業以麻辣燙、麻辣串串、冒菜等形式改頭換面,深受大眾年輕人群喜愛,在火鍋市場形成很大影響。
從東北走出的楊國福麻辣燙、張亮麻辣燙氣勢正盛,已經在全國發展了數千家的加盟企業,盈利能力較強,逐漸在消費者心智當中成為知名度很高的火鍋品牌。
04
更精準的垂直定位
高端店鋪逐步讓位于特色火鍋,定位清晰、決策合理的火鍋企業,他們正在努力搶奪市場份額,擴大自己的門店數量,不斷增強自己的品牌影響力。
鄭州巴奴以海底撈為競爭目標,毫不顧忌的張揚自己的產品個性,通過各種媒介傳播品牌主張,千方百計攻擊海底撈的經營短板,在鄭州、無錫市場上確實超越了海底撈,成為火鍋企業突破市場瓶頸的標桿品牌。
05
跨界經營成為新途徑
被譽為“快火鍋之王”的呷哺呷哺正力圖抹掉消費者心目中的“快”字,新戰略將呷哺呷哺的模式從“快餐”轉型為“輕正餐”,并在火鍋中植入茶飲產品,以“火鍋+茶飲”的創新商業模式,打造“火鍋界中的星巴克”。
呷哺呷哺不但對原有品牌重新定位,其在2016年新推出的中高端火鍋“湊湊”,同樣主打“火鍋+茶飲”,現已布局門店二十余家,受到顧客追捧,成為火鍋產業不可小視的后起之秀。
火鍋品牌經營進入到比拼內力階段
火鍋品牌經營進入到比拼內力階段,“撞大運”式的企業將難以找到生存空間。
01
餐飲運營理論愈加成熟
中國烹飪協會火鍋委員會極其重視火鍋運營理論的整理和完善,不斷推陳出新,傳播互動。通過火鍋委主辦的產業大會、火鍋中國行包頭站、廣州站、成都站等活動,關注產業趨勢,發布運營信息,推介強勢品牌,研討運營方法,使火鍋產業發展體現出勃勃生機。
02
火鍋企業的運營能力愈加老到
資深火鍋企業:海底撈、黃記煌、騎龍火鍋,面對市場不斷出現的挑戰,采取措施積極應對,通過提升品牌影響力、建立細分品類企業和增加外賣業務提高市場占有率,強力突破瓶頸,擴大影響觸角。
03
市場環境愈加“嫌貧愛富”
產品供應商、產業服務商、地產商等火鍋上游企業更加注重回報率和成功率,在價格、服務方式和便利性方面,對品牌企業、規模企業偏愛有加,給予更多的優惠和讓利,使整體餐飲企業的市場環境苦樂不均,拉大企業彼此之間的競爭差距,導致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弱勢企業想通過常規手段跟上強勢企業的步伐愈發艱難。
04
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愈加“關注品牌”
同一品類的不同品牌,知名度、美譽度較高的火鍋品牌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而出現嚴重負面事件的火鍋企業,輕者出現經營動蕩,重者可能從此離場歇業。
在消費者的關注下,深謀遠慮的火鍋企業更加注重自己的行為和品牌,努力通過食品安全體系的建立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通過專業公關手段建立企業長效機制,正面訴求企業的用心和主張。
人口紅利悄然消失,員工缺失形勢嚴峻
曾經的農業人口進城解決了餐飲企業員工不足的問題,但隨著農民返鄉創業人口回流現象的增多,火鍋企業面臨著嚴峻的員工缺失問題,以往招工中特別要求的性別、長相、年齡等條件不斷放寬,四十歲以上人群都成為餐飲搶人大戰中努力爭取的主力。
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思想被大眾所接受,打工不如創業成為工薪一族改變命運的常規選項。與其在城里為他人勞心費力,莫如回老家發揮特長自己創業,在開店創業自食其力的同時,還可以和家人團聚照顧家中老小。雖然收入有高有低,但各地政府不斷推出的回鄉創業政策,基本可以保證回流人員有一個穩定的生活狀態。
這些帶有一技之長的人員回鄉之后,將沿海和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帶回家鄉發揚光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家鄉面貌,得到家鄉人的認同,個人的成就感十足。
員工對工資收入、福利待遇、成長空間的要求與企業能夠給予的條件形成差距。無責任底薪標準、職務升遷、五險一金、空調房、葷素搭配、每周雙休等要求,讓日益艱難的火鍋企業入不敷出。
這些在其他企業中看似正常的福利待遇,對絕大多數火鍋企業來說好似難以負重的包袱,既希望能夠幫助員工解決問題增強工作激情,又不愿提高成本讓本已微薄的利潤變為空中樓閣,左右兩難,無法兌現不斷許下的承諾,導致員工流失率居高不下。
與洗腳城、娛樂業、快遞業、外賣、建筑家裝等新興行業比較,火鍋企業員工的工資收入確實難盡人意,差距較大。
火鍋企業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即使面對這樣嚴峻的狀況,大部分企業依然實行呆板的固定薪金方式,讓從業員工感受不到奮斗目標和工作樂趣,使本來就短缺的員工數量不斷下降。
有些企業因招募不到員工而無法開業,甚至關店出兌。激勵機制的設計,甚至成為品牌企業和一般企業的屏障,讓他們彼此之間拉大競爭距離。員工求職意向,也在不斷的對比中進行選擇,品牌企業的招工魅力更容易讓他們做出決定。
向自我挖潛要效益,堅持做到六個“并重”
2018年,餐飲市場依然突出“三高一低”問題,火鍋企業實現良性循環需要樹立長遠意識,調整模式,強化定位,理順關系,完善機制,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01
堅持做到線上與線下并重
互聯網時代,沒有誰還會忽視互聯網的力量在企業經營當中的作用。互聯網帶給買賣雙方的便利和快捷,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的規則和方式。
但餐飲企業固有的社交、保鮮和商圈三大功能依然使餐飲保持著原有特征,所以,火鍋企業在重視線上傳播和交易的同時,也要重視線下門店的現場體驗,使到店客人高興而來滿意而去。
02
堅持做到管理和經營并重
傳統火鍋企業的強項是經營,而在管理上更多采用家族方式進行。這樣的人管人的方式做單店可以,做連鎖則險象環生。
無論直營還是加盟,許多火鍋企業失敗的原因就在于鞭長莫及,一線門店的管理狀態與總部相差太大。
經營和管理是一對鴛鴦,兩者并重才會喜結連理。
03
堅持做到穩定和發展并重
穩定是基礎,發展是大局。
火鍋企業沒有穩定的基礎,發展戰略就無從談起,反之亦然,沒有了發展的穩定,充其量不過幾家小門店,難以形成影響力。
04
堅持做到做強與做大并重
做強是前提,做大是目標。
一個火鍋品牌,在經歷了創業、成長之后,通過多種方式做強是必然的,用不著糾結,也是企業成熟之后的必然結果。
當然,在沒有一點運營經驗的情況下就目標高遠,那是對火鍋運營缺少了解,需要通過開店補課才會有所體驗。
05
堅持做到員工利益與企業效益并重
比較容易獲得員工認同的管理主張,是先員工效益,然后才是企業效益。
那種把企業效益排在員工效益之前的方式,今天很難打造出一個攻堅克難的團隊了。
在員工缺口日益增大的情況下,讓員工滿意是一個大前提。企業效益是員工工作的結果,有遠見的火鍋企業家們務必要清醒認識。
06
堅持做到品牌與效益并重
品牌是個好東西,在招徠顧客、吸引加盟、租賃門店和降低食材價格都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但品牌是長期的積累,需要若干年或幾代人的呵護和堅持,更需要大量的傳播費用持久推廣。
做品牌,就要增大開支,影響到企業的短期效益,需要投資人高屋建瓴從長計議,平衡好投資和收益的關系,瞻前顧后,總體把握。
2018年,是火鍋品牌逐步進入兩極分化的一年,強者逾強,弱者逾弱,弱勢火鍋品牌彎道超車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當各種生產資源、經營資源、管理資源日益趨附于強勢品牌的時候,全國性火鍋市場將被100個左右的品牌所壟斷。
雖然沒有人愿意看到這樣的結果,但市場競爭的慘烈就是這樣,一小部分品牌優哉游哉,一大部分品牌經常性進場撤場。
長期堅守在火鍋一線經營的復合型企業家將是最后的勝者,他們觸覺敏銳、知識全面、經驗豐富,會帶領團隊不斷進取取得成功。
End
統籌|巖巖
編輯 | 阿寧
火鍋餐見編輯整理,轉載請聯系授權
這是火鍋餐見為您分享的第 45 期內容
歡迎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快到鍋里來
!
點擊下方藍色文字,查看往期內容
厲害了,中國火鍋!
干貨分享 || 火鍋行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方式
店面死亡率為0,員工離職為0,馬老板還真有一手
混戰三年的火鍋外賣,究竟誰能笑到最后?
干貨分享 || 大數據時代的餐飲行業發展趨勢
干貨分享 || 供應鏈企業的融合與促進
大俠,干了這盆火鍋再上路吧!
聯系我們 | 18637183183(同微信)
內容交流 | 18039281106(同微信)
郵箱 | 1303859391@qq.com
歡迎來撩~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3610.html